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生态下新闻泛化的逻辑及其危害

    【内容提要】新媒体生态下,新闻泛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闻泛化是市场、文化、技术、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延展了新闻报道的内容、丰富了新闻的传播形式,呈现出发布平台社会化和发布主体多元化特征,但是新闻泛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弱化新闻认知世界的功能、新闻泛娱乐化、误导舆论等。

    【关键词】新媒体生态 ?新闻泛化表征 ?逻辑危害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的传播形态渐趋多样化,新闻的内涵与外延边界也日益扩展,我们进入到一个“泛”新闻时代。新闻泛化主要体现为“新闻表现方式泛化、渠道泛化、内容泛化、主体泛化、时间泛化等多维、多角度、多层次的泛化”。①新闻泛化是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必然产物,目前已然呈现出从互联网媒体“脱域”向整个新闻场域扩散的态势。新闻泛化不仅影响着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使新闻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自由状态。因而正确认识新闻泛化的逻辑,分析其产生的危害,有助于营建一个健康向上的新闻传播环境。

    一、新媒体生态下新闻泛化的表征

    (一)新闻内容延展化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时政、财经、文娱新闻,如果进一步扩展其外延,还可以把服务类资讯和各领域的垂直类信息包括进来,“即便如此,这里所指的新闻生产依然是‘非虚构的,和文学性、艺术性的内容生产截然不同”。②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素材进一步扩大,新闻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各类信息迅速公开传播,使网络数据海量沉淀,数据已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新闻内容,新媒体平台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仅凭借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就可以整合出一篇颇具时效性或专业性的新闻报道。同时新媒体具有的社交功能,也会进一步激发用户生产内容的活力,使其内容更具多元化,并引发用户转载、分享、评论的心理需求,进而延展新闻的内涵和外延。

    (二)新闻呈现方式全媒体化

    随着网络与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端口一直处在发展变化当中,目前“两微一端一网”已经成为标配。新闻生产平台变了,新闻呈现方式也会相应改变,以传统媒体报纸为例,其原来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文字加图片,当报纸融入数字化转型大潮之后,迎来全媒体新闻生产平台,文字加图片的报道方式被视频新闻、H5新闻、数据新闻、vr/ar新闻等形态取代。甚至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经“中央厨房”数字采编系统处理后,可以在不同媒体上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

    (三)新闻发布平台社会化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正在走向融合,博客、播客、聚合内容、社交网络等平台不断涌现。新媒体不断的迭代更新,几乎让用户“零门槛”就可以加入并使用,尤其是微信、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的迅速普及,终结了大众媒体时代,开启了分众化媒体时代。在这种媒介生态环境下,人人有了发声平台,人人都是媒体,进而促使新闻发布平台由专业化转向社会化。新闻发布平台的社会化,意味着传统新闻媒体不再是新闻选择标准的唯一掌控者,而智能手机的高使用率,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和时效性,更为重要的是标志了“公众传播”时代的到来。

    (四)新闻发布主体多元化

    作为资讯聚合平台的新媒体,其产品内容主要来自于用户,即用户生产内容。这个用户既包括传统媒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团体,也包括个人、自由职业者;他们中有专业的发布者,也有草根的发布者。比如今日头条,无论是单位或个人,都可以申請属于自己的“头条号”,并在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或音视频作品。多元化的发布主体,让新媒体产品内容包罗万象、格调不一,同时也是庞杂无序、泥沙俱下,并且真假难辩。

    二、新媒体生态下新闻泛化的逻辑

    (一)市场和商业逻辑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 新闻场与政治场和经济场一样, 比科学场、艺术场甚至司法场更会受制于市场和商业的逻辑。③既然新闻场会受制于市场和商业逻辑,那么作为新闻场中主体因子——新闻自然也无法逃脱市场和商业逻辑,并会随之发展变化。媒介新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使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空前强烈,对外界事物的认识需求也更加多样和全面,因而扩展新闻作品的维度成为一种市场需求,由此延伸,新闻泛化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主流。

    (二)文化逻辑

    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当下公众的消费已不再是一种完全的经济行为,他们企图从消费中获得多样的心理满足,对能引起感官体验的事物甘之如饴,比如刻意追求消费的炫耀性、奢侈性、刺激性等体验倾诉。现代人的这种“消费主义”,为新闻泛化的滋生、成长提供了文化的土壤。这种消费文化逻辑映射在新闻传播实践之中,呈现出新闻题材倾向于新奇性、内容碎片化、形式可视化、表达情绪化等特征。新媒体也正是投其所好,迎合了用户这一文化趣味,从而得以聚合用户,并且在用户的消费利益诉求中实现盈利。

    (三)技术逻辑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由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使普通公众可以“零门槛”参与到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之中,影响着新闻的话题和传播的方向,甚至决定着内容的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的“把关人”。但是新媒体的用户并没有接受过新闻学或与之相关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他们之所以能成为新闻传播的主导者是因为技术赋能,换而言之,用户在今日头条上发布信息,不是因为他具备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是今日头条这个平台的技术开发能够保障其顺利发布信息。基于上述原因,用户对新闻概念的理解较之于媒体专业记者要宽泛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新闻内容的泛化。除此之外,新技术还推进了新闻传播形态的泛化,使之由单纯的文字走向文字+动图、音视频微等多种形态。

    (四)制度逻辑

    我国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该《规定》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突然事件等“硬新闻”列入互联网“新闻信息”范畴之内, 并对这些领域的新闻采编权做出限制。但是体育、娱乐等“软新闻”不受该条款的约束。对于媒体而言,内容决定着生存与发展,为了有效降低成本、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新媒体往往会最大程度延展“软新闻”的外延,同时会对“硬新闻”包装改造,以“软新闻”面目出现,这种操作手法为新闻泛化提供了野蛮生长的空间。

    三、新闻泛化的危害

    (一)弱化新闻引导公众认知世界的功能

    我们常常把新闻媒介比作“把个人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精神导线”,这是说每个受众都需要通过新闻信息来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从而了解世界,并采取必要的举措来应对世界的变化。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新闻的功能不是提供纯自然的信息,而是通过提供信息对社会公众进行引导,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并协调其行动。当今社会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之中,人们对于各类信息的需求与时俱增,但是那些影响国计民生的“硬新闻”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们可以在减少公众行动不确定方面发挥更多实际效能。然而,对于新媒体来说,因为受互联网采编权限制,内容上欠缺的恰恰是能减少不确定性的政经、军事等“硬新闻”。虽然“硬新闻”仍存在新闻体系中,但是被边缘化,并且由于新媒体缺少新闻专业人士的加盟,再加上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使这类新闻缺少深度和观点,从而被受众忽视成为垃圾信息。此外,新媒体多属于企业性质,市场化的运作使其更青睐于那些能使流量变现的垂直领域。比如今日头条近百个频道基本上都是与生活消费有关的,抖音短视频的内容充斥着炫耀性和奇异性,微信公众号则是用户情感宣泄的主阵地。

    上述现象的存在,让以现代人消费理念、情感诉求为主体内容的新闻泛化,分散了公众的注意力,以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关注所有的公共事务,进而使新闻通过信息传播引领公众认知客观世界、协调行动的功能被刻意弱化。这种只关注于“眼球经济”,弱化并抑制新闻发挥社会效益的作法,最终将导致媒体的社会守望责任丧失。

    (二)容易引发新闻反转,误导舆情

    新闻学理论知识告诉我们,新闻真实不等于新闻真相,新闻真实是指构成新闻的每一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都是真实的,而新闻真相是指构成新闻的要素真实只是个体或局部的真实,它还应该包括总体的真实,并且与事实发展规律相符合,因为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前因后果,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与周边事物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只有真正了解新闻的真相,才能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客观的认知。然而在新媒体生态下,新闻真实与新闻真相之间的界限被混淆,用户秉承的是“我在场、我报道”的传播理念,为追求时效,他们无暇去核对事实背后的真相,往往以图片或短视频将事件的一个点或者一个细节发布到聚合平台上。“当一个新闻事件被整体割裂,事件相关方的主体和配体被混淆时,民众难以将检索到的信息匹配起来,即使匹配也缺乏时间的线性梳理,易产生对事实的理解偏离。”④当新闻事件上升到道德层面时,受道德优越感影响,受众往往会对“错误”的一方加以谴责或者对“弱势者”产生同情,误导舆情,进而引发更大的舆论漩涡。例如2018年8月发生的“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因当事一方将剪辑过的视频发在网上,并且在微博的配字叙述中也只是一个片段,使原本双方的冲突,成为安女士一方的错误,而网友数百条的评论又彻底误导了人们,形成整个网络舆情一边倒的情形,最终安女士不堪重压选择自杀身亡。至此,舆情风向又开始发生转变。

    (三)新闻走向娱乐化,降低媒体公信力

    新媒体生态下,娱乐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⑤新闻传播的本质应该是追求事实和真相,然而受市场竞争因素的影响,新闻成为制造娱乐浪潮的工具。比如一些新媒体对体育赛事的报道上,不是聚焦于赛事、竞技项目本身,而是将重点放到体育明星身上,对他们的饮食、穿着、婚恋品头论足、乐此不疲。虽然这种娱乐化操作手法能够提高媒体的经济利益,但它抹杀了新闻本身存在的意义,并且极有可能裹挟着新闻成为娱乐消耗品或者是情绪宣泄的载体,而一旦这一观念建构形成,必将反作用于新媒体和新闻信息传播者,将传播的聚焦点放在娱乐化、煽情性报道上。从长远来看,这不仅会影响到受众个人的价值取向,更为严重的是导致新闻传播娱乐化的风气蔓延,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四、结语

    新媒体生态下,新闻泛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它摆脱了传统媒体时期的内容模式束缚,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新闻泛化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新闻泛娱乐化、舆论非理性等等。因而要尽量减少新闻泛化中的不良现象发生,需要新媒体在不断开发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规范新闻泛化,并借此发展出新媒体生态下的传播新模式。

    注释:

    ①叶竞青.新媒体时代“泛”新闻对电视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5(15).

    ②窦锋昌.从“小新闻”到“泛新闻”[J].青年記者,2018(7下).

    ③于德山.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新闻知识,2005(5).

    ④李冰清.泛新闻生态下西方传统新闻价值重估[J].新闻爱好者,2019(6).

    ⑤师萌.从网络传播特性看标题党现象[J].新媒体研究,2015(6).

    作者简介:宋亮,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教授

    编辑:长 ?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