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诗意课程促特色办学
满新
摘 ?要: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设计出促进学生和谐扬长发展的诗意校本课程,不仅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还有利于学校鲜明特色的形成及办学实力的提升。通过诗意课程引导学生走进诗词,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能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民族道德素养,推进中国特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词文化;诗意课程;特色办学
一、诗意课程开发的背景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用诗词呈现。从甲骨文到《诗经》,从汉赋到唐诗,千百年来,诗词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圣野说过,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長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词用最简单的字句,说出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诗词用最精辟的内涵,拷问着我们的良知与灵魂;诗词又是最优秀的歌唱家,唱出了我们心中的快乐与哀愁。由此可见,诗词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生命非常重要。
传统诗词教学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校本课程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提到关于阅读教学时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能够做出充满生命激情的主动发展、生动发展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首诗呢!
为了达到目标,学生必须大量阅读中华优秀诗文作品。现行的语文教材,大篇幅增加了优秀古诗文作品的选登。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每册教材都选入不少于五篇古诗文。由此可见,让学生多读古诗文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这已经形成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诗意的课程是一个洋溢着情感、想象和爱的世界。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是通过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激情所体现出来的整体意蕴,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诗意课程开发的策略
1. 建设诗意校园
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教师和学生的情操,还有利于塑造学生纯洁美好的心灵,进而启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孕育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秉承“建别具一格校园,建能表达的校园,建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打造具有‘灵魂的特色校园文化,让文化底蕴在创新中不断博大精深”的建设理念。在校园文化规划设计中,注重善待文化、慎待文化、敬待文化,坚持做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造者。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的规划思路,打造校园文化的核心,即校园精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诗意校园不只是一件光鲜的外衣,它应该内化为学生的信仰,并如余秋雨先生所言,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只有这样,文化之花才能长开不败!
2. 构建多元积累渠道
立足课堂,扎实积累。《标准》中对古诗文的评价重点是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为了进一步达到《标准》制定的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营造多个感知诗词的氛围,让学生在有意无意间感悟诗词的美,从而提升自己欣赏诗词、品味诗词的审美情趣。也可以通过富有感情的多种诵读方式来体会诗词的意境,力争在情境中感受诗词的韵味,进而达到学生在了解诗词情感背景的基础上掌握诗意,能较为准确、流利并富有感情地诵读,以促成学生多积累诗词的好习惯。着眼教材中的诗词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3G”(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成长)诗词教学模式下指导学生赏析,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增加诗词积累。对于引导学生真心接触诗词,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辟读诗园地,让学生能随时看到诗、读到诗,从而使学生时时刻刻接受诗词的熏陶。
3. 打造校本课程
杨四耕教授指出,一所优质学校,应有自己的课程模式,应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应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教材。学校不能盲目地开设各种课程,而是应该因地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门校本课程开好、开完整。从“中国风——诵读和赏析”“现代诗——聆听和创作”“学农历——吟诵和传承”三条线并进,构建、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营造浓郁的校园书香氛围。
4. 开展多元诗意活动
(1)成立诗社。
以诗社活动为平台,为喜欢诗词的学生提供更多接受诗词教育的机会,让读诗诵词成为一种时尚,并能带动其他学生爱上诗词、关注诗词,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诗社主办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校还指派有文学功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教师亲自指导,从而为学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小诗人”。
(2)专家指导。
学校邀请学生喜爱的作家、诗人来到校园,与师生一起共享读诗、写诗的美好时光,分享读诗、写诗的浓厚乐趣。
(3)举办传统文化节特色活动。
每个班级全员参与,吟诵诗词经典名句,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诗词的吟诵活动是诗韵达人的舞台,是诗画生活的空间。学生演给自己,展示个性风采;演给伙伴,共享诗化生活。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吟诗、诵诗、写诗,在分享中传递诗意的火种。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词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诗意课程为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新全人教育”思想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学校特色办学打下了深深的印记。让我们带着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意识,幸福地做一位教育人。
参考文献:
[1]潘琼,李春华. 嵌入式课程:特色课程的路径和方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邢至晖,韩立芬. 特色课程:机制与方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