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由心生

    俞嘉仪

    

    摘 要:漆画从漆器脱胎而来,在脱离用器的概念之后,如重获新生般打开了绘画艺术的新视野。工艺师们做漆,因质而造型,在作品上力求达到形质合一的漆艺语境。而漆画在视觉图像上的表达可更加精分为“漆语”与“画意”。漆画有其独特的表达语言,与其他画种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视觉艺术呈现。

    关键词:《新居》;“四因说”;漆画

    一

    因缘际会,笔者在硕士的第一学期接触到了漆画。在装饰画这门课中,通过学习和了解,也接触到了绢画、油画、粉画、蜡画、综合材料等绘画表达方式。对于多种绘画的研习,让笔者能够更加系统地去了解和统筹今后的创作。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深切体悟到:对于各类不同的绘画来说,它们之间更多只是通过不同的材质和形式去表达,呈现在大美术环境下的艺术性和绘画性是不变与相通的。因此,笔者通过更多更广的学习,让自己能够熟悉不同材质的特性,以便在今后创作过程中去挑选适合自己的方式,更为贴切地去表达每一次的创作主题。

    从初遇漆画的对过敏的恐惧,到对漆画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几年的校园学习,使笔者对漆画有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一方面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大漆过敏,另一方面又一次又一次被漆画的魅力所折服。就漆画的发展而言,或许因为其制作过程的特殊性,让它早早地就被打上了匠气的烙印,更多的时候是说“做”漆画,而不是“画”漆画。甚至有言论称“不会画画的人才去画漆画”。想来,有这种言论,也是出于对漆画的不了解。事实上,若是想要巧妙地去表达漆画中的“漆语”和“画意”,这绝非一件易事。

    初学时,漆画带给笔者最大的感触,不单是来自某个作品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更多的是来自于漆画作品的绘制过程:这是将过去学习的绘画技巧同磨漆画的制作方式结合起来的过程,是一种全新的绘画方式。对天然大漆的实验和探索贯穿于整个创作实践当中。对笔者来说,尤为喜欢和迷恋这个过程,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也是对于漆材质探索研究的过程。

    二

    笔者的漆画作品《新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记录对当下的思考与感悟。笔者在漆画学习初期,刚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窝。其间所经历的一件件一桩桩,都倍感新鲜和有意义。恰逢开展有关于漆画创作的课程,便选择了“新上海人入新居”作为自己此次漆画创作的主题。

    在确定了此次创作的主题之后,笔者进行了前期的资料搜集与考察工作。通过了解,笔者得知身边几位刚在上海安家的朋友们的想法,兴奋、开心、孤单与压抑感交杂。兴奋之处在于自己在一个城市开始了新的生活,开心之处在于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孤单与压抑感在于对生活的未知和来自这个繁华大都市的压力。这些真实感受,对于笔者的创作来说,使得原本单薄的一个想法变得具体可触,也使得在创作构想上有了丰富而生动的细节。

    在个人美学观念上,此次的创作更加倾向于表达现实主义的趣味,在具象与意象之间,去构建所要表达的场景。画面的背景通过运用色彩的变化,制造出交错的线条,从而搭建了一个空间,表达一种纷繁而又静谧的都市生活。在构图的设定方面,把一位少女作为画面的主体,给女孩的身上打上一束光,如同舞台剧的主角一般。然后通过悬空的大提琴、奔跑的猫咪、泼洒的油漆等元素,去营造一种飘忽不定的氛围,与背后稳定的空间形成对比,用一种较为含蓄的手法来将各种复杂的情绪融合在画面中。在人物的塑造上,把少女略带微笑的脸部进行虚化,不去过分渲染人物的情绪,而是希望画面能够以营造的这种意境去做整体的呈现。当然在材质的运用方面,也是将线条的变化与各种材料的肌理交相呼应,让作品在现场的观赏中,能够给人更深层次的视觉审美感受。

    三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有关于材质媒介的一种说法——“四因说”,即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我们单从绘画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沿用“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中的质料因实际就是绘画中的工具和基本材料,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媒介。“四因说”简洁明了地解释了艺术家是如何将自己的艺术想法通过艺术材料、艺术媒介向现实的、成熟的艺术作品转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对于艺术创作者想要去呈现的情感而言,作品由灵感出发到完成,须有一定的呈现方式以及形态。首先作为一件作品必须要实现“实物化”,因为这种灵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来传达。艺术的“实质化”必须要有一定材料的依托,在材料上的选择要与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相适应,对的材料可以让你的画面呈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工记》内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对于漆画的制作来说,时机、材质、品位和工艺缺一不可。在漆画创作实践中,天时地利、材料技术都会影响其效果。笔者在初次尝试中感受到,漆艺有许多别具一格的表现技法,可是却会因为其干燥过程的不可控,以及磨漆画对于传统正序叠加绘画方式的反推,让以漆入画变得尤为困难。对此,要自己去多探索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漆的特性,用漆语言来呈现一幅好的作品。

    通过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笔者学习了许多不同的艺术表达方法。只有对不同材料熟练应用,把握好不同材料的特性,才能在创作中使其为我所用。在质料的表达上,无论是绢画的柔美,还是漆画的温润美,还是墨刻的刚毅美,抑或是综合材料的质感美,都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只有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勇于探索与尝试,才能在當代的艺术大流中找到合适自己的艺术创作方式。

    四

    在校园学习创作期间,笔者先进行基本的临摹,后来开始接触复杂的漆画,在漆画工作室工作的这几年,清晰地了解到创作需要在思考与探索中前进。漆画的创作是一个需要脑力的“体力活”。对于画面的构建,对丙烯色稿与作品进行“翻译”,每一笔都需要经过认真的思考。特别是在初期,笔者不但要经历痛苦的过敏适应过程,去学习如何制作厚重的底板,同时还需要去解决大漆无法迅速干燥的问题。漆画创作中,需要在上好一遍漆之后,将漆板搬入阴房,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下阴干后才能再继续绘制。此外,在绘制的过程中也要适应大漆颜色少、颜色变化无法控制等问题。漆画的绘制需要创作者十分有耐心,想要在短期内完成一幅漆画是不可能的事。笔者在绘制漆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很多人学习漆画所遇到的阻碍,这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发展之处。

    艺术媒介往往也在推动着艺术发展。例如在早期秦大统一后,笔的制作工艺水平提高。王羲之曾在《笔经》中对此作过说明:“先用人发抄数十茎,杂羊青毛并兔毳,惟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令柱不见,然后安之。”由此奠定了后代毛笔的基本形态。再后来毛笔不断发展,出现了各式牢固而又富有弹性的工具。不同的工具,画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同时,人造墨、造纸工艺也不断进步,让创作者更便捷地去进行创作。每一次的质料革新都推动着相对应的艺术形态的发展。

    一件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艺术创作者对于艺术语言的自我发挥决定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反映生活、表达意境的一种工具。作品的绘画性、形式感与思想性,按照艺术家自我的审美需求进行构建,再通过媒介传达到观者面前。相信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观念的不改变、艺术创作者审美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将出现更独特的创作媒介与创作形式,让艺术家们更加便捷地去创作漆画,去发扬这一门古老的东方画种,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单位:

    上海纯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