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及路径探析

    贺颖清

    [摘 要]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暴露出教学模式固化、管理运营市场化、学术功利化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有所偏差。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思路应运而生,但在具体实践中也涌现出新的问题。文章立足于“主体性”这一视角,借鉴现有的管理学经验,探析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和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 主体性;参与;高校管理;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03-0001-03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大高校在推进高校治理体制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固化

    现代高等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有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品格、能对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人才,而不是仅仅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人才。受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当前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机械统一的教学安排,其个人特质、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忽视,使很多高校更像是培训机构而不是学术科研机构,这与国家制定的现代高等教育目标中的大学差距较大。

    (二)管理运营市场化

    目前大多数高校依照市场经济的逻辑来管理运营,其特点是根据当前社会需要进行教学和科研计划的安排调整,即社会需要具备何种专业技能的人才,大学就投入资源重点培养这类专业技能人才。这种办学理念下,大学生被界定为大学产出的“产品”,教学任务等同于工厂流水线上产品生产的任务,以流水线方式批量生产大学毕业生以满足社会需要。这种“流水线”批量培养出来的专业技能人才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中定义的人才相去甚远。

    (三)学术浮躁化、功利化

    当代高校的教师、学者中,真正潜心钻研学术者渐少。做科研、发论文这些学术活动更多是为了完成绩效考核目标任务,或者满足评职称、晋级或获取更多项目资金的需要。在上述目的驱使下,高校中的学术造假事件近些年层出不穷,造成了大量科研资金的浪费。

    这种高校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和大学自身的发展都带来了众多不利的影响。市场化运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本身难以克服的功利性特点,欠缺社会责任感,难以涵养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以及独立的对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师生关系不平等,以权力为核心的学校行政化管理,必然导致忽视学生在教学及科研中的话语权。近些年,部分高校出現了研究生导师借助其相对手下研究生的绝对权力优势,无节制地压迫手下学生的情况。教育部在 2020年11月出台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高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绝不是个例,迫切需要予以解决。而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切实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参与学校治理、监督决策过程提供机会和途径[1]。

    二、学生缺位高校管理的原因

    前述高校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最终将会反映在其培养的学生的素质上。就目前高校的管理体制来看,其仍是层级制管理,管理权力集中在学校与教师的手中,学生缺少话语权或者话语权形同虚设。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个人意志被忽略,在教学或日常管理中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没有或者缺少反馈意见的渠道。

    某些研究生导师之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对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时间和学术上的剥削,是因为导师管理学生的流程中缺失了信息反馈的回路。反馈是大学生应拥有的话语权的一种。被导师压迫的学生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找不到就导师的行为提出申诉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对高校做出的统一的教学课程安排也没有任何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甚至没有提出意见的意愿。大学课程安排中有些课程是学生不得不参加但收获又不大的课程,被形象地称为“水课”。虽然明知这种课程设置不合理,但很少有学生去反映、去推动变革。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以至于大学都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即可,不重视也不鼓励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不同意见的能力。甚至部分教师利用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的不同意见或者直接忽略其意见。这种打压学生话语权的行为直接导致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意愿的回缩。

    因此,缺少话语权是高校学生意愿被忽略的直接原因。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将话语权落到实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担当的精神;在管理程序闭环上起到监督、反馈职能,对于解决大学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等问题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义

    大学生是高校的核心组成要素,是高校的灵魂。大学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培养展开。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参与管理是实现主体权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民主管理、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首先能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激发学生热爱学校,愿意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的热情,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同时,参与高校管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鼓励参与高校管理,给学生提供一个磨炼品质和培养责任感的“舞台”。参与的过程即是提高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的过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

    此外,学生参与管理有利于降低高校行政管理权力出现腐败的风险。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学和行政管理,使他们有机会了解学校运行的过程,并对该过程进行监督,有利于促进高校政务管理信息的传递与流动,使管理信息更为公开化、透明化,进而降低发生管理腐败、学术腐败的风险。

    大学生参与管理也是有效监督高校管理者、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没有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的情形下,管理者行为的随意性较大,学校内部的权力容易出现失衡。大学生参与管理改变了监督的单向性,有利于实现学生、教师、管理者等各方主体的利益均衡,促进高校实现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管理。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正视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保障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将有利于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当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障碍。

    (一)管理者和学生均对学生参与管理存在着认知不足的情况

    受目前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及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多数高校管理者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业,并应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2]。这种管理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学校实质的认可,参与管理仅停留在“提倡”和“呼吁”的层面,使得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利沦为“空头支票”。在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里,民主、平等的思想进一步传播、普及,再加上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使得学生和学校的关系成为一种契约关系,契约精神的内涵就是自由和平等,这些变化都促进了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开始重视自身所拥有的话语权。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参与管理认知模糊及功利性的价值倾向,仅把参与管理作为提升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的一个途径。

    (二)学生参与管理的层次较低、内容偏少[3]

    目前,学生获得参与管理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后勤服务、学生自我管理、图书馆管理等方面,在关系到学校发展前景的政策制定、教学管理和科研学术等方面机会较少。即便参与管理,参与的层级也较低,只获得一些边缘化的权利,比如知情权、批评建议权,未能深入核心部分,如监督权、决策权。

    (三)参与管理的渠道零散化、形式化[4]

    我国教育部门虽陆续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但都是一些原则性而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规定。大多数高校因缺乏管理机制,未能明确参与管理相关机构的职能、工作流程、参与管理的渠道、内容等,存在操作运行的随意性、形式化问题。大多数大学生主要通过社团组织的方式实现学生管理,而高校创建的网络平台、组织的座谈会未能成为学生表达意见和提供建议的常规性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对参与管理所能发挥的作用丧失信心。

    五、实现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

    (一)培养主体性意识,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这是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基本前提。我国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也有大学民主管理的相关规定。可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受到法律保护,具有合法性。但这种管理权要落到实处,最基本的前提是要承认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畴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主客体的关系[5]。“现实的人”通过打破“暴力”机构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塑造自身的“主体性”,实现主体之间的平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主体性地位即意味着平等的地位。

    将主体性思想引入高校管理领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践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参与管理的能力,深度开发主体创造性,为学校管理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校方则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大学的运行机制,以开放性的姿态鼓励学生参与管理;赋予大学生一定的高校管理职能和权利,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对于高校管理的使命感、责任感;允许大学生参与高校政策的制定过程,为学校的建设贡献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想法、新思路。

    (二)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和物質保障

    借鉴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大学生参与管理受四个关键性因素的影响。一是权利。学校应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参与并影响管理决策的权利,包括知情权、批评建议权、监督权等。二是管理知识和技能。为了有效地参与管理,大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判断高校管理决策是否优劣。高校应提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这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三是信息。信息的提取对做出有效决策至关重要。高校应保证参与管理的大学生能顺利接触到管理所需的信息数据。四是报酬。报酬是对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肯定和激励,学校提供的报酬不止包括物质报酬,如咨询费、助教费;更应注意提供精神方面的报酬,即内在的报酬,如通过参与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三)创建行之有效的参与方式

    1.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公告栏。大学生有权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决策,政务信息公开公告栏可以确保学生的知情权[6]。

    2.定期组织“相约校长面对面”等类似活动,确保能够与学校管理层面建立长期有效的双向沟通。这种与高校管理人员进行的直接、双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促进管理层和学生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关系,缩短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参与管理效果的提高。

    3.建立和完善各类举报、投诉、建议、请愿渠道,确保能够对已经形成的管理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7]。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官方渠道向大学的管理职能部门提出改进方案、方法等建议措施,使大学管理政策更符合大学群体整体利益的需要。

    4.选举学生代表,参与管理决策。学生内部推选出学生代表,赋予其职责和权利,确保其能主动为学生发声。学生代表成为大学生团体和管理层团体的纽带,在管理部门做出重大决策时必须与之商讨,并能参与管理决策表决。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生和教师一样可平等获取知识信息,信息的自由流动将进一步推动高校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未来高校治理的必然趋势,并将由此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的通知》[A/OL].(2020-11-04)[2020-12-13].http://www.moe.gov.cn/srcsite/ A22/s7065/202011/t20201111_499442.html.

    [2]张雪莉,李恩宇,王悦.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状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7-18.

    [3]郑全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五所高校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33-36.

    [4]张英.我国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问题研究:以呼市高校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32-40.

    [5]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35-37.

    [6]曹辉.大学内部治理中的学生参与:动因、路径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20(2):48-54.

    [7]施彦军.依法治校背景下现代大学生民主参与高校管理法治化建设问题多维透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7):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