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
金建萍
摘要: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以社会整体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理论论证。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向度,每一个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才能不断生成为人。根据马克思这一思想,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度来思考和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消除束缚人的发展的制度弊端,解决民生短板,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公平优质的教育体系,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8)06-0010-07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最为关注且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主体、发展规律和趋势,他从人的需要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等方面,确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向度来思考和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本文拟通过对人的发展之根本的辨析,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的话语内核,进而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给出路径参考。
一、人的发展之根本:生成人之为人的本质
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早期曾秉承费尔巴哈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理想,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11。这一时期,马克思刚刚成为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他将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人的发展实际上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象性活动在自然、社会领域的展开。在考察人的发展时,马克思并不是笼统地、抽象地讲人,他强调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类的发展与个体的发展,并把着眼点放在每一个个人的发展之上。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人是一种没有先在本质的存在,是一种自我创生自己本质的存在。换句话说,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生成为人。
马克思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使人成为人,即人成为人的主客观条件和实现途径。起初,马克思是从人的解放的视角去分析人的未来发展的前景目标,如 “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1]18,“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地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1]189。此时,马克思将人的发展界定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际上是将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相等同,强调只有通过人的完全解放才能回复人本身。之后,马克思逐步地把人拉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指出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1,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由一切现实的关系如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等决定的。这一决定何以可能?对此,马克思“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2]。马克思认为,这一基本的原始的关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活动方式本身决定的,又决定着其余一切的社会关系状况,在此意义上,人的解放及其本质的实现,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11,亦即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达到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3]。
因此,人的发展有其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根本動力。“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 [1]544,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实际前提,作为先在前提条件体现着社会发展对人的根本制约。离开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物质生产条件去谈论人的发展,必然无法揭示人的发展的活动构成,因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4]147。当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将其本质力量对象化于自然界时,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社会意义上反映了人类所特有的本质联系。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5]139更为确切地说,是个人“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4]147。人以社会活动方式而存在,在生产劳动中把握自然规律,探求实现人的发展的基本途径,从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诸种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6]只有在丰富的全面的社会关系中,人们才能消除生产和交往的自发性,把生产和交往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获得充分的、不再受外界强力控制的自主活动。人的发展没有终点,在由当下走向未来的道路上,人类将不断获得对自己本质的追求、选择、创造和实现,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并成为社会的主人。
因此,从人本身出发考察社会发展,在理论上彰显了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人文关怀向度。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基本出发点,就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并使之向更高的方向前进,“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7]。基于这一理论,社会发展本身是社会客体与主体在历史过程中所发生的合目的性变化,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主体尺度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这并非要取消生产力尺度存在的合理性,而是探讨如何在不阻碍社会发展和不损害人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减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合理性和非正义性,避免人的现实生活遭遇苦难和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