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人文关怀思考
欧融
摘? ? 要: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资助体系不断完善,但育人资助工作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与现实困难。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人文关怀的缺失,从经济关怀、信息关怀、队伍关怀、教育关怀等方面构建人文关怀,有助于为实现他们的价值与发展提供资源和力量,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资助工作落到实效。
关键词:高校;资助育人;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54-02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家庭、贫困学子的帮扶工作,在良好政策的指导下,高校一直致力于增强资助力度,优化资助制度。高校通过奖、助、勤、贷、补等多方式、多途径使“寒门学子”“寒门家庭”得到了经济扶持,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完成了学业,走上社会,工作稳定,構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形成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高校不断认识到育人资助的重要性,尤其是人文关怀方面的内容。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指的是人的文化,人文关怀是对运用文化、情感等内容关心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现丰富的人文关怀精神。其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尊重人的需要和个性,其中实现人的价值和全面发展是最终归宿。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类发展在个体身上所体现的最高理想和追求[1]。
国外许多学者也在研究人文关怀理论,其中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是关心伦理学代表人物之一。诺丁斯提出, 学校要培养会关心的人, 要以关心为主题组织课程, 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建立充满关心的环境, 使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2]。这些人文关怀理论可以具体指导并运用在贫困生育人资助工作上。
二、高校资助工作的共性问题
在资助工作中,育人资助存在很多共性问题和现实困难。资助工作问题主要是:隐私保障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个性发展问题、志愿服务问题、队伍建设问题。
(一)隐私保障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往往存在对贫困生隐私信息的冲突问题。
首先,高校在评审贫困生认定、评定时,贫困生的家庭信息并不是保密的,在班级资助评定小组中就可以随意查阅,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泄露。其次,贫困生评定和认定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标准不统一,执行起来多带有主观色彩。所以,在高校资助过程中,高校管理权、公众知情权与学生隐私权不可避免存在冲突,与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尊重人相冲突。
(二)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往往忽略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相对于其他在校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抑郁、孤僻、厌烦、敏感、迷茫、内心脆弱等问题[3]。一些人症状明显,表现出愤世嫉俗、人际关系不协调、伤害自身等行为,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些问题可以及时干预。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隐性的,或者是轻微的,不经常关注、关怀,是比较难发现的。如果这些同学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同学们的焦虑、抑郁得不到正确引导,压力得不到缓解,日积月累,容易演变为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
(三)个性发展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往往缺乏对贫困生的分类指导,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贫困生除经济困难外,每个人的发展都具有独立性,需求均不一致。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些同学专业课程学习存在困难,有些同学英语存在困难,有些同学喜欢科学研究却缺乏指导途径,有些同学渴望交际却缺乏协调组织能力,有些同学需要更为准确的就业指导,等等。在大众教育的形势下,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每个同学的需求,缺乏对困难的分类指导。
(四)志愿服务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忽略对贫困生志愿服务的系统性指导和长效机制。
物资资助的意义在于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其本质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但是现阶段资助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形式,理论较为空泛不结合实际,缺乏服务社会、感恩回报的实践引导,使得一些同学认为物资资助是她应得的,丝毫没有感恩之心,更不用说付出行动。当前许多高校没能很好地贯彻落实被资助者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时缺乏要求和监督,干多干少一个样,不能很好地发挥资助的作用。
(五)资助工作者队伍建设问题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忽略资助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问题。
人文关怀需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要全面发展的人,不仅仅是贫困生,同时包括资助工作者。资助工作者是资助工作的管理者、执行者,要完成高质量的资助工作,不落下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完成从扶贫到扶智的完美过渡,需要培养高水平、职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目前高校对于资助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较少,资助工作者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技术性的指导。
三、高校资助工作人文关怀的构建
这些问题求根溯源在于是否对贫困生人文关怀,在于是否能做到从贫困生的需求出发,从资助工作本身出发,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他们的价值,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同,做好人的工作,做好资助的工作。物质资助仅仅是一时的,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关心关怀贫困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资助工作的本质。
(一)经济关怀
经济关怀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
贫困生评定和认定是资助工作中決定学生是否能获得资助的首要条件,也是最核心的一步。首先,各个高校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规范性的政策文件,指导具体工作,尤其是构建简单、易操作、认可度高的贫困生认定、评定的政策文件。其次,拓展帮扶途径,简化申请流程,从国家层面的资助拓展社会层面的资助,联动企业、校友提供多层次的资助,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基本需求。最后,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让资助工作受到公众的监督,公平、公正,不漏掉一个应受资助的同学,也不能使本身不困难同学获得资助。
(二)信息关怀
保证贫困生的信息安全是对贫困生的基本尊重,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基本保障。
首先,建立贫困生成长档案,专人保管,注意贫困生、受资助群体的个人和家庭信息档案的保密性,保护他们的隐私权。可以把学生的基本信息,家庭困难信息,存在问题等归档到贫困生成长档案中。其次,在组建贫困生评定小组时,成员要选择有责任感、能严守秘密,且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学生参与,保证评定的公平、公正性,保障隐私性。如有物资资助,避免发放样式相同的资助物品,保护贫困生的隐私和保护他们的自尊。
(三)队伍关怀
资助工作者属于需要人文关怀的人群的一部分,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保证。
首先要加强对资助工作者的培训,资助工作者面对的是学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涉及到学生的根本利益,要重视具有高度责任感、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队伍建设。其次要增强资助人的敬业精神,完成繁重的资助工作,并实现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光有能力是不行的,需要强大的精神力——敬业精神。要不断塑造和增强资助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的敬业精神,使其充分认识到资助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对这份工作怀有敬畏之心、敬爱之心、精细之心,并不断把敬业精神由道德规范上升到精神追求[4]。还要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监督资助队伍工作,同时可以开展资助工作沙龙,做得好的院系和个人可以在沙龙中传授经验,相互交流,促进感情的同时提高能力。
(四)教育关怀
教育关怀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根本目标。教育关怀包括成长关怀与能力关怀、感恩关怀。
1.成长与能力关怀。建立起成长档案后,这一份档案跟随贫困生大学时光,期间可以不断增加材料,形成动态管理。例如该生的心路历程,包括人生规划、每学年的总结,对该生阶段性的考察、人文关怀信息,等等。通过档案的分类,大概可以分出:经济困难类,学习困难类、心理困难类(抑郁、无目标、不适应),能力困难类(技能、交际、表达等)和就业困难类。通过档案的不断更新,可以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指导学生人生规划,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对以上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可以组建帮扶小组,通过院系的教师、优秀学生骨干牵头,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为他们指点迷津,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2.感恩关怀。感恩既是关怀,也是教育。要让受到资助的同学怀揣着感恩之心接受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只有心存感恩,才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才能用自身有限的力量回报社会。首先要建设贫困生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同学们参加志愿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其次要提供服务的项目,场所,其实很多学生在空闲的时候是很乐于奉献的,但是苦于没有实践的场所,而有很多的场所需要帮助,却苦于没有志愿者,所以可以搭建这样的桥梁,既让学生帮助了他人有所获,成就感满满,又让工作能顺利完成,一箭双雕。
资助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高校的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是分不开的。只有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从人的根本需求和发展出发,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为实现他们的价值和发展提供资源和力量,才能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资助工作落到实效。
参考文献:
[1]颜军,张春和.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J].求索,2011,(08).
[2]皮拥军.诺丁斯关心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德育,2007,(05).
[3]郭昕.我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王秀民,彭天芸.民族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