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虽然在新课改模式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改革不断取得多方面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依然受到高考导向作用的影响,在教学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文章在阐述高中生物教学创新必要性的基础上,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提升教学创新水平的路径,以此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多方面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创新;思考;实践

    创新能力成为各种社会生产生活开展水平的重要评判标准,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言,创新的落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质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識培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而言,必须从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出发,紧抓生物科学发展的潮流,不断提升自身创新意识,才能够真正将教学创新落实到位,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改革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被提上更加重要的日程。首先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转换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只有在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再次是对于教师而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够确保教师专业成长水平不断提升,才能够确保教师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展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由于高中师生受到高考的压力过大,致使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仍旧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还是灌输式教学法用得最多,而生物实践课程也多是教师做实验,学生仅仅是观摩,进而致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直接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不高。另外,学生仅仅是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得较为扎实,而实践能力相对较为缺乏。而教师的教学重点仍旧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所有的教学内容还是紧紧围绕着考试重点,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没有及时依据新课改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整改,致使教学效果及质量无法得到明显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

    (二)学生对生物学科重视不足

    受传统教学方法及高考制度的影响,致使学生普遍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一直较为被动。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足,无法引起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视,对于生物学习缺乏研究、探索精神。由于高中生物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及系统性,学生一旦对其不够重视,将很难学好高中生物,对其内容也难以完全理解,进而致使生物学习成绩直接受到影响。

    (三)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高中生物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水平较低,致使其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方法都不够完善,其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的质量及效果。由于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深奥,教师想要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及教学效果,就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教师还必须不断地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使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能够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生物知识及学习生物的有效方法,以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四)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不足

    实验操作能力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在目前高中生物教学活动开展中,实验课程开设还不够重视,甚至在部分学校教学活动中,由于硬件条件的缺失,连教材要求的基本实验内容都无法完成。虽然学生对实验课程有着较高的积极性,但是难以得到充分的实践机会。在而部分高中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本身也只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方面也存在技能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程的开展,无法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三、 高中生物教学创新实践路径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生物学是一门依然处于高速发展中的学科,即便在高中生物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中,依然有很多尚未深度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日常学习留下诸多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过程中,就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当从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出发,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朋友关系,创设更加和谐的氛围,避免由于学生害怕批评而不敢质疑的现象。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真正解决学情,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以此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质疑。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活动而言,教学创新的实现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形式,而是在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中,依托特定的教学情境来实现的。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型技术的应用,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创新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坚持以教材为基本出发点,多方查找相关的资料,以此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生物现象进行探究。例如在“孟德尔遗传规律”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视频播放孟德尔完成实验的过程,并让学生讨论当时的设备和现有的设备条件有哪些不同,如果让自己来操作的话,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以此为实现学生的创新思考提供更好的情境。

    (三)强化知识的类比推理

    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大自然中不同生物现象的科学,其在研究中必然要用到类比推理法,这也是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一课节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染色体与染色质同属于一种物质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这一概念较难以理解。教师就可以用女生的头发作为例子,将洗发后的长发比喻成染色质,而将梳编后的辫子比喻成染色体,但是二者的性质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这种情形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类比来更加形象地感受生物学知识,还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强化微课的应用

    微课是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等共同支撑下形成的新型教学技术,其内容组织多是以2~3个知识点为主,能够将时长控制在15分钟左右,确保学生较好的保持学习状态。微课的应用还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为学生课前学习和课后复习巩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紧扣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根据自身条件制作与学生日常学习紧密结合的微课内容,通过微信群、QQ群等形式及时传输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学习激发自身思考,从而为课堂教学组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以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目前教学改革体系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是以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为基础的,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必然会起到与预期目标相反的结果。在這种情形下,就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以课题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通过课题的组织,合理划分小组,为学生提供知识探究的思路和指引,由学生利用内部分工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以此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生物课堂实验教学

    生物实验教学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一些较为抽象和烦琐的知识点,只能够通过实验的形式展现出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帮助学生培养应有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层面要能够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条件。在硬件条件构建不足的情形下,可以由学校进行统一组织,以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强化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的联系,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以此能够为学生学习创设更加优化的条件,能够更好地满足创新教学的要求。

    (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好奇心,但是在辩证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给创新能力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利用教材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生物学中的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类基因组计划”一课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不同的图片实例向学生展示基因改变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生物学的研究,既能够造福人类,又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灾难。

    四、 结语

    从如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必然要依托教学改革的要求,构建完善的教学创新体系。在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共同入手,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才能够实现教学创新。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能够深入学生实际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以此才能够真正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深度提升教学创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春颖.高中生物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2]杜文雪.关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6(20).

    [3]蔡榕.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才智,2018(9).

    [4]刘慧婷.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生物技术世界,2015(6).

    作者简介:

    李继武,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