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启蒙到革命
吴黎黎
【摘 要】丁宁和大山是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中两位主人公,丁宁是科尔沁旗草原大地主的后人,而大山是受压迫被欺辱的贫苦农民的儿子。两人在身份阶级、性格心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比较丁宁和大山的形象,如果说丁宁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那大山则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先进农民的革命话语。
【关键词】《科尔沁旗草原》;启蒙到革命;丁宁和大山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6-0209-02
《科尔沁旗草原》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也是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一批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是“九·一八”事变后端木蕻良参加学生自发组织的抗日游行被通缉后躲在天津二哥家小楼上完成的,以东北土地为背景展开的故事。
丁宁是科尔沁旗草原首户丁家第四代,他是成熟的大地主的后人。五四的启蒙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封建迷信充满鄙夷。丁宁的妹妹不幸生病死了,他的母亲为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求助于李大法师,对此,丁宁的态度很冷漠甚至憎恶。听到丫鬟说母亲又求助于法师,“丁宁转过身来,便生气地往太太的屋里走,方才满身的喜悦,好像都被这几个字冲碎了似的……”“丁宁憎恶地看了一眼,便死立在地上,两眼像要撕碎什么东西似的盯在李大法师的身上。”法师是封建时代人们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求助于神的中介代表,在帮助人们放下很沉重的精神包袱时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治愈了人们的心病,让人可以继续充满希望地生活。但更大程度上是装神弄鬼之徒用来收敛财富的龌龊卑劣手段。比如在端木蕻良193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万岁钱》中,给贫苦农民放高利贷的和尚勾结当地“百家长” 开发一种保障乡民来世幸福的“万岁钱”项目,以此骗钱敛财。对此类招摇撞骗愚昧乡民之徒,丁宁的态度是憎恶的,甚至都不愿意看李大法师一眼。20世纪20年代五四文学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明确提出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丁宁就是作者塑造的具有新型先进思想的新人,母亲求助于法师的行为以及法师愚弄母亲的行为,自然让他厌恶反感。
其次体现在他对弱小尤其是女性充满同情。对被丈夫苏黑子殴打辱骂百般折磨的苏大姨,他让丫鬟多送点钱给其看病,得知苏大姨已经死了,他哀叹惋惜并前去看望;对苏大姨的女儿春兄同样充满同情,甚至愿意帮助她学习新思想,了解这个草原以及社会;对祖上利用阴谋绊倒的权贵北天王的余脉十分悲悯。“当他(指丁宁,作者注)听完了老人低低的几乎听不出来的悲惨的叙述,他的悲悯便更膨胀了。哎,可怜的老人,在那大地主的魔杖下永远零落了,永远枯萎了,永远没有太阳了。”“而我(指丁宁,作者注)今天却又当了祖上罪恶的最高明的鉴赏者了,这该是一件何等的罪恶的事实呦。”
再次,体现在他接受了新式的教育,渴望改变草原上的不平等。丁宁在南方读书,接受新思想参加“新人社”。“在这大草原里,可悲叹的人物太多了,但我(指丁宁,作者注)什么事都没做,我一定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我的魄力,我的责任……”还体现在他渴望改变却并不能做出实际行动的动摇上。面对春兄、北天王的后人、贫苦的佃户,他除了同情再也没有做出任何具体行动。“他对于一切强的,只有服从,他对于一切站在他之上的,都要求他的矜怜,他的保护,就是一只残恶的猛虎投在他身上,他也无反抗……”丁宁的形象是多面矛盾的,总的来说具有启蒙知识分子反对迷信、同情弱小、渴望改变不平等的特点。
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历史功绩是传播了新思想,但在具体的底层人民的文化传播上并没有取得相应的突破,在底层人民的启蒙方面并没有做出实际行动。这不仅是丁宁等启蒙知识分子的局限,也是时代的局限。
大山是科尔沁旗草原贫苦农民的代表,具有先进的革命意识。首先体现在他是一个农民英雄,具有强烈的生存意志以及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大山具有大海般的深沉和强猛,生活在荒芜人烟的大地开荒,每天只有日月星辰和虎狼相伴,在荒寒危险的环境中生活的艰辛我们无法想象,可这种生活是原始而自由的,他坚强的毅力就是荒寒环境的产物。”他组织农民推地反对丁府沉重的苛捐杂税,对和他一样出生贫苦的农民十分同情。丁宁对弱小贫苦农民的同情是自上而下的,因为他始终具有丁府少爷的身份。当农民的利益与他家族的利益冲突的时候,他虽然在情感上同情农民,但是在理智上为了家族的利益与荣耀,他默许了管家对农民的剥削。而大山本身就是贫苦农民,自然而然对弱小以及和他一样被压迫的农民的悲苦遭遇感同身受。大山看着父亲一生都在反对丁家,直到死亡也在嘱托大山继续反抗。这不得不对大山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山的革命意识还体现在他积极应对激情革命时代的召唤,并且作者预示着像大山这样的革命者是历史的选择,是符合社会前进上升的趋势,他们必将走向光明,给科尔沁旗草原带来全新的希望。如果说大山在故事的开始时还是万里草原上一个孤寂的影子,那么走向革命后的大山必将是大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必将掀起一场草原大火,烧掉不平等和压迫。这也体现在作者端木蕻良之后的作品《大地的海》中,大山总是以农民英雄革命领袖的身份出现在故事背景中。
东北草原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大山也是无数先进革命者的缩影,只要草原和中国的不平等被压迫依然存在,就会一直有大山这样的革命者奋力反抗,并且必将走向光明。当然,大山不是一个完美理想的化身,他身上也有冲动盲目、没有理论支撑等缺点。由于战乱等时代原因,以大山为主角的《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并没有完结,所以大山的故事没有展开。正如作者所说,对大山是批判的,在以后的生活斗争中大山会获得真理并成长起来。
20世纪20年代的时代主题是启蒙,面对帝国主义和社会黑暗政权的压迫,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办杂志、办学校,宣传教育,企图启蒙愚昧的大众。五四运动学生工人轰轰烈烈的罢课罢工示威游行,坚决反对割让祖国的任何一寸土地。面对当时黑暗政府的抓捕通缉,学生们慷慨就义,以天下为己任。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就是这样一个国难当头舍生取义的女学生形象。自小在父亲影响下,在新思想的教育下,在日寇横行东北老家的史实下,端木蕻良深深感染了爱国情怀。他曾不止一次地参加游行,把自己献身于伟大的爱国反抗运动中,奉献给时代,一生孜孜不倦从事写作,写出时代的最强音。但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东北沦陷和日军急切的攻势下,革命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于是才有了从丁宁到大山即从启蒙到革命的转变。这里并不是说20世纪20年代就没有革命,30年代就完全没有启蒙,只是从更大的社会主题上,更广泛的社会运动上来说明20年代的主题是启蒙,30年代的主题是革命。20年代的启蒙话语到30年代的革命话语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知识分子身上的软弱性、保守性、盲目性、妄想性必将被无产阶级的坚定性、革命性、目的性、实际性取代。
正如第一部的丁宁只是幻想大于行动,而真正行动起来的是第二部的大山。端木蕻良是以社会分析的角度写《科尔沁旗草原》的,通过分析草原上的典型阶级地主和农民的冲突展现时代的矛盾。而时代和农民也正如他预设的那样,轰轰烈烈地展开如火如荼的革命。如果说《科尔沁旗草原》中的丁宁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是作者总结20年代思想的进步与局限。那么大山则是作者对30年代走向的正确把握。科尔沁旗草原和中国都需要大山这样的革命者。由此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对时代的预见是多么正確。
参考文献:
[1]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M].端木蕻良文集(1).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徐叶霞.论端木蕻良“大地三部”的“野性意识”[D].内蒙古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