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万顷题画诗初探
摘要:南宋诗人裘万顷一生宦海沉浮,其独特的人生际遇加上受当时吏隐思想的影响,题画诗重在表达隐逸诗旨,同时裘万顷在与同时代诗人的往来唱和中,题画诗表现出尚俗、尚真的特点。
关键词:裘万顷;题画诗;隐逸思想;俗与真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020-03
裘万顷(1163-1219),字元量,号竹斋,江西新建人。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乡试中举,淳熙十四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授乐平簿,宁宗嘉定六年(1213)召除吏部架阁,七年迁大理寺司直。裘万顷力丐外任,为江西抚干,秩满不调,隐居西山,后再出仕,不到一月死于任上,追通直郎。裘万顷一生宦海沉浮,吴潜《乞裘万顷幸元龙遗泽表》:“嘉定时大臣德政,万顷虽蒙受召遇,除官则辞之,既辞掌故,又辞司直,乃乞添官帅属而去,不知者谓为亲老也,乃其自度枘凿,又不欲近名耳(1)。”说明裘万顷与朝堂之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才屡次辞官请调。纵观裘万顷仕宦的时代背景,宋金之间战争不断,上无明君,下少贤臣。光宗在位大半时间处于精神失常的状态,无法处理朝政。宁宗时,韩侂胄把持朝政,以“伪学”来残害政敌,又好大喜功,在准备尚不充分的情况下发动北伐战争,最后只得向金俯首议和。裘万顷为人正直,不愿与朝堂这些人同流合污,更不愿与权臣为伍,只能远离朝堂。
刘克庄《跋裘元量司直诗》称其“标致高胜”,又称其“为人自贵重耻表襮惟,诗亦然(2)。”说明裘万顷诗如其人,真实明朗,注重真实情感的抒发,而不流于字句表面的雕镂琢磨。《全宋诗》收录其诗歌二百五十二首,其诗题材内容广泛,既有与友人的往来酬唱之作,也有对景物的描写,对民生的关切。写人情感真切,写景意境自然。《跋竹斋遗稿》称其:“至於文章典雅,字画妍秀,足以自成一家,而九原不作矣(3)。”对裘元量的诗文字画等方面予以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在继承前人题畫诗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裘万顷题画诗在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与独特性。
1题山水画诗中隐逸诗旨的表达
题山水画诗在唐代进入兴盛阶段,宋代题画诗达五千余首,山水题材约占三分之一。与唐代相比,宋代山水题材的题画诗更加繁盛,林泉之思是宋代题山水画诗思想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裘万顷十一首题画诗中,山水题材十首,另一首为《题昭君图》。裘万顷独特的人生际遇加上受当时吏隐文学思潮的影响,诗旨不重在表现山水的宏大气势,而是着眼于画面的细微之处,抒发对山林田野的向往之情。
裘万顷诗歌明显受到陶渊明的影响,其诗中屡屡借用陶渊明及“酒”“菊”意象来表现自己归隐之情,如《次洪内相菊亭》:“欲为寒花表晚节,故将新句寄东篱。”陶渊明以一首《归去来兮辞》与官场彻底诀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田园生活及隐逸情怀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官场失意后的精神归宿。唐代诗歌与绘画艺术繁荣,二者交融发展,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题画诗。山水松石,鹰鹘鸡雉,人物释道等题材无所不包。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题山水画诗中,已经出现了观山水而表达隐逸诗旨的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张九龄的《题画山水障》:“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诗题为《题画山水障》,却不重在对画中山水景物进行描摹,而是化用陶渊明“南山”典故,整首诗都在表达自己为政事所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晚唐五代时期,题山水画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贯休《上冯史君山水障子》“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红泉”,除对画面山水景物进行整体、宏观把握外,开始着眼于画面细节的描写,以“逸士煮茶”表现山林生活的闲适安逸。
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加之宋初统治者实行佛道思想中清静无为的统治策略,对乱世的厌倦与随缘自适的社会心态使宋代文人在其诗歌中屡屡传达出吏隐的思想感情。“宋代以苏轼为代表的隐逸之风,已不限于对某种政治的不满,而是要逃避整个社会,寻求别一人生境界和理想”(4)。诗人迫于生计或胸怀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抱负,对这种人生境界和理想的追求并不是从真正的山林之中获得,而是采用“大隐隐于市”的策略,“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文人把归隐的情感寄托于山水画中,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心灵中的高地,借此表达自己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
裘万顷受当时社会隐逸诗风的影响,在汲取前人诗歌优长的基础上,其题山水画诗不再单纯的表现山高水势、深泉幽壑,烘托其画面的波澜壮阔。裘诗将题山水画诗的重心转向对山林、田园图景的描摹,以日常生活的场景来抒发其归隐之情。如:
题苏希亮画
石梁渡山涧,上有秦人居。
岁寒不种桃,汲泉灌佳蔬。
题希亮画
晚牧归来月在山,夜深茅舍不胜寒。
栖鸟欲动催翁起,快傍烟汀把钓竿。
根据苏希亮的两幅山水图,裘万顷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观画而作,诗中呈现给读者三幅日常生活的场景——汲泉灌溉、晚牧归家、晨起渔钓。全诗描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第一首《题苏希亮画》,其诗抓住画面中的细节处进行描写,不再像唐人那样倾向于在诗中表现山水的宏大气势。受宋代“吏隐”之风的影响,裘万顷诗中的山水描写,营造了一种静谧之美,山涧流水潺潺,“秦人居”化用典故,意在营造和谐、安逸的生活环境。诗有云:“桃花洞口无多远,借问秦人知不知。”有“秦人居”却无桃花,诗人通过感官描写,推测是由于寒冷而无桃花。最后一句“汲泉灌佳蔬”由带有神秘感的“秦人居”转到日常生活的描写,使诗歌更富有生活气息。第二首《题希亮画》,一首题画诗展现出两个时间场景,前两句是晚牧归来图,深夜晚归,山月相伴,“茅舍”不胜寒,山林生活中蕴含了几分苦中作乐的真实感。后两句以动衬静,老翁晨起江渚垂钓,增添了山林生活的悠闲、静谧之感。
善利阁次伯仁所题赵子良画(其四)
扁舟两渔翁,清唱发白暮。
安得如鸱夷,相与五湖去。
“宋赵子良画雪景,裘竹斋题之,味裘句,则画味溢出矣……‘白暮二字更奇(5)。”此诗呈现出一幅江边打渔图,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联动,捕捉到太阳落山明暗交界那一瞬间的光影,渔人江上相遇,互相唱和。笔法细腻,富有生活气息。“鸱夷”化用典故,范蠡隐姓埋名,相忘于江湖,实则借范蠡以表达诗人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看,诗人借画抒情,以诗发意,一改唐人题山水画诗大开大合的气势,受宋代文人悠闲、安逸人生理想的影响,关注到日常生活场景,以陶渊明田园式的生活来描绘山水画中的隐士生活图景,从而表达自己对官场污浊的厌恶,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裘万顷承唐继宋,将题山水画诗向前推进,诗与画的紧密结合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诠释了诗画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除此之外,裘万顷还将归隐的思想感情寄托在题山水画诗中的特殊意象上。如:
善利阁次伯仁所题赵子良画(其一 其二)
箜篌君乡来,分明记江树。
想君诗成时,梦作白鸥去。
平生交游间,吾帻盖屡岸。
区区稻梁谋,君亦逐鸿雁。
这是一组次韵诗,前两首都化用了“鸟类”意象来表达诗人的隐逸之情。伯仁诗虽今已不存,但裘万顷以第二人称作诗,既是对伯仁思想的呈现,也是对自己仕隐思想的表达。裘诗其一,以家乡的箜篌之音激起思乡之情,无奈官场的桎梏让人只能远离家乡。诗歌以伯仁化作“白鸥”,来类比诗人自己渴望挣脱桎梏,如自由自在的白鸥一样,从而表达了自己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其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裘万顷却反其道而行之,“区区稻梁谋,君亦逐鸿雁。”“区区”二字表现出诗人对“五斗米”的轻视,却又不得不依靠此而生存,如迁徙的鸿雁,羁旅他乡,游宦在外。诗中饱含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从侧面表现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裘万顷不仅在题画诗中表现出强烈的归隐之意,在其他诗作中也频频化用陶渊明、杜甫典故来表现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但裘万顷选择的生活方式却与其诗歌思想背道而驰,一生在官场颠沛流离,秩满不调才隐居西山。疾病交加中再次得召,最后死于任上。《病中问伯量相访寄之二首》:“维摩本无心,谁令示人病……忆我烟霞栖,遗我一纸书。”记录了病隐西山,再次得召的情况。究其原因,南宋连年征战,民生疾苦,诗人虽已经厌倦了官场的黑暗,但迫于生计而不得不在官场盘桓,“吏隐三年楚水头,每随凫雁杙扁舟。”(裘万顷《题老悟画卷》)便是诗人亦官亦隐的写照。
2裘万顷题画诗的审美取向
2.1纤而不巧
“纤”可理解为细小之意,裘万顷诗歌之“纤”,首先表现在体裁方面。唐人作题画诗,多运用长篇古体诗来表现画面呈现的壮大气象以及自己超逸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等无不如此。学界一般认为宋徽宗赵佶题在《芙蓉锦鸡图》上的“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盛凫翳。”四句五言小诗,算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也就是说,赵佶之前的题画诗,虽是观画而作,但并非是题在画面之上,多属于广义的題画诗。笔者通过对唐代题画诗的搜集与整理,发现超过二分之一的题画诗不能明确知道绘画载体。剩下知道绘画载体的,墙壁、屏风、画障又几乎占了五分之四,在这三种载体上作画,其画面也必定是宏大的,诗人观画不免产生敬畏之感,故而多做长篇古体以便于描述画面的宏大气势以及自己超逸的思想情感。北宋继承唐代诗画的发展成果,一方面以墙壁、屏风为载体的绘画继续向前发展,与之相应的山水题材题画诗也多为长篇古体,表现画幅中山水的宏大气势。另一方面,由于北宋统治者的提倡,诗人与画家之间的交往等因素,与唐代相比,作于卷轴、扇面、册页之上的文人画发展势头更盛。在这些载体上面作画,画幅适中,诗人观其画时就很少在绘画面前感到震撼,同时宋代题诗于画面之上的风气渐兴,为了达到诗画相宜的效果,诗人多作五七言短诗题于画面之上。到了南宋,题诗于画上的风气更盛,所以题山水画诗更倾向于短篇创作。裘万顷现存十一首题画诗中,均为五七言绝句,诗歌体制短小。正是适应了宋人题诗于画面之上的传统,一改唐人纵情恣肆,不计篇幅的特点。
裘万顷诗歌之“纤”,还体现在其题画诗内容的表达上。前文已经提到,唐人作题画诗,多从宏观角度入手,对画面进行描写,如王昌龄《观江淮名胜图》:“淡扫荆门烟,明标赤城烧。青葱林间岭,隐见淮海徼。”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多是从高远的视角整体描绘画面景象,营造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宋代继承了唐代以长篇古体的形式来展现画面山水的庞大气势,同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仕宦之路的坎坷又使宋代文人从内心生发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山水画便成为文人士大夫情感的寄托之处,“通过视觉获得山水图景的审美体验,这种山水与诗人心中向往的山林野趣的现实之景有共通之处,从而产生从视觉接受到心灵共鸣再到各个感官共同沉溺于画面之中(6)。”那么画面中逸士闲适的生活环境便成为诗人在题画诗中刻意展现的重要部分,诗人借这亦真亦幻的山水图景来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情。如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着眼于细节描写,展现山水中悠然、安静的一面,同时化用桃花源典故,表现了对神仙般惬意生活的向往。
裘万顷的人生经历和官场上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文士大夫多有相似之处,胸中苦闷的裘万顷也生发出对山野的向往,企图获得心灵的一片净土。他将对山林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山水画中,而生发于诗,其诗中画面描写多从细微之处着手。如《题希亮画》,与唐代、宋初相比,裘万顷不再把作诗的重心放在描绘山势的险峻和宏大的气象上面。而是受宋代玄远、隐逸思潮的影响,对图画中环境的把握更加细腻,关注到山上之月、林中之鸟与江边的烟雾。这些都是裘万顷题画诗纤密之处。裘万顷化静为动,赋予画中之鸟灵动之态,又以动衬静,栖鸟之声却能惊醒渔翁,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画面的静谧与和谐。
又如:题老悟画卷(其三 其四)
何处移来一川竹,空濛烟雾染人衣。
其间应有葛陂杖,时出林梢带雨飞。
谡谡风前荷叶枯,摇摇霜后蓼花疎。
春鉏旧有江湖约,数倍相依正要渠。
诗人着眼于画面细节,裘诗其三,诗歌塑造的大环境是烟雨空濛的竹林,诗人把握住空濛的特点,关注到潮湿的水汽打湿人的衣服,雨打竹叶等细微之处。其四,描绘出秋季之景,诗人关注到画中物象在秋季独有的特点,疾风劲,荷叶枯,霜打蓼花而稀疏。这都是裘万顷题画诗的“纤密”之处。
2.2语言通俗,感情真率
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是宋代两大诗歌流派。江西诗派产生于北宋由盛转衰时期,“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笼罩整个诗坛……即使在南宋后期,‘时人不识有陈黄的风气中,某些江湖诗人也还受着黄庭坚的影响(7)。”黄庭坚“以俗为雅”的诗歌主张以及江西末流的诗歌风貌呈现出“俗”的特点,对当时南宋社会的影响广大而深远。此外裘万顷与江湖诗人刘克庄、戴复古等人多有往来,加之市民文学的发展对诗人也多有影响,其诗歌不免沾染“俗”的特点。江湖诗人虽身處底层,但其诗中丝毫不掩饰对富贵名利的向往,诗中又增添了几分真率之情。江湖诗派领袖刘克庄、戴复古等人,诗歌中都屡屡表现对国家政治的关切,直抒胸臆,使得诗歌真率自然,通俗易懂。如刘克庄的《端嘉杂诗二十首》夹杂着俗语、谚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其题画诗《卖卜图》:“牵羔仍抱子,翁媪各鹌悬。破扇题周易,全家赖卦钱。”语言更是俗之又俗,直白如话。
裘万顷性情豁达,加之江西末流与江湖诗派的影响,使得裘万顷题画诗中也多呈现出语言通俗,感情真率的特点。《重锓裘司直诗集序》中称“其诗不作硬语,清疏韶亮,异乎鲁直流派(8)。”如:
题昭君图
纷纷争赂毛延寿,今日丹青竟不传。
万事无过真实处,后人赢得写婵娟。
语言平铺直叙,不加修饰,通俗易懂。既点明毛延寿受贿的事实,又对毛延寿所作的美人图不传于世感到可惜,诗歌后两句,对昭君的遭遇感到不平,道出后人多作诗纪念昭君。又如:
题老悟画卷
中兴以前作山水,只说李成与郭熙。
谁知淳熙有此老,健笔不减巨然师。
吏隐三年楚水头,每随凫雁杙扁舟。
归来喜色惊邻里,分的潇湘一片秋。
何处移来一川竹,空濛烟雾染人衣。
其间应有葛陂杖,时出林梢带雨飞。
其一,诗人表达了对老悟画技的敬佩之情,全诗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以巨然的笔法来衬托老悟画技的矫健高超,但是人人只闻李成与郭熙的名气,却不知老悟,对老悟名声与才华不相称表现出可惜之情。全诗语言直白,对老悟才华的敬佩溢于言表,使得诗歌自然而感情真挚。其二、三,在秋季的大环境中,抓住富有特征的意象进行描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山水景色的向往,“吏隐”“葛陂杖”等词语直白的道出了诗人的归隐之思。
裘万顷一生宦海沉浮,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却生不逢时,整个仕宦生涯中都充满黑暗与压迫,现实的温饱又将他桎梏于官场之上。他将自己心中向往的山林田野寄托于山水画,以题画诗德形式塑造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隐士逸人宜居之处,表现出对隐逸、闲适生活的追求。又因其为人正直,性情直率,广交好友,在与江西诗派、江湖诗派成员的交往中,诗风受到二派“以俗为雅”审美取向的影响,其诗又表现出真实自然,感情真切的特点。
注释
(1)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三三七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83.
(2)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三二九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45.
(3)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三二五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70.
(4)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 宋元之际作家的心灵活动[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85.
(5)[明]李日华,郁震宏,等.六研斋笔记[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0:128.
(6)钟巧灵.宋代题山水画诗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6: 83.
(7)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6:2.
(8)[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三七)[M].上海:世界书局,1937: 463.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刘雯雯(1996—),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