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流浪地球》看媒体融合发展
姜勤
电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2月5号上映,春节期间就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当年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流浪地球》点燃希望
由郭帆导演的这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未来某一天,太阳的寿命到了极限,不久将要产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一起,拿出所有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个推进器,给地球提供动能,把地球推离太阳系,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这次的地球拯救行动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从此脱离太阳系,走上长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直到到达另一个“太阳系”。一开始,对影片呈现的场景感到有点惶恐——那是一种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没有目的地的那种迷茫,让人产生绝望感。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地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受到木星强烈的吸引力,地球流浪之旅的轨道受到了影响,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块出现断层和推移,岩浆淹没了杭州地下层。在最关键的时候,大家想到了点燃木星计划,因为木星上90%都是氢气,利用最强烈的冲击波,把地球推开,从而避免地木相撞。大自然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浩瀚的宇宙更是如此,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从不停歇。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国产科幻大片,有以下几点突破:1.自信的突破。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许是之前没有强烈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而今,终于有导演给国产科幻片竖立了一个较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得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2.故事的突破。国产科幻片如何自然地加入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的语言体系、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毕竟国外的科幻大片已经深入观众脑海。3.特技的突破。中国能做出这样的特技并不让人惊讶,惊讶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为故事服务,有技但不炫技。4.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部电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应该是,中国导演拍出这样的科幻片,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应该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二、传统媒体的冰封困境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由于远离了太阳,地表温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不携带氧气和做好保暖措施,在地表不到一分钟就可能会被冻死。人类不得不搬迁到地下层生活,看不到星星,曾经繁华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周劲博士在三年前谈到传媒面临的困境比喻“凛冬终至winter is here”。“相当数量的传统媒体陷入了生存危机,竞争加剧、流量萎缩、巨额亏损、人才流失……”[1]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载体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传统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杂志)、户外、通信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互联网时代,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在大力实施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前,传统媒体呈现出如下弊端:1.时效性成为软肋:寻找新闻线索和挖掘热点的能力不够快。众所周知,传统媒体擅长内容组织生产,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缺乏技术工具的支撑,无法快速生产内容。对内容投放后各渠道的反馈速度受限。由于传统媒体发布渠道与生产内容没有一站式衔接,无法及时获知内容发布之后投放的反馈、引起的反响如何,以至于影响下一阶段的内容制作。2.传播形式缺乏互动性:传统媒体在内容发布后,很难和用户形成良好的互动,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力,广告投放不精准,投放效果不理想。3.传播流程局限性:“不够通”贯穿了传统媒体的整个工作流程,从“内容制作——内容发布——内容反馈”各个环节都没有实打实畅通,都是单方面向用户广而告之,甚至已经陷入了死循环状态。4.市场份额占有率滑跌: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仍然停留在基于位置、版面、栏目卖广告的阶段,这种形式过于老旧,抓不住消费者的眼球,也无法帮助企业实现转化率,市场占有率呈“断崖式”下滑。5.媒体受众面快速萎缩:传统媒体受众正在不断缩小,且呈中老年化趋势,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流失更为明显。
三、转型是破解生存危机的希望
希望,是贯穿《流浪地球》精神内核。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从不放弃希望,在最后关头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氢气层引爆空间站所携带的30万吨燃料;剧中的刘启以及他们的救援团队没有放弃希望,在大家都纷纷撤离的过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转向动力中心去重启动力;剧中其他各国救援执行人员在感召下没有放弃希望,最终他们返回基地协助救援。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之下,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使得地球逃离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驶轨道上来。
《流浪地球》并非是在简单地讲述着超级英雄如何拯救地球,而是在大膽地说明人类可以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是一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宣言。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己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甚至不是服务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2]
商业模式,就是媒体的价值创造及一整套的经营逻辑,包含了产品模式、渠道模式、用户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等。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即媒体赚钱的方法,移动互联网下的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将受众注意力转变为流量,再将流量变现。
传统媒体的转型应从“三三四”进行,即拉动转型的“三驾马车”、顶层设计的“三横三纵”和建立完善的“四梁八柱”:
1.“三驾马车”。如果说《流浪地球》中推动地球流浪的动力是一万个推进器,那么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升级的“三驾马车”就是内容、技术和资本。内容,以及内容产生的数据,将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资产;而技术研发和资本运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内容是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以及内容在生产、传播、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将成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核心资产,媒体会围绕内容和数据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媒体的产业链将围绕这两者展开。融合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媒体变革。深度学习的算法、大数据和云计算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浪潮的三大技术基础,有了大数据技术,流量的价值才能体现,精准投放更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算法之上。资本市场迎来寒冬,加上传统媒体的内容属性和政策监管要求,传统媒体IPO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但资本运营的空间还是存在的。[3]
2.“三横三纵”。传统媒体顶层设计,就是立足长远的制度性变革,运用整体性改革思维,将传媒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寻求整体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安排,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方略,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落实,达到成为新型媒体的目标。“三横”:法人治理、战略规划、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纵”:媒体融合、移动优先、县级融媒体中心。
3.四梁八柱: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薪酬体系、技术支撑、资本运营、盈利模式、产业布局、流程再造。
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里,安迪·格鲁夫说:穿越战略转折点为我们设下的死亡之谷,是一个组织必须历经的最大磨难。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长期生活在体制的温室里,你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生死存亡的战略转折点?[4]
四、改革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推进器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一体发展,坚持移动优先,坚持科学布局,坚持改革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对媒体格局发展和全媒体布局的一项重要部署。
《意见》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就对传统主流媒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着力破除束缚新闻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治标更要治本,在三个再造(组织、流程、薪酬)上动大手术。再造是件非常艰难的事,需要刀刃向内自我破坏,通过组织创新强行植入互联网基因。
1.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解放思想要破冰,融合发展要突围。从管理层到媒体自身都要转变观念,切实树立互联网思维,改變我们对舆论场、舆论受众原来固有的看法,以新的眼光审视当今的传播和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二是继续深化媒体改革。清除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各种障碍,打通政策阻隔。三是发展新技术、新平台,适应媒体大变局。优质内容要用各种技术、各种平台去推送,要在数字化、可视化、平台化等新的方向提升我们的传播能力和技术。四是创新管理。调动媒体内在的责任意识、创造精神和担当作为精神,构建新的机制。
2.主流媒体要重视优质全媒体、自制短视频内容生产。可以从重构用户关系入手,借助新技术,丰富社交化、智能化、移动化的产品矩阵,实现由“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沉浸式媒体”的升级。另一方面,要尝试以“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全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相互扩大宣传影响力,实现活动和营销的高度融合。在建设主流媒体多元化产业经营模式时应着重关注新兴科技与信息领域,寻求共生、共创、共赢的发展机会。
3.媒体融合必须以技术为先、渠道为基、网民为本、服务为上、内容为王。技术为先,主流媒体应该坚持传播信息与新技术同行同步,特别要善于开发和运用新技术、核心技术;渠道为基,是要继续拓展渠道,进一步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网民为本,就是受众为本,也是人民为本;服务为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内容为王,要赢得受众,核心就在于能不能提供让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的、需要的、离不开的内容。
4.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与激励问题是当前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人才培养激励方面,要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实行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充分释放青年人才活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动态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考核评价等方式,来实现量化考核、多劳多得的分配模式,尝试打破媒体系统内工作人员编制身份的差异问题。
全媒体人才培养要从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实践能力等方面统筹推进。第一,培养目标应多样化、个性化。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的情况下,人才需求已经远远超越了只需要培养内容生产类人才的环境,需要运营、研发、创意、市场、内容生产,以及理论提升、科学研究等各方面人才。第二,人才培养模式应为复合型。专业方向设置上,应有新兴方向的考虑和推陈出新的举措。第三,要创立多元化、背景多样性的人才,不仅有理论型、科研型、专业型、本土型的人才,更需要有实践型、技术型、跨学科、国际化的人才。
媒体深度融合的窗口已经出现,这仿若春雷,传统主流媒体必须顺势而为、果断决策,刀刃向内、向死而生。一旦错失时机,回过头来再做,就会要付出更大的精力和代价,已经形成的优势也会失去。因此,我们没有后退的路,只能向前。
《流浪地球》中有许多精典的台词,最后的台词是:“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作为传统媒体人,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我们也必须要选择希望。
参考文献:
[1][3]周劲.王者融归·冰与火[EB/OL](2019-5-9)[2020-9-20]http://www.langya.cn/lyxw/zxwjdxw/201905/t20190509_579943.html.
[2]赵曙明.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24-325.
[4][美]安迪·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