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刘其军 徐霞 樊代和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启动实施,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其呈现出高校思政教育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因拔尖学生成长发展的可塑性和培养体系的不健全而表现出特有的个性问题。鉴于此,文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其重要任务。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其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之本。因此,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如认识不足,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课程建设滞后,方式方法单一,运行机制不畅等。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对上述共性问题,也迎来了新的困境和机遇。鉴于此,本文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任务,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基础学科拔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共性问题,也因拔尖学生的可能性和可塑性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性而面临着其特有的个性问题。本文中所涉及的共性问题包括:认识不足,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不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课程建设滞后,方式方法单一、碎片化、片面化、平面化,运行机制不畅等;个性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的增加,不健全的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引发的认同感低。

    (一)共性问题

    认识不足。学校对拔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轻素质重专业现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够,缺乏正确的引领和教育。赵菊珊等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为例,采用问卷进行调查后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她们从学习投入、科学研究、国际交流、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认为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及其实践体验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吕成祯和钟蓉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浙江大学求是科学班的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人生目标功利低端、压力及危机感强烈和综合素质表现平庸等问题。为此,他们提出了要坚持“三个引领”(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和文化引领)等一系列举措。因此,无论从学校还是从学生的角度说,都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拔尖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实效性、时代性、针对性和亲和力不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还仅限于思政课程中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拔尖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引领和教育的实效性,缺少全球化背景下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时代感,缺少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时,必将割裂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拔尖学生的现实诉求。吉林大学通过建设创新型党组织,在思政课中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增强了唐敖庆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国际化视角为华罗庚实验班打造的国际化课程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以“大师培养大师”为致远学院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建立的国际合作模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开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等,无不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积极响应。同时,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高校无不着眼于拔尖学生的培养,从组织管理、师资配备和培养模式等都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尝试和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课程建设滞后。思政队伍是学生思政教育的组织保障,思政课程是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思政队伍建设着眼于课程思政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英才学院推行的“领航计划”——博士生学长指导制度,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实行的“寝室导师”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施行的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组成的导师团队都是对传统思政队伍在学生思想、生活、学业、科研和心理方面的多维补充,更好地诠释和践行了“三全育人”。对于思政课程建设,山东大学泰山学堂优化了课程设计和组合,减少了门数,精华了内容。

    方式方法单一、碎片化、片面化、平面化。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工程,而目前的思政教育存在课堂讲授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知识体系碎片化、教学内容片面化、教学形态平面化等问题。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将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为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方案。

    运行机制不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缺乏、责任不明、保障不足、流于形式,这些都会导致整个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运行不畅、成效难显。吉林大学数学学院转变工作理念,探索黨组织设置方式,突出载体建设,为高校思政教育流畅运行提供了思路。

    (二)个性问题

    拔尖学生的可能性和可塑性潜力巨大,由此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从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后的首届毕业生去向分析看,存在马太效应、学科偏离率高和总体拔尖率有待提高等现象,充分说明入选学生还存在着巨大潜力可挖。面对以上问题,李硕豪和李文平提出了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进的一系列建议,包括拔尖学生的遴选依据、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教学模式的改进、价值观和情感的教育以及监管和评估机制等。同时,据浙江大学对求是科学班的调查研究,入选学生所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反而更加突出,由此对入选拔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健全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此消彼长,认同感很差。从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实施状况和成效来看,极少提及对入选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说明入选高校的培养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同时,从各校现有的培养机制来看,侧重智育的教育观念愈发强烈,压缩了其他方面教育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同感缺乏。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中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德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核心地位,而“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是两个相通的概念,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培养是为了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我国基础学科的世界一流人才和国际学术大师。然而,高的学科偏离率与最初的期望相去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不健全的培养机制、浮躁的社会、生活的压力、父母的意志、自身的兴趣、个人的迷茫和学习目的的扭曲等,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能促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全面发展,其贯穿于拔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如前所述,我国的“德育”概念包含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内容,他们指的是同一对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概括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内核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又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有公民个人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社会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重任。

    三、结论

    本文针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施情况,提出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在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中既有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又有独特的个性问题。同时,阐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中的任务,为推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田心铭.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兼评“德育非政治化”的观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6).

    [2]赵菊珊,程哲,陈晨.拔尖创新人才质量评价:量表构建与现状评价——以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8,(6).

    [3]吕成祯,钟蓉戎.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4]李硕豪,李文平.我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效果评价——基于对该计划首届500名毕业生去向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7).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刘其军(1985—),男,四川宜宾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YJSY-DSTD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