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治意识的五点培养策略
蒋华
摘要: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石。教师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首个法治教育单元《走进法治天地》为例,综合运用主体性、讨论式、情景化、趣味性、实践性“五位一体”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和增强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当好敬畏法治、遵守法律的合格公民。
关键词:法治意识 培养策略 “五位一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巩固学生遵守法律行为立场。法治意识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体系,澄清错误的法律观点,熟悉合格公民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争做法治城市、法治国家建设的践行者和促进派。
一、坚持主体性教学策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如此。道德修养与法治信仰的确立,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我成长,更少不了学生的道德实践和法治体验,当然也依赖于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和双向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一定的尊重,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全体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识到有法律禁止的行为则属于违法,对违法之后所需承担的责任、受到的制裁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师在教学中还需指导学生对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差别形成正确理解,懂得不良心理或行为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的行为,然后全面了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自我防范观念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还需为学生讲解寻求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措施,增强学生法律运用的能力。
二、运用讨论式教学策略
要想学生充分认识法治对于个人生活、国家运转的重要价值,知晓遵守法律规则、倡导公序良俗的重要意义,运用讨论式教学策略有着重要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针对守法或违法的正反面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安排教师或学生代表对大家的观点进行归类梳理和总结评价,通过辨析比较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认知,进而强化主流价值的巩固与提升。教师应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典型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中的法律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形成法治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网吧纵火案”的案例,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案件的视频,使得学生先对案件内容形成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探讨案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及其可能会造成的后果,小组探讨的过程中自主搜集有关的法律资料,预测犯罪嫌疑人会受到的惩罚。学生自主研究和分析之后,教师为学生揭晓案件的结果,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违法犯罪的惩罚制度,这样学生在全面了解案例内容的情况下,就能够真实感受到违法犯罪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三、采用情景化教学策略
现行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再局限于学科逻辑,更加侧重于生活逻辑,倡导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景和生活关系,强调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敬畏法律、遵守法律,适应法治时代的新形势、新要求。因此,采用情景化教学策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相关法律条款有关的现实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互相之间探究和分享,学生在视听中感受内容、增进体验和深化思考,进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在交流归纳中意识到每一个公民应该履行的法律义务,以及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享受的法律权利和法律关爱。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采用“法庭”的情景化教学策略,带领学生在课堂中组建“法庭”,共同编制相关的案例内容,为学生分配“法庭”中的角色,要求学生在开庭之前做好准备,查询相关的内容,搜集有关的法律知识,自主撰写法庭中的辩论内容。在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的权威性与尊严性形成深刻认知,形成法律内涵的准确理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
四、实施趣味性教学策略
部編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围绕学生的生活世界构建课程、遴选内容,我们一线教师要改变“法治教育等于举案例、讲法条”的传统认知,改变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机械等现状,实施趣味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价值。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元素,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学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远离违法犯罪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借助视频与录像等辅助资源的形象性、生动性、冲击性的优势,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良好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治影响。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今日说法》《新闻调查》《法治在线》等节目,启发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涉法案件的思考,尤其留心观看专家点评环节,帮助学生对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树立主流的法治观念。教师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学法”元素、“守法”元素、“用法”元素等,指导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全面意识到法律和道德在规范公民行为方面的区别所在,尤其是解读青少年学生需要给予特殊法律关爱的原因,了解道德与法律对调整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不同作用,在增强法治意识的同时持续提升道德修养。
五、开展实践性教学策略
道德修养与法治信仰蕴藏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道德与法律对我们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强的保障作用,与所有人密切相关。其中,辨别是非、守法用法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很有必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策略,确定活动教学的中心地位,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围绕法律条规,组织观摩、辩论、演讲、游戏及其他实践类活动,让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充分意识到守法与用法的重要性,积极掌握各种法律知识,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操作的影响下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放大实践教育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实践操作主题“调查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的进展”,然后组织学生到图书馆或网络平台中全面搜集人类原始、奴隶、封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什么样的规则约束人的行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学生分组辩论“社会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需不需要法律,法律距离我们遥不遥远”,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法律的正确认知,充分意识到法律在社会发展、个人生活中的保障作用,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实践教育的整体效果,促进学生从学法知法到守法用法的知与行的统一。
初中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道德是非判断与法治对错认识的能力相对不足,正处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抽穗期。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名基层教师,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履行好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应尽之责,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