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从女排精神透视中国社会的变迁
宋忠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带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繁荣,电影行业佳作年年推新,不断刺激着广大群众的观影体验。诸多类型的电影大片,如武侠世界、日常生活、青春时期、校园爱情、欢乐喜剧、动作科幻、伦理道德、侦探真相等等,在贺岁档、暑期档、国庆档轮番抢占各大影院,带给观众各种各样的视觉冲击,其中体育类型电影也收获大批粉丝,例如《女篮五号》(上海电影制片厂1957年摄制)、《水上春秋》(北京电影制片厂1959年摄制)、《乳燕飞》(西安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沙鸥》(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等成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一、传纪模式还原真实场景
2019年国庆档影片《我和我的祖国》(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2019),“以高额票房和良好口碑证明了主流电影也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1],其第三个故事《女排夺冠》向观众披露了中国女排的点点滴滴。由中宣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的体育电影《夺冠》(陈可辛,2020),以中国女排为原型,讲述了中国女排40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勇夺冠军的感人故事。影片由陳可辛执导,张冀编剧,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及中国女排里约冠军队员朱婷、徐云丽等倾情出演。作为一部带有浓重传记色彩的写实性影片,《夺冠》基本上还原了中国女排自改革开放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的四次主要历程,展现了40年间中国女排的集训事实,尊重了大起大落的比赛经历,又做到了细节化的人性处理。
该片原打算2020年1月24号上映,受新冠肺炎的疫情影响,撤档直到国庆前9月25日上映。为了能够将这部影片拍好,编剧张冀找来了有关女排的各种资料,进行大量阅读、提炼。为了将郎平这个角色演好,巩俐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黄渤饰演的陈忠和教练,讲着充满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一下子将观众带回到漳州那个训练基地。老戏骨吴刚饰演的袁伟民教练严格执行训练标准,将80年代的中国女排训练成为“五连冠”的斗士。作为一位优秀电影人,导演陈可辛在影片中尽量将每一个细节都最大可能还原,希望让观众看到真正的女排精神。除主要演员外,选角以2016年女排里约奥运冠军队员为主,服装、场景、道具都1:1还原历史,其中,扮演十二位老一辈女排角色的,都是专业的排球运动员。影片中女排训练场的地板是从漳州训练基地一块一块搬到拍摄地,按照1:1进行原样复制,空气中依旧弥漫着40年来中国女排一次次集训挥洒的汗水气息,地面上依旧留存着她们顽强拼搏的脚印。连80年代留下的倒刺都清晰可见。
和2013年上映的《中国合伙人》(陈可辛,2013)一致的地方,是陈可辛在《夺冠》依旧找寻真实存在的社会名人,让她们以合理的方式出现在电影中。以惠若琪、朱婷为代表的十余位中国女子排球队员,在片中演出自己日常训练、比赛时刻的真实情景,给观众真实体验。《夺冠》全片采用48帧拍摄,部分场景采用96帧拍摄,并且与CINITY合作。CINITY融合了电影放映领域3D、4K、高亮度、高帧率、高动态、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这些最新科技,其中高帧率放映是该部影片最大的特点。48帧拍摄,真实的捕捉到比赛过程中的点点滴滴;3D观影体验让大家置身比赛现场,所有一切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大家最明显的体验便是直接强烈的“真实”。影片以一种类似于传记模式的蒙太奇手法,将中国女排40年间的重大时刻一幕幕搬上银幕。每一场比赛,陈可辛导演将“比赛电影镜头”与“真实观影镜头”有效结合,如开场的2008年中美对弈、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对弈,影片完全还原了两场比赛的实际场面,就连对手的巴西都是邀请当年的女排队员原班人马出演。当决胜局的第二个比分为14:13时,观众席的巴西球迷纷纷起立,呼啸而来的加油声淹没了赛场上其他一切声音,气氛变得非常紧张,甚至有些让人窒息。随着朱婷高高跳起的一击重扣,巴西女排在判断不准的情况下接球落空,中国女排终于拿下第二个赛点,女排姑娘们激动相拥,抱成一团,热泪盈眶。其实观众早已经知道这场大赛的结局,然而在观影时,尤其是国歌响起之际,依旧置身其中,深深被影片中的紧张气氛感染。
二、女排精神的继承
14亿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81年,我们从收音机里、从电视直播上,听到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的消息。那一刻,万人空巷,举国欢庆。人们走向街头,在广场上高呼“中国女排”“祖国万岁”。1981年世界杯、1982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1986年世锦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中国电影需要《夺冠》。女排精神不仅是一种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时代精神,更是促进14亿中国人民前行的力量。中国女排是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40年来不断引领中国体育同仁挑战自我、勇攀高峰。
2019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邀请刚刚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队员、教练员代表,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招待会,在会见女排代表时,他指出,“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2],女排精神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夺冠》用真实丰富的细节让观众看到,中国女排在40年间夺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她们在赛场上充满自信的展现中国力量,便是女排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当国家体委的工作人员告知袁伟民主教练,美国已经采用计算机精确计算每一位球员的进攻模式时,袁伟民教练默默的将拦网摇高了15厘米,回头看着工作人员问“这个计算机能算得到吗?”在没有高科技辅助的情况下,袁伟民主教练以提升队员技术为根本,通过人力来弥补科技的不足,让队员在技术上领先一步。这一部分影片将中国女排的精神很好地传达了出来,让观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种中国女排的精神延续,在陈忠和教练、郎平教练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2008年8月15日,北京奥运会中国女排对战美国女排。巩俐饰演的郎平戴着金丝框眼镜,身穿背上映着USA的美国队服,沉稳大气的坐在美国教练席上,目光如炬。黄渤饰演的中国队教练陈忠和(中年)站在场边,凝神静气,盯着场上的比赛。陈忠和时不时的向郎平望去,目光如炬充满深意,不断经过的人影挡住了他的视线,遮蔽了不远处郎平。中国女排四十年间的沉浮波动,一幕幕地被打开了。
步入21世纪,中国女排在2015年世界杯、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9年世界杯三夺桂冠,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冠军姿态。女排精神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凝聚了偶像标杆,提供了精神力量。影片《夺冠》的故事跨越了38年,“通过电影语言及电影镜头揭示了体育的多重内涵,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3]。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重登冠军宝座、重返世界巅峰。从郎平为核心的老一辈中国女排,再到惠若琪、朱婷为代表的新生力量,《夺冠》通过一支队伍、两位教练、三代女排的训练,致敬几代功勋卓著的教练、队员。影片展现了中国女排这支王者队伍一路披荆斩棘、顽强拼搏的登顶历程。
三、社会的时代变迁
《夺冠》再现了中国女排40年来的发展历程,凸显了一直延续传承的女排精神。导演陈可辛表示,《夺冠》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要表现女排精神。1981年中国女排为什么能夺得世界冠军,今天的女排是如何夺得世界冠军,将来的女排要怎样继续夺冠,“女排精神”便是最好的回答。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历了许多磨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拥抱世界,1981年赢得世界冠军便是女排对改革开放的及时、有效、强力回应。女排夺得世界冠军,代表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这种女排精神、民族精神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崛起。
影片的前部分,是中国女排第一个高峰时期,这是影片重点体现的地方。在福建漳州女排集训场地,墙上贴着的八个红色大字“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特别醒目。为了能够在1981年世界杯上取得胜利,女排队员们忍受着高压、伤痛,每一位队员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不断突破自我,提升战力。
影片的后半部分,有“铁榔头”美誉的郎平已经从当年的女排运动员,成为一名出色的教练。当她重新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对决场上,然而她却身穿背部印着USA的美国队服。有“铁榔头”执教的美国女排,击败了陈忠和带领的中国女排。去美国执教本就让她陷入非议,如今在北京奥运会上又击败了国家队,这更加让她卷入旋涡。在陈招娣(刘敏涛饰)的临终留言感召下,郎平终于下定决心回国执教。在成功应聘为中国女排主教练后,郎平上任之初就大胆改革,带领国家队的姑娘们快速爬出低谷,以朱婷、惠若琪为主的新手很快成长为女排新国手,在多次世界大赛中胜利卫冕,重新为中国女排夺得荣耀、再铸辉煌。
新时期以来,在科学与技术的支持下,郎平再也不是像当年袁伟民主教练那样训练女排队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视觉技术的革命突破”[4],她通过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训练方式,特别是富于体育精神的执教思维和实践方式,让每一位中国女排选手知道“为什么要打球”。郎平回顾自己80年代职业运动生涯,在国家还相对弱小的情况下,铁榔头“太想赢了”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呼声。当她从美国回来后,她觉得女排输赢和国家荣誉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像80年代那样了,除了体育竞赛我们还有很多彰显国力的地方。因此女排不用以夺冠这种刻意外化的方式赢得荣誉,首先是要“成为你自己”,然后全心全意投入排球运动。正是这种崭新的女排精神,让郎平带领第三代中国女排重新登顶、再攀巅峰。
进入21世纪,中国女排想要改变目前的低迷,重新回到“五连冠”时期的状态,除了继承一系列优秀的品格之外,在运动员本身的自我反思、团队协作、日常训练、战术调整等方面,需要更进一步。这便是影片后半部分重点突出的地方。为了能够扭转中国女排低迷状态,重登冠军、再创辉煌。为此,以郎平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排教练上任之时,她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没有人看好的前提下,郎平带领中国女排度过了低谷期,用一次又一次的世界冠军捍卫了中国女排的世界地位。影片的后半部分,在训练女排队员时,郎平问“你们为什么要打球”,队员们经过多次曲折才找到了答案——“成为你自己”。这是迷茫中的朱婷找到的答案,也是新时期女排精神的体现:没有第二个谁,只有第一个我。放下包袱,全力前进,开创属于自己的奋斗之路。
结语
《夺冠》结合主旋律、专业化、艺术化、市场化等多个因素,回顾了中国女排40年间的波澜起伏,影片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对决为起点,再现中国女排从第三届世界杯到2016年巴西奥运会的夺冠历程。导演陈可辛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加入了新的元素,通过李国君、郎平、朱婷三代女排运动员的风采,展現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发展强大、祖国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这不仅是一部讲述女排的电影,更是一部讲述中国人民顽强拼搏的电影;这不仅是影片本身的意义,更是女排精神、民族精神在当今的传承、未来的发扬。
参考文献:
[1]何利娜.《我和我的祖国》:人民史观、集体叙事及文化认同[ J ].电影评介,2020(11):89-93.
[2]习近平会见女排代表,http://www.xinhuanet.com/2019-09/30/c_1125061499.htm.
[3]付焱森,高士刚.俄罗斯电影《绝杀慕尼黑》:镜像下的体育内涵[ J ].电影评介,2020(9):106-109.
[4]李晓阳.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功能探析[ J ].宜宾学院学报,2020(5):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