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麋鹿感染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死亡病例分析

    单云芳 钟震宇 王丽斌 李俊芳 程志斌

    摘要:2016年3月上旬,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1只1岁左右雄性麋鹿出现精神沉郁、进行性消瘦、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半个月左右,于2016年3月25日死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最终确诊为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感染。

    关键词:麋鹿;寄生虫病;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

    中图分类号:S858.2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9-0027-02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隶属于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鹿亚科(Cervinae)麋鹿属(Elaphurus)。麋鹿起源于更新世早期我国东部温暖湿润的季风区,是一种适应湿地生活的大型食草动物。1900年由于战争和洪灾,麋鹿种群从中国消失。英国乌邦寺庄园仅存的18头麋鹿成了当时世界上惟一的麋鹿繁殖群体。1985年中国开始进行麋鹿重引进项目,引进的38头麋鹿饲养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鹿群以半散放方式饲养,经过多年不断繁育,于1992年达到最高203头,开始向外输送[1]。

    2016年3月上旬,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饲养的麋鹿群中1只1岁左右雄性麋鹿出现精神沉郁、消瘦、腹泻等症状,症状持续半个月左右,患病麋鹿于2016年3月25日死亡,经剖检和实验室诊断为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感染,现报道如下。

    1 临床症状

    2015年冬季至2016年春季该麋鹿膘情持续较差。3月上旬,出现精神沉郁,卧地不起,不愿走动;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绿色,带黏液;被毛脏乱;进行性消瘦。3月下旬,腹泻症状加重,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症状,极度虚弱,无力站起。最终死亡。

    2 病理剖检

    可视黏膜苍白;下颌水肿;皮下脂肪消失;肛门周围被粪、黏液污染,被毛脏乱,局部脫毛;眼结膜苍白;肺轻度出血;肝脏轻度萎缩;空肠黏膜可见少量出血点;其他部位病变不明显,无肉眼可见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3.1 虫卵检查及形态鉴定

    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虫卵:直肠取粪便10 g,加饱和食盐水(在1 000 mL水中加食盐380 g,比重约1.18)100 mL,混合,通过250 μm(60目)铜筛,滤入烧杯中,静置30 min后,用一直径5~10 mm的铁丝圈,与液面平行接触以沾取表面液膜,抖落于载玻片上。检查发现大量椭圆形线虫卵。在400倍显微镜下观察,虫卵呈长椭圆形,卵壳薄而光滑,呈淡绿色,内涵30个以上胚细胞,以显微镜测微尺测量虫卵大小为(74.16~81.23) μm×(46.76~53.83) μm,平均为77.56 μm×51.48 μm,EPG为125。

    沉淀法检查虫卵:取粪便5 g,加清水100 mL以上,搅匀成粪液,通过260~250 μm(40~60目)铜筛过滤,滤液收集于三角烧瓶或烧杯中,静置沉淀20~40 min,傾去上层液,保留沉渣,再加水混匀,再沉淀,如此反复操作直到上层液体透明后,吸取沉渣检查。检查结果未发现任何寄生虫卵。

    3.2 细菌鉴定

    取静脉血,干燥后甲醇固定,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镜检未发现血液原虫和细菌。肝、肾、脾、淋巴结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无菌取心脏、肝脏、肾脏、脾脏接种血平板和营养肉汤进行细菌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4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感染。

    5 讨论

    食道口线虫中,以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危害最大。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寄生于反刍动物的结肠,在反刍动物中普遍存在,动物由于采食被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青草和饮水而遭感染,感染后,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并发育为成虫,可能引起正常组织的广泛性破坏,导致动物体发生坏死性腹膜炎或肠炎,影响肠蠕动、食物消化和吸收;虫体的毒素作用可能引起造血组织某种程度的萎缩,因而导致红细胞减少,血色素下降和贫血[2]。食道口线虫主要引起动物肠的结节病变,但幼年动物初次遭受感染时对幼虫没有免疫力,因此肠黏膜不表现形成结节的反应[3]。

    食道口线虫孵化后附于草叶上直接被反刍动物采食,或沉入水底由饮水感染。北京麋鹿苑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大面积湿地环境,利于线虫的生长和传播,该病发生于冬末春初,正值寄生虫病高发季节,由于冬季采用补饲管理,在散放区固定位置摆放饲槽,每日定时投喂精料、干草等饲料,鹿群往往集中采食,造成采食不均,成年雄性麋鹿采食较多,膘情较好,亚成年及老年麋鹿在争食中处于劣势,可能出现采食不足,膘情不好的情况,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极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动物体内携带少量寄生虫不会影响动物的生理健康状况,但当某个体出现寄生虫混合感染且感染强度较大或感染单一虫体且感染强度较大时,可对动物体造成危害,导致动物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继发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本病例中死亡麋鹿为亚成年雄性麋鹿,在采食中处于劣势地位,冬季采食不足,膘情较差,营养不足,可能导致其抵抗力低下,并于春季采食了大量附着线虫幼虫的饮水和青草,造成严重的线虫感染,最终死亡。建议饲养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动物精神、食欲、体况、膘情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日常管理应注意加强畜舍的卫生打扫,定期消毒,保证清洁的饮食和饮水,减少寄生虫的传播和感染;半散放区环境卫生较难控制,为使地面上的粪便尽快分解,可于每年春季将散放区的土地深耕一次和植被改善,随时补水,注意湿地水系变化,必要时对湿地水系进行消毒;加宽饲槽间的距离,并增加饲槽数量,投喂时将饲料平均分配于每个饲槽中,以保证采食均匀;同时春季或秋季可视情况对鹿群进行驱虫,整体预防可选择抗线虫类药物,如发现感染寄生虫的个体可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吡喹酮等药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钟震宇,张林源,唐宝田,等.影响北京南海子半散放麋鹿新生幼仔存活原因探讨[J].四川动物,2011,20(5):129-132.

    [2] 李文祥,王贵堂.寄生虫对宿主种群的调节[J].水生生物学报,2002,6(5):50-54.

    [3] 孔繁瑶,兰乾福,秦建雍,等.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5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