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焦灼,重获自信

    一、焦灼的小A

    一天下午,一个女生轻轻地敲门。她个子很高,身材偏瘦,满脸愁容,肩膀下沉,让人感觉很压抑与无奈,与朝气蓬勃的青春少女形象相差甚远。看着眼前这个无精打采又满心焦虑的孩子,我的心中不乏几分心痛与不安:她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扰?是什么问题让她这般无奈与焦灼?

    二、焦灼背后的秘密

    小A是一名高三女生,从小跟爷爷奶奶在乡下住,小学时因为成绩优秀,被父母接到城里上学。小A家庭比较富裕,但父母忙于生意,与小A的关系很疏离。他们对小A的成绩很看重,会因为小A取得好成绩而给她买东西,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严厉地批评和指责小A。这样的经历在小A的内心形成了一种核心信念:我只有取得好成绩才是可爱的,才是值得被爱的,否则就是无能的、不可爱的。进入高三后,小A虽然更努力,但她的成绩并没有达到自己及父母的期待,尤其是英语,成绩不升反降。小A内心不配被爱的无能感不断增强,面对高考、面对英语,她表现出恐慌与焦虑,其中隐藏着对自我的不认同、不自信、无能感。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事情本身。贝克曾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最近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激活了小A的核心信念,在核心信念的触发下,只要提到高考或英语学习,小A的头脑中就会出现这样的自动思维:英语这么差,高考肯定考不好,考不好,一切都完了。一想到这些,小A就烦躁、担心、害怕,会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学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想做题,只想逃离教室。当小A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及不良情绪时,又进一步激发了担心、焦虑、害怕等情绪和功能不良的行为反应,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的认知、情绪及行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循环系统,任何一个系统的改变都会引发另一个系统的变化。据此理论,要想解决小A的问题,可以从认知、情绪及行为三个方面做工作。首先需要帮助小A重构认知,改变非理性的自动思维,建立一个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激发她做出一小步的尝试与改变。然后逐步帮助她悦纳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高考、面对人生。

    三、焦灼中前行

    第1次咨询:初识小A,建立关系。

    与小A的第1次咨询是在聊家常中开始的。在逐渐放松的情况下,她开始倾诉自己的烦恼:“进入高三以来,我的学习成绩下滑得厉害,情绪波动很大,晚上睡眠也不好。一上英语课就感觉很烦,想冲出教室。害怕考试,明明会的单词,考试时就是想不起来,感觉头脑一片空白。有时感觉不管怎么努力也考不好,还不如不做了。眼看就要高考了,我该怎么办?”

    我耐心地听完她的倾诉:“我能感受到你的着急和无奈,我想,无论是谁出现了这些情况,可能都会有和你相似的感受。”在我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和共情下,小A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接下来,我通过具体化技术、对问题排序等,帮助小A一步步聚焦核心问题。

    第2次咨询:正常化,减压。

    我引导小A分享这一周的感受及学习状态,并通过刻度化技术让她量化了自己的情绪状态。小A表示心情比上周略有好转,我进一步引导她思考这一周发生了什么,她做出了怎样的改变,以此增强她面对困扰时的信心。通过进一步引导小A具体分析考试成绩,让她感受到,她所担心的成绩下降其实仅仅是英语成绩有所下降,成绩浮动的并不是她一人,以此减轻她的心理压力。咨询结束时我布置了作业,要求小A找到至少一个带给自己积极感受的事件。

    第3次咨询:建立新联结,重拾优良状态。

    这次咨询小A面带微笑,她说最近好几次英语考得都还不错。我让她具体分享成功经验及感受:“在不太喜欢英语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学英语,很不容易,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英语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你从中看到或感受到了什么?我很好奇你如何在害怕英语考试的情况下还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通过这些问题,让小A看到自己正在发挥的能量和取得的成功,增强她面对困难的信心。

    接下来,通过冥想放松,让小A再次体验成功的感受,引导她将英语学习及考试与积极情绪感受建立新的联结,形成新的潜意识条件反射。咨询结束时,我叮嘱小A平时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练习及放松训练。

    第4~6次咨询:聚焦美好未来,促进积极行动。

    有了前面几次的探讨与分享,小A的认知和情绪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后面的咨询顺势而为,重点引导她思考怎样把以往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当下的英语学习及考试上面。“接下来你会如何面对英语学习?又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你打算如何来落实?”通过具体化问题的引导与启发,让小A知道具体可以做些什么,从而让想法变成实际的行动。经过这一系列的咨询和练习,高考结束后,我看到了洋溢着自信笑容的小A。

    四、咨询反思

    《高效教师——焦点解决取向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这种信任能够带给学生希望感,能够激发学生成长的内部动机,在师生互动中建构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咨询师要相信来访学生才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帮助他们看清自己内心的期待与需要,理清思绪,探讨方法,拓展支持系统,发挥自我主动性,最终落实到行动中。当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实现目标的信心,有了可行的方法,有了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有了接纳自我的力量,他们就有能力更好地面对自我、面对问题了。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徐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