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现状与对策

    [摘要]我国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与国情息息相关的共有普遍性及特有特殊性问题,对造成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邃分析。同时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和应对对策,以供大家进行研究参考。

    [关键词]法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进程;法律法规

    [作者简介]刘会德(1968-),男,汉族,云南省武定县人,中国共产党武定县委员会党校,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7)12-0048-02

    一、中国社会法治文化现状

    (一)中国社会法治文化基础

    人治文化绵延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沃土,个中关系纵横交错。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祖国华夏大地,法治中国的雏形逐渐清晰成型。现代中国,党和政府通过修改宪法完善各项法律法规扩大人民经济和社会文化权利,以期使广大人民群众置身于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然而,中国社会法治文化基础极其薄弱。比如,在一些偏僻落后法治文化缺失的地区,这些偏远地区相当多的当地父母官以“官员”自居,以一言堂代法、以私利私权压法,以国家职务大行个人私权,肆意践踏人民权利。此种官民交恶的现象极其严重的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光辉形象。

    (二)公民学法和守法文化普遍落后

    1、我国公民学法守法意识淡薄。通过权威国民调研机构公布的属实数据显示,调查京津翼三地,多达80%的公民存在着旁观、从众、以及侥幸心理,即对他人违法犯法事件持旁观者态度,对明知违法犯法的行为心存侥幸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调查显示京津翼三地多达60%的公民在对法律法规约束力的认知上持“消极妥协”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自保态度,很多公民对调查机构工作人员匿名坦言“只要自己自律不触犯刑律,并没有必要占用休闲娱乐时间去学习枯燥难懂的法律法规”。有多达10%的公民在对法律法规运行认知存在通过金钱关系消灾避祸的心理。比如,自己亲友同学同事熟人出现了违法犯法行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帮助熟人接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惩罚,而是第一时间托人花钱送礼托关系,试图将自己的熟人从公安机关“捞”出来,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帮熟人免受法律处罚,是很多公民第一时间想到的应对策略。凡此种种错误的心理和做法显而易见的从多个侧面反应出了我国相当多地区的公民对我国法律法规信任感严重缺失。

    2、我国公民维权意识严重缺失。首先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可预料以及不可预料的事件,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很可能会遭到不法侵害。比如,“强拆和反强拆宅基地自保”、“医疗事故引发的百姓围攻医院”、“合法公民佘祥林叔被误抓误判几十年”等,当这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很多人选择了沉默旁观。依法维权意识缺失是对法律赋予公民合法权益的漠视。其次,相当多的公民起初也试图通过法律武器来保护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过程中,一旦遭遇到阻碍就寻求非正常法律法规途径以期解决事端。比如,医患纠纷、家长和学校纠纷、钉子户和地产商纠纷,往往由最初的谈判演化裂变为恶劣争斗。

    二、中國社会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法治政务建设持续稳健推进

    改革春风吹满地,华夏大地时刻感受着改革春风的恩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最近十多年,经过各级政府各级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努力,我国法治政务建设的成绩已经成就斐然。

    1、法治政务的制度体系已经具备雏形。毋庸置疑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是法治政务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即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行为、救济与监督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完善和齐备。我国现阶段法治政务的制度体系已经具备雏形趋于完善和制度合理科学化。

    2、在法治强大力度约束下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运行最大限度得到规范和制约,我国现阶段对国内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权力监督和行政问责机制显著加强。同时看到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更加公正公开公平透明。比如,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正在严格规范公正公开公平的进行文明执法。比如,最为突出转变工作方式方法和态度的就是城管。由恶劣粗暴财产抢夺式干预执法改变为文明人性化规劝出示执法文书限期整改执法就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同时我国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对行政权监督监管和行政问责的制度体系已经总体形成,我国行政权监督监管和问责机制正在逐步朝着科学制度化、法治常态化、法规规范化方向进行可持续良性发展。

    3、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尤其是各级职能部门的领导管理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工作方式方法和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和增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都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来应对和管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以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有关应急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类应急预案为骨干的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依法应对突发自然灾难灾害险情、突发公共集体卫生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意识显著提高。

    (二)全社会公民普法理念显著增强

    各种普法讲座、普法会议、普法进校园、普法进乡村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因此在全社会全体公民集中地区普法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全体公民心目中牢固树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学法懂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正确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学法自觉尊法严格守法科学灵活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事事都守法不愿去违法、心中牢固认识到遇事先想到自己不违法、不纵容他人违法、不违法帮他人办错事;以及办事有法依、遇事找法用法、用法解决化解问题的良性循环的和谐法治社会生活环境。自从改革开放春风吹满神州华夏大地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尤其通过法治更加深刻深远的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和方方面面。同时,法治也帮助中国公民的思想观念形成了深刻而久远的拓展,和法治如影随行的公平、公正、公开、民主、自由、正义、人权、博爱、爱国、明理、自尊、尊老、护幼、尊师重教、环保、生态、低碳、绿化等充满正能量的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价值观念,从而促使我国全社会范围内的公民法治理念持续显著增强。

    三、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深化法治文化认识,加强法治文化领导。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华夏大地各机关努力形成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各级党政机关齐抓共管,广泛宣传,形成法治文化宣传、司法行政机构作为、文化部门统一协调积极配合,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积极参与共同肩负责任担当的一体一心齐心共努力的统筹机制。

    2、顶层法治文化设计,统筹法治文化推进。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完善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考评考量绩效考核机制,对部门的主体责任进行约束强化,从而最大限度最大力度的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形成建设法治文化公民人人有担当公民人人有责任、法治文化为一切公民、法治文化为公民一切、法治文化成果由公民共享的良性循环的和谐美好氛围。

    3、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着重突出特色法治文化特点和特征,而且需要将纵横交错错综复杂的多种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将符合我国总体国情和当地特殊实际地区发展情况的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到当地文化建设开发计划进程中。

    4、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充分结合城乡规划和实情来进行创建,科学合理进行统一部署规划、统一进行法治文化总体布局、巩固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声势力争形成形式多种多样实力牢不可摧的具有二十一世纪时代明显特征和融入地方地区特色的法治文化强大阵地。

    5、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以模范带头模范争先争创法治文化示范点为创建契机,最大限度的集中我国广大人力、充足物力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法治文化建设模范示范点,以法治点带文化面,力争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多维度、多种形式地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活动轰轰烈烈展开。

    6、要加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就需要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创新运用新媒体新形式,努力打造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传播平台。新闻媒体、广播电视部门要进一步办好法治宣传专版、专栏,为我国广大人民提供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大餐。

    总之,建设法治社会任重道远,广大公民有责任肩挑重任勇担当。“通过不懈努力,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執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这是在《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中对全国人民的神圣庄严承诺。朝着这个目标,各级党委政府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发展、化解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维护稳定,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稳步稳健持续快速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林.中国:在新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2](荷)扬·斯密茨著.魏磊杰,吴雅婷译.法学的观念与方法.出版社:法律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3]戴维·M.瑞德森.法律经济学译丛:法律的动态经济分析.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本).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