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故事情节 解码人物形象

    赵尚平

    [摘要]魯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教师可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依照文本的特点,通过聚焦场景、对比语段、借助资料和定格镜头等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闫土形象、体会“我”的心理,同时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使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文章的艺术特点,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搜集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 31-0010-02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本课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感受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上。同时,根据选文特质,借助相关资料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确有必要。考虑到作为小说文本,把握故事情节是感受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通道。因此,在备课思考中,笔者通过以下四大板块来设计教学。

    一、聚焦场景,感受少年闰土的形象

    《少年闰土》一文总共写到了三个场景,分别是:“闰土月下看瓜刺猹”“闰土初次与‘我相识”“闰土给‘我讲新鲜事”。其中,写得最精彩的是“月下看瓜刺猹”这个场景,写得最详细的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

    那这三个场景对塑造少年闰土的形象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得先来看闰土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通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形象。和“我”一样,这样的闰土,无论谁都想去亲近他、去喜欢他。毫无疑问,我们感受到的少年闰土形象,是通过这三个场景来实现的。“月下看瓜刺猹”所对应的闰土是“机智勇敢”,“闰土与初次与‘我相识”所对应的是“天真活泼”,“闰土给‘我讲新鲜事”所对应的是“见多识广”。

    从感受闰土形象的角度,这三个场景都很重要。但要论侧重,笔者认为重点要放在“月下看瓜刺猹”这个场景。这不仅是因为作者在写这篇回忆性小说的时候,文章的开篇就写到了这个场景,而且还因为这个场景不管从用词到故事情节的勾勒都十分精到,值得玩味。教学这个场景,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第一自然段后,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重点抓住“捏”“刺”等动词,发挥想象感受少年闰土的身手矫健和勇敢机智。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金黄”“深蓝”“碧绿”等表示颜色的词,通过想象画面、朗读品悟的方式感受场景之美。如果能配以插图,引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那么对学生感受闰土的形象一定大有帮助。当然,上述的教学都要在朗读中实现,尽量避免过多的机械式讲解,让学生在深入字词中品味闰土形象,在图文对照中叠加感受,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如果说教好“月下看瓜刺猹”这个场景,是感受闰土形象的基础,那么“与闰土初次与‘我相识”和“闰土给‘我讲新鲜事”这两个场景,是丰满闰土形象的条件。在教学中,通过“月夜下看瓜刺猹”这个环节的学习,在学生初步感受了闰土形象之后,教师可以切入“闰土初次与‘我相识”的场景,围绕闰土外貌描写的片段,引导学生体会闰土朴质可爱的乡下少年形象。具体操作时,可引导学生抓住“紫色”“银项圈”等关键词,理解抓住主要外貌特征来写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闰土给‘我讲新鲜事”作为本篇课文描写最具体的场景,教学中要重点关注。首先,引导学生默读相关片段,以概括小标题的方式,依次梳理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件事,以朗读对话的方式,充分体会闰土聪明能干的形象。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只一拉”“什么都有”等读出雪地捕鸟的喜悦感,通过“都有……也有……也有”等读出海边拾贝的自豪感,通过“啦啦的响了”“轻轻地走去”等读出月夜刺猹的兴奋感,通过“就有……都有”等读出看跳鱼儿的满足感。

    二、对比语段,走近“我”的内心世界

    走近内心世界,是全面建构和理解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本篇课文除了从正面描写少年闰土之外,还侧面通过“我”的内心世界来塑造闰土的形象。而“我”真正的内心世界其实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有待我们去挖掘。

    少年闰土是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那“我”呢?教学中,在感受了闰土的形象之后,教师自然地抛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推进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默读全文,画出描写“我”的句子,进而指向具体的对比语段。通过“富家少爷”和“长工儿子”的语段对比,了解“我”的生活环境;通过“闰土见多识广”和“‘我一无所知”的语段对比,了解“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相关语段对比,引导学生感知闰土见多识广的人物形象,走近“我”的内心世界。细读不难发现,练习所示的三个语段写的就是“我”的内心感受。首先可以让学生整体默读思考,说说从带点的词中自己发现了什么;其次,指向“闰土讲新鲜事”语段,比照读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和“我”的孤陋寡闻,读出闰土的自豪喜悦和“我”的无奈失落;最后,顺势引出身在“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的“我”内心在想些什么。可以让学生同桌展开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批注,进一步理解“我”虽身处富家大院却心向自由天堂的真实想法。

    当然,语段对比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我”的内心世界这个层面,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凸显闰土的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要不断地回扣人物形象,使得闰土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形象深入人心。同时,这也为后续拓展资料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比埋下伏笔,为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做好预设。

    三、借助资料,突破主要内容的理解

    根据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教学原则,教学中还要有效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和贯穿人文主题。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少年闰土》一文所创作的年代与现在时间跨度长,文中所出现的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生活场景和创作背景等都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加大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借助资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难点在哪,容易造成学生困惑的地方有哪些。细讀文本,笔者发现,容易造成学生课文理解的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风俗习惯上,如“祭祀值年”等;语言风格上,如“项带”“日里”“希奇”等;生活场景上,如“捕鸟”“管瓜”“刺猹”“看跳鱼儿”等;时代背景上,如“高墙上四角的天空”等。以上这些难点的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学生查阅到怎样的资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引导他们对资料进行选择。

    基于上述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前预学单的方式让学生预学,圈面不理解的地方;对不理解的地方,可先行查阅资料解决。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文章,教师也可以定向让学生查阅鲁迅的生平、《故乡》的创作背景等。值得注意的是,查阅资料作为一项语文能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方法,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主要内容的梳理上,还要指向感知人物形象和把握故事情节等方面。

    那借助什么资料来突破主要内容的理解呢?显然,从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实际出发,“走近‘我的内心世界”和“感知闰土人物形象”是两大难点。因此,《故乡》的创作背景和《故乡》中“我”与闰土成年后的再见面片段,就成了必要的拓展资料。教学时,首先,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我”内心世界的失落和无奈之后,教师可及时出示《故乡》节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然后,找出节选中成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不同,写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回扣少年闰土的形象,进一步体会“我”的心内世界。

    在完成上述教学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讨论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并借助《故乡》的创作背景资料,理解鲁迅如此表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世界的期待。这样,在初步了解《故乡》的创作背景后,学生对鲁迅的写作风格、文学成就的理解就变得水到渠成,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感知也会更加丰满。

    四、定格镜头,掌握以事写人的方法

    本单元的写作要素为“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前面三个板块,教师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利用聚焦场面、语段对比、借助资料等手段,让闰土的形象逐渐清晰和丰满起来。如何在此基础上,尝试进行小练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通常来讲,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不外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很多时候我们更关注描写手法是否精妙,很少关注事件选择和故事情节。《少年闰土》作为小说文本,故事情节的设置和发展有其典型的示范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指导学生进行以事写人的方法训练。

    那该选取课文中的哪一个情节来作为学生练笔的范本呢?显然,“月下看瓜刺猹”的情节生动鲜活,是学生仿写的绝好支架。教学中,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自然段是如何把闰土的机智勇敢写出来的;接着,提示学生可以抓住关键动作来写活人物形象;然后,引导学生定格一个最想写的镜头,确定选题;最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进行现场展示和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始终围绕是否定格了好的镜头、是否用上了关键动作来写故事情节、是否写活了人物形象来评价学生习作。在展示环节,教师可采取个人朗读展示、伙伴协作展示等多种方式,确保小练笔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为单元习作做好铺垫。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