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变视角下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周月 胡新华

    

    摘? ? 要:高校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冲击,存在典型的熵增现象。文章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从课堂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分别考查就业指导课程的正熵流与负熵流因素,着重阐述负熵流各因素的操作路径,以此将就业指导课堂的熵值维持在较低水平,以减少课堂资源浪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熵增原理;熵变;就业指导;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4-0020-02

    一、“熵”理论概述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鲁道夫于1950年提出“熵”的概念,并将“熵”定义为“不能再被转化利用的能量的总和”,熵越大,系统可用能量越少,系统越无序,因此熵被用来衡量系统的无序性。物理学家欧文·薛定谔提出了生命“以负熵为生”的论断,即一个有机的系统会从环境中抽取“序”(负熵)去抵消它产生的熵的增量,从而使它自身维持在一个稳定而又低熵的水平,避免很快地衰退为惰性“平衡”,并因而显现出活力。类似于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上紧能为其注入新的动力。系统的负熵流越大、正熵流越小,则系统越有序、越有活力。因此,熵可以具体分为正熵和负熵两类,正熵的增加意味着更加无序,而負熵的增加意味着有序性提升,熵变涵盖了正熵和负熵两类熵的变化。对熵的管理,目的是让系统熵的增幅保持最小,同时引入负熵流,降低系统的总熵值,本质上是降低系统的“无序”,提升“有序”。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熵理论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渐向社会科学领域演化,管理熵的概念应运而生,用来表达组织系统内部的有序程度,管理熵越大,则组织越混乱;反之则表明组织内部越有序,管理效率越高。因此,需要采取策略提升系统的有效能量,降低无效能量。国内知名企业华为的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在公司内部讲话中强调,“公司长期推行的管理结构就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有能量一定要把它耗散掉,通过耗散,使我们自己获得一个新生”。任正非还对华为的自主创新提出批评,认为自主创新就把华为变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他强调要建立开放合作的华为理念。但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区别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熵是在人为干预下的一种组织协同和资源配置产生的,如决策的高效、资源配置的优化、组织效率的提升等,因此,该类系统并不像自然系统一样完全服从不可逆的定律[1]。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的熵增现象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先进技术的快速出现、全球链接的日益紧密、经济社会管理的复杂性持续增强,稳定的环境难以维持,这些均会带来系统的熵增。高校同样不能置身事外,近年来互联网对高校的冲击已经日渐显现,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课堂、大众创业推动下大学生的逐富心理、网络游戏和直播等娱乐节目强大的吸引力、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对学生注意力的高强粘性,这些均对高校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复杂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就业状况趋紧、创业风潮劲吹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大学生在就业迷惘的同时,也对就业指导课程寄予厚望。但当前该课程也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突出体现在教材内容空泛不合理、课程形式单调枯燥、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和全程化、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2]。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多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较为落后,与所学专业关联性不强,和他们对当前就业现状的实际感受脱节;同时众多教学内容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大学生每天通过手机上的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各类门户及就业网站等信息来源事先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如果课堂教学不能让他们产生额外的收获,很难得到认可。因此,在就业指导课上学生用手机上网或玩游戏、学习其他课程、闲聊便成为常见现象。

    这些现象存在的结果是,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同时对该课程丧失了兴趣;而教师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认可,也未创造显著的价值,不能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产生有效的助推作用。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均对该课程的效果缺乏信心,对双方来说,上课均成了完成任务的要求,课堂上缺乏激情和活力。另一方面,在创业浪潮的冲击下,很多学生认为课堂学习不如在实践中学习,不愿意去上课,更愿意通过自主创业、参与实习、做兼职工作、参与校园活动等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即便是为了应付点名而去上课的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将精力放在课堂上。从熵理论的角度来看,就业指导课堂促使正熵流增加的因素众多,呈现出显著的熵增现象,这对教学效果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熵变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基于上述熵增问题,有必要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熵变进行深入探究,即整合课堂内外资源,针对带来正熵流增长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引入负熵流。综合前文所述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熵增的因素,我们将带来正熵流的因素划分为课堂内部和外部两个来源,并相应地提出带来增强负熵流的策略,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矩阵。

    第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的课程,不像专业课程那样具有对应的专业,各高校多以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辅导员、就业办人员担任讲师,因此有必要提供机会对该教学团队加强专业化训练,帮助其深入把握课程特性,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学生信息接受习惯向短平快转型,注意力极易涣散[3],任课教师要学会有效运用各类数字化媒体和技术,增强学生对课堂的专注力。

    第二,建设定制化课程体系。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多为泛泛的原则性、理论性阐述,大体上从就业政策法规、职业规划、求职面试技巧、权益保护、职业道德等领域展开阐述,旨在适应各类型、各专业大学生。但现实中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导向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打造定制化的课程体系,与该专业的就业特性、职业发展、就业形势更紧密地关联。因此有必要为特定专业固定专职的就业指导任课教师,从而避免一个教师教授多个专业的学生。

    第三,强化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热烈的学习氛围,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显著的作用。当前较为常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讨论或辩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案例分析、模拟游戏等。参与式教学中,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设计至关重要,而教师对节奏的把控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参与积极性,故而有必要进行专项学习和训练,增强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能力,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四,注重课外任务。除了课堂上的参与之外,任课教师还应注重为学生安排课外任务,如让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编制典型就业或职场案例、准备面试材料、研究具体企业的用人需求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就某一专项问题开展深入探究,更深刻地理解就业的内涵,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提升他们对社会需求的洞察力和对职场的了解。课外任务通常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4]。

    第五,引入实务界人士进课堂。引入实务界人士担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讲师是将教学与实践、社会需求对接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实中可以聘任实务界人士担任兼职讲师,与专职教师共同讲授就业指导课程,分别从理论和实务两个角度对学生实施指导,或邀请实务界人士举办讲座、课堂讨论等。实务界人士可以是企业家、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更多的应是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岗位的在职人士和刚毕业的校友。

    第六,建设互联网资源共享和沟通平台。正如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希望就业指导能够贯穿大学始终[5],师生交流沟通不能仅限于课堂内。微信公众号、朋友圈、视听网站、微博、博客等均可以成为任课教师与学生保持课下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既可以让学生有团队归属感,满足归属需求,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下时刻与教师保持连接,将显著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期望和学习的兴趣。

    第七,走进实务现场。通过实习、考察学习、调研访谈等形式让学生亲自走进用人单位的工作现场,是增强学生对实务感知、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非常必要的途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导向,内在地要求学生直观感知什么是职场?职场人的日常工作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同事之间如何相处?这些疑问在理论上不容易解答,通过案例分析也只能简单描述,即便是模拟也只能根据想象。只有让他们亲自走进职场,接触在职人士的日常工作,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自己未来的工作状态可能是什么样的,同时根据个人的性格特质与工作状态之间的匹配,规划未来的求职方向,进而据此提升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任佩瑜,王苗,任竞斐,等.从自然系统到管理系统——熵理论发展的阶段和管理熵规律[J].管理世界,2013,(12).

    [2]李纪宾.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验式教學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9,(5).

    [3][美]露西·乔·帕拉迪诺.注意力曲线 打败分心与焦虑[M].苗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2.

    [4]何淑琴,苏瑜.对一项英语课外任务意外功效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1,(12).

    [5]农智杰,林萱,孙涛.“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 应用及效果[J].教育与职业,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