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研究的基本共识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
朱仲敏 方建华
【摘要】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以往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表明,心理弹性研究达成了以下基本共识: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需要从个体的角度转变为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这些研究共识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是:积极主动地应对所有青少年发展中的风险,加强青少年发展的各种促进因素的开发以及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延伸至家庭。
【关键词】心理弹性;青少年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88-0050-03
【作者简介】1.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员;2.方建华,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花园外国语小学(上海,200135)党支部副书记,高级教师。
在关于逆境、危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中,心理弹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自20世纪70年代起,源自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的心理弹性研究以崭新的视角看待与应对青少年发展的逆境、危机,在探寻帮助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的思路与方法上给教育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特别是随着20世纪初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已成为青少年发展中的热点研究领域,对于促进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心理弹性研究的基本共识
心理弹性指个体即使遇到了压力或逆境也能积极适应的现象。心理弹性研究历经了四次浪潮,其研究重点分别是描述个体的心理弹性特征、探讨心理弹性发生的动态过程、开展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开展心理弹性的多水平整合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专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发展研究所教授马斯腾总结了不同时期研究者都反复提及的心理弹性相关因素
(见文末表1)。结合表中所列举的因素以及相关研究,
总结心理弹性研究形成的几个基本共识与趋势。
1.心理弹性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
马斯腾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阐明了心理弹性并不是少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系统的正常功能。她认为所有儿童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弹性。个体都有可能通过自身努力或环境影响,形成一些与心理弹性相关的个人或关系特征。个人特征可能随年龄而变化,但通常包括: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希望、信仰、适应的动机和发现生活的意义等。关系特征包括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起初是与可靠的照顾者的关系,后来拓展到与家人、老师和亲密伙伴的关系。
2.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一系列保护因素与促进因素。保护因素是与风险因素对抗的因素,所起的作用是缓解风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护因素只有在风险因素出现时才发挥作用,如遇到负性情绪刺激时所激发出的情绪调节能力。心理弹性研究除了揭示保护因素,还研究促进因素,如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因素指不管风险程度如何,都利于积极发展结果的達成。但是,保护因素、促进因素并不容易被截然区分,保护因素有时也表现出促进作用,促进因素有时也起到保护作用。
3.逐渐从个体的角度演变为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的发展。
卢塔尔等人在回顾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历史时总结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心理弹性从根本上取决于人际关系,心理弹性具有社会性。同时,他们指出:“就我们的科学如何最有益于人类而言,认识到关系的根本重要性已经促使心理弹性研究者在改善个人力量的任何努力中都强调对近端环境的关注”。其中,家庭、学校对个体心理弹性发展而言就是非常重要的近端环境,家庭系统、学校系统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家庭系统的要素包括与父母的亲密关系、权威的养育方式、量身定制的富有技巧的父母管教、家庭常规和仪式等;学校系统的要素包括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的掌控体验等。
二、心理弹性研究对青少年发展的启示
青少年处于发展的暴风骤雨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情绪与认知发展的不同步、压力源增加(如进入中学阶段,要应对更大的学业与考试压力,面临更多的同伴互动和社交等),可能促使青少年遭遇各种风险和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转型时期,家长竞争焦虑、生养分离、不恰当的教养行为等情形时有发生,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使用,构成了孩子成长的风险因素;个别学生在长期缺乏心理关爱与帮扶的环境中,消极情绪不断累积,最终导致抑郁;校园欺凌现象使个别学生对学校充满恐惧;由于亲子冲突、学业压力或情绪困扰等引发的心理失衡,极个别学生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等。由此看来,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逆境、挫折等负面情境,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负面情境决定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在这方面,心理弹性理论对促进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1.积极主动地应对青少年发展中的风险。
青少年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在享受生活的愉快和生命的乐趣的同时,可能会暴露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之下。对待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有两种常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是正常的,我们不需要特别地关注与干预,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调整与适应;另一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发展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但应当力求将青少年纳入“安全区”,以保证不让他们遭受任何风险。前一种观点,教师与家长放弃了作为未成年人保护者的角色和职责;后一种观点,是要为青少年“设立安全区”,隔绝青少年与外部真实世界的沟通与联系,这既没必要,也无可能。相对于“不作为”和
“设立安全区”的观点,只有更积极主动地应对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才是恰如其分和切实可行的。
2.加强青少年发展的各种促进因素的开发。
提高青少年应对风险以及从逆境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需要关注青少年在面对逆境和风险时所能利用的促进因素。促进因素包括资产或资源。资产是指个人内部的积极因素,如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希望、乐观等。资源也是帮助青少年克服风险的积极因素,但它是指外部因素,如父母支持、成人指导或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社区组织。“资源”一词强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和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将心理弹性理论置于更加生态的环境中,而不限于静态的个体因素。利用资产或资源来克服风险,这表明心理弹性的发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延伸至家庭。
因不同研究所涉及的发展结果变量、情境和人群不同,因此,这些研究揭示的有利于减少风险因素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的资产和资源因素也不尽相同。但这些研究对促进青少年发展的资产与资源的探讨也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如,家庭是青少年的最重要资源,这些因素包括父母的支持、管教和沟通技巧等。一些针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措施将家庭作为青少年发展的重要资源来开发,如,利用家长学校教会家长如何与孩子建立积极的关系,制定恰当的管教措施,以及管理家庭内部的不良情绪和冲突;开发亲子工作坊课程或设计亲子活动。在这些课程或活动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能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心理弹性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期待在应用心理弹性理论的过程中,有更多新的认识、更有效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