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教育理念
胡舒琪 郭海霞
内容摘要:19世纪民众教育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古典教育思想在英国流行,受其影响,夏洛蒂·勃朗特对教育形成了自己见解和看法。她在《简·爱》中探讨19世纪英国社会的教育状况,认为教育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并倡导富有爱心和同情心以及循序渐进,从具体、简单的事物着手等教育理念。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 教育理念
一.引言
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觕)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乡村牧师的家庭,在家中6个孩子中排名第三。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很不幸,生活贫困清苦,母亲在她5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在约克郡一个偏僻小镇上当牧师,收入微薄。1824年,夏洛蒂和她的两个姐姐与一个妹妹被先后送进了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学校条件极为恶劣,“饥饿,寒冷,繁重乏味的宗教祈祷和粗暴冷酷的教养方式,很快就摧毁了孩子们的健康”(吴钧燮 2017 前言2)。勃朗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染上肺结核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只好把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接回家。1831至1832年夏洛蒂进入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念书,1835至1838年,她又回到这所学校教书。1839年和1841年夏洛蒂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人们对这份职业的歧视、孩子们粗鲁的揶揄和捉弄让她饱尝家庭教师的辛酸与艰苦。很显然,勃朗特将自己的经历写进了《简·爱》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评论季刊》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吴钧燮 2017 前言4)。
从国内外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看,有关《简·爱》的研究多围绕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吴娟(2010)、余宁(2010)、王瑛(2007)和欧阳美和(2006)等从女性意识和女性独立人格等分析了小说主题;刘燕、刘晓(2004)和马东(2007)等对小说的人物进行了研究;巫莉(2002)评析了祝庆英译的《简·爱》和盛兴庆、翟士钊译的《简·爱》在翻译语言和翻译风格上的差异。陈钰、陈琳(2005)和袁榕(2010)此类研究的延伸和发展,他们通过比较《简·爱》的不同中译本探讨翻译策略。20世纪90年代至今,比较文学的视野更加开阔,出现了有简·爱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的比较、简·爱与《雷雨》中的蘩漪的比较、简·爱与林黛玉的比较,但主要还是《简·爱》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如与《傲慢与偏见》、《藻海无边》、《呼啸山庄》等。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小说中的教育问题关注和研究尚不多见,然而这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值得进行深入探讨。
二.《简·爱》反映的英国教育状况
1.慈善学校条件恶劣
作为一所半慈善性质的学校,罗沃德学校里的孩子都是孤儿,孩子的亲友每年支付15英镑,剩下的费用则由附近的人捐款凑齐。寒冷刺骨的冬天,还未到黎明时分,女孩们就得起床。六个女孩共用一个脸盆,轮流用冷水洗漱。她们没有足以御寒的衣服,冷得瑟瑟发抖。她们没有靴子,雪融化在鞋子里,双脚红肿;没有手套,手上长满冻疮。餐厅面积大而阴暗,天花板很低。她们也没有足够的食物。简·爱第一天到学校时,晚饭只有一个薄薄的燕麦饼,被平均分成几小块。饮用水则是装在一个公用的大杯子里,每个人轮流喝一点。然而,即使是这少量的食物,也常常令人难以下咽。简·爱到罗沃德的第一顿早餐是烧焦的粥,像生土豆一样糟糕,令人作呕。
罗沃德学校拥挤简陋,卫生条件差。其所在的林间山谷,大雾弥漫,疾病滋生,许多学生染上斑疹伤寒而死去。环境恶劣的学校是19世纪济贫所(workhouse)的真实写照。19世纪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悬殊,上流社会、中产阶级生活富裕,底层社会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教会决定“在每个教区建一所劳动学校,招收赤贫家庭的儿童、弃儿、孤儿和私生子”(朱镜人 2014:199)。劳动学校的条件很差,渐渐“演变成工厂主廉价劳动力的输送机构”(朱镜人 2014:199-200)。罗沃德学校象征着资本主义教育原则,即为富人培养顺从的仆人,使其为他们服务。这也是夏洛蒂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教育体系的原因。
2.家庭教师地位低下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历史上最为保守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尊崇成年男子的工作价值,轻视妇女的劳动价值,家庭女教师工资极为低廉,且不受人们尊重。《简·爱》中,简·爱带着阿黛勒到客厅与诸位贵族女士会面,受到了英格拉姆小姐及其母亲的冷嘲热讽。英格姆小姐称自己小时候的家庭教师是妖魔,一半让人讨厌,一半十分可笑;其母亲强调家庭女教师反复无常,毫不称职,让她受尽苦头。在她們眼中,家庭女教师无知愚昧,胆敢教那些聪明的公子小姐。她们无法容忍家庭男女教师之间的私通,认为那会玷污儿童的纯真;热恋者相依相伴,魂不守舍,会导致失责;而狂妄自恃、傲慢无礼伴之而生,会引起矛盾和对抗的爆发。
19世纪英国民众教育运动中的重要人物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 1778-1838)提到民众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不高,教师多为女性,且多数为机械工的妻子,她们教书只是为了挣些微薄工资补贴家用”(朱镜人 2014:208)。值得一提的是,兰卡斯特认为质量低劣的民众教育学校使多数民众子弟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他深深不满于贫困儿童再教育方面所受的不公平待遇,积极倡导为民众子弟提供合适的教育。
三.夏洛蒂·勃朗特的教育理念
1.教育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
夏洛蒂抨击资产阶级贪得无厌,专制粗鲁,文化水平低,同情怜悯那些经受苦难的穷苦劳动人民。《简·爱》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主义带有资本主义慈善色彩。夏洛蒂坚信教育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如果革新学校制度,提升教学质量,那么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罪恶将会消失。
《简·爱》一书中提到,海伦逝世后,斑疹伤寒导致的死亡人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罗沃德学校糟糕的环境公之于众,激起了群众的愤怒与不满,罗克赫斯特先生颜面扫地,学校的条件得到了改善。在富有的慈善家的慷慨解囊下,学校迁至更为合适更有利于健康的地方,校规得到重新制定,伙食和衣着有所改善,师资力量也有了提升。学校大为改进,成为真正发挥作用的学府。书中罗沃德学校的变化也传达了夏洛蒂希望改革当时的教育体制的美好愿景。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简的童年时代,教育满足了她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食物、住所、家庭和友谊。在《简·爱》这部小说中,教育是那些尚未实现经济独立的人提高素质、展望未来、跨越阶层的唯一途径。然而,《简·爱》中所涉及的教育大多是关乎审美的。小说第三章中,贝茜绘声绘色地谈起她绘制的风景画和花卉图,谈起她唱的歌、弹的曲、编织的钱包、翻译的法文,这些都令儿时的简·爱心生向往,跃跃欲试。人们学习外语,学习基本的音乐、绘画、表演等才艺,不是因为其应用于生活的功用性,而是它让他们显得有文化、有教养。
此外,夏洛蒂还认为,教育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能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远离尘世苦难与不幸。对于简·爱来说,上学意味着全新的转变、漫长的旅行,意味着告别盖茨黑德,远离约翰的专横暴虐、舅母的冷漠无情、仆人的偏心不公,踏上新的生活旅程。在小说的后半部分,简·爱在沼泽居的生活愉快而舒畅。她向黛安娜学习德语,如饥似渴地阅读,夜晚时与黛安娜、玛丽切磋读书心得体会。她们意气相投,十分惬意。正是教育让简·爱忘却离开罗切斯特先生的痛苦与艰辛,获得内心的愉快充盈与和谐融洽。
2.教育者应该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罗沃德学校清规戒律严苛繁多,校长刻板严厉,老师多用命令式的语言,他们时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学生逐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室里罚站,甚至责骂、鞭打学生。女孩彭斯功课好,记忆力强,对老师的提问应答自如,每一道难题到她那都迎刃而解,但她却因为早晨天冷未洗脸和指甲而被老师斥骂。校长罗克勒斯特先生以不能让学生养成骄奢纵欲的习惯为由,教训了坦普尔小姐给学生增加点心的行为;当他发现朱莉娅那一头自然卷的头发时,又以“要朴实、简单”为由,强制剪掉她的卷发,并要求学校里的姑娘都不能留长发、梳辫子、穿贵重的衣服;简内心充满了恐惧,身体不由得向后靠,端起写字板遮住自己的脸,却不曾料想写字板从手中滑落,倏地落地,碎成两半,遭到校长“粗心大意”的责骂和“她爱说谎”的诋毁。
简·爱无疑痛恨这样的做法,当看到彭斯受到责罚时,她气得手指都颤抖起来,但她深知愤怒是徒劳无益的;当她站在凳子上罚站时,她感到十分耻辱,自尊心受到伤害。所幸,简·爱遇到了坦普尔小姐,她就像一束光芒照亮了简·爱凄冷暗淡的生活。坦普尔小姐和善亲切,谈吐文雅得体。她表示,会根据简·爱的表现来看待她,而不是只听校长的一面之词。在了解完简·爱的经历后,她表示会写信给劳埃德先生确认简·爱所说是否属实,如果属实,她会公开澄清对简·爱的诋毁。在坦普尔小姐的赞许和鼓励下,简·爱卸下了心头沉重的包袱,在学习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变得更加聪敏灵动。
小说中简·爱对学生阿黛勒的评价比较客观。在简看来,阿黛勒非常活波,尽管由于溺爱有时显得任性倔强,但在没有人干预、完全由简·爱照管的情况下,她渐渐收起任性,变得驯服可教。尽管阿黛勒没有非凡的才能,没有独特的个性,没有超出普通儿童的与众不同的情趣,但她没有明显的缺陷和恶习,天真单纯,讨人喜欢。简·爱对阿黛勒亲切和蔼,和她一起赛跑,同她打板羽球,把她放在膝上听她随心所欲地说个不停。
当罗切斯特先生以为简·爱在知道阿黛勒的身世后会辞职而去时,简·爱说,阿黛勒不应该为她父母的过失负责,她遭到自己的母亲抛弃,又得不到罗切斯特先生的承认。简·爱坚定地表示自己会更加疼爱阿黛勒。她真诚地关心阿黛勒的幸福与进步,对她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总结了十条教育原则,其中包括“对儿童要充满亲切的感情和充分的信任”(朱镜人 2014:88),对待学生要心平气和,合乎情理。古典教育思想家托马斯·阿诺德(Thomas Arnold, 1795-1842)认为“热爱孩子的人才能同情孩子,而要影响孩子的心灵,同情心是必不可少的,它能使教师最大限度地成功地影响孩子的心灵”(朱镜人 2014:126)。夏洛蒂对待儿童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理念与两位教育思想家有相同之处。夏洛蒂少惩罚、少辱骂的教育理念与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家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 1858)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家查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的教育思想有共同之处。欧文特别强调“对儿童不能采取体罚、威胁和辱骂的方法”(朱镜人 2014:88),边沁提出了“惩罚最小化原则(punishment minimizing principle)”(朱镜人 2014:166)。需要注意的是,边沁的惩罚最小化原则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和管理,体现了他对教学管理的重视。
3.循序渐进,从具体、简单的事物着手
初次见阿黛勒,简·爱发现尽管她不大用功,但是她相当听话。简·爱还发现阿黛勒对任何正儿八经的事情都不习惯。因此,她决定一开始不要给自己的学生太多限制,她给学生讲了很多内容,也让其学了一些东西。简·爱也画了些素描,供阿黛勒学习用。简·爱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给阿黛勒规定各种条条框框,讲了许多东西,也没有强制要求她记下所讲的所有内容,体现了夏洛蒂循序渐进的教育观点;画了素描供阿黛勒学习用体现了从具体简单的事物着手的教育方法。
夏洛蒂主张循序渐进,从具体、简单的事物着手,这与19世纪的教育思想相似。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是英国科学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从简单到复杂”(朱镜人 2014:111)、“从具体到抽象”(朱镜人 2014:111)的教育原则;同为19世纪科学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托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 1825- 1895)认为,“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利用实物,使你的教学活动真实”(朱镜人 2014:114);理查德·温·利文斯通(Richard Winn Livingstone, 1880-1960)是英国古典教育家、古典自由艺术课程的领军人物,他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朱镜人 2014:146);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家边沁也“强调课程学习要循序渐进,逐渐拓展”(朱镜人 2014:163)。不过,各教育思想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斯賓塞针对的是科学知识的掌握,赫胥黎针对的是给儿童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时,利文斯通针对的是两种不同古典语言的学习,边沁则强调“次序是内心平静的根源,是实现良好管理需借助的工具”(朱镜人 2014:16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简·爱在罗沃德学校痛苦而又快乐的求学时光,还是在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难以忘怀的岁月,都来源于夏洛蒂·勃朗特的自身经历,而这些经历的背后都反映和表达了她的教育观点与理念。教育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是夏洛蒂·勃朗特关于教育意义的观点;对学生少些辱骂和惩罚,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教学要循序渐进是夏洛蒂·勃朗特对教师的要求。这些教育理念在19世纪的文学星空中闪烁着人文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勃朗特著;吴钧燮译.简·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2]陈钰,陈琳.话语的女性主义重写——兼比较《简·爱》的两个中译本[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26-129.
[3]刘燕,刘晓.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疯女人[J].妇女研究论丛,2004(04):54-60.
[4]马冬.失语女人的密码——论《简爱》中的疯女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2):24-27.
[5]欧阳美和,王传举.试论英国文学中女性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6(04):82-87.
[6]王瑛.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83-85.
[7]巫莉.《简·爱》两个中译本之评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183-186.
[8]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幽[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4(04):66-71.
[9]袁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和本土化的策略取向与冲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03):88-92.
[10]余宁.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分析[J].前沿,2010(06):133-135.
[11]朱镜人.英国教育思想之演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9YJAZH02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胡舒琪,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郭海霞,上海海事大學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美小说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