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连环画,提升学生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力

    李叶

    [摘要]寓言故事是一种特殊的题材,是几千年前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瑰宝,它具有童真、神奇、真实三大特性。连环画的合理应用能大大提升中年段学生寓言学习的自主性。连环画作为学习寓言的辅助手段,开展前应找准切入口,宁缺毋滥;开展过程中应把握好度量衡,使教学积极有效;开展后应给予学生亮相展示的机会。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有趣。

    [关键词]寓言;中年段;连环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 31-0051-03

    寓言的常态教学包括朗读、想象、复述、感悟,在一系列有序的教学活动中,步步深入,学生就能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这样的阅读教学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地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一堂课目标的达成,而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學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这样的要求,我设计了本次创新课的教学。在课堂中,我尝试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并试图用连环画的形式去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又激发了学生阅读连环面的兴趣,同时还不自觉地引导学生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学形式。

    一、教学过程

    在学校的创新课展示中,我尝试用连环画的形式指导学生阅读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教学环节如下:

    1.用连环画故事《铁杵成针》导入,介绍连环画这种文学样式。

    2.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将故事划分为四部分。

    3.合作学习,一起制作连环画。规定每个学生选画的内容。

    4.根据连环画,同桌之间讲《自相矛盾》的故事。

    5.在复述故事的基础上,用“不论……都……”造句,感悟《自相矛盾》中包含的道理。

    6.拓展训练:初识古文,朗读文言文版的《自相矛盾》。

    7.课后练习。

    效果描述:

    连环画的使用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课堂教学。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描画出对故事的解读,他们在阅读中描画,在描画中阅读、想象,深入理解了课文中人物的形象,很容易就感悟到寓言故事的真谛。利用连环画的形式阅读课文,强化了学生对于寓言这一古老文学样式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对于继续学习寓言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寓言故事。

    虽然教学时间上显得有些仓促,但是学生学得很开心。虽然学生制作的连环画非常简单、粗糙,也不十分美观,但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课堂教学,都能从自己画的图画中抓住课文的概要,为复述故事、感悟道理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学生爱上连环画这种传统的故事创作方式,更爱上了寓言故事。

    二、分析与思考

    在这次创新课中,时间上的“度”我并没有把握好。一节课40分钟,哪些是真正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起作用的环节,时间如何合理分配,我课前的准备并不充足,所以教学中环节琐碎,有价值的环节不太突出。连环画的使用时间过长,语文味道不足,导致了研读文本时比较肤浅,如流水账般迅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尝试。

    三、对策与改进

    寓言故事也属于故事类文本,故事类课文在小学各年段呈现出由易到难的梯度变化。低年级主要以活泼而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为主;中年级开始引入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童话故事逐步减少并主要以科学童话的形式出现;高年级则在神话、寓言故事的基础上引入了成语、民间故事,旨在培植文化底蕴,同时还引入了记事散文、小小说等叙事类文章,为初中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做铺垫、打基础。作为低高年段的衔接点,中年段的寓言故事教学尤其需要执教者的深思熟虑,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连环画进驻寓言学习的实践中,彰显语文课的“语文味”,不偏离,不过度,让其真正发挥辅助中年段寓言教学的作用,是改进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和最该掌握的尺度。

    (一)找准目标,不滥用连环画

    在我的语文创新课堂中,连环画的使用过于频繁,侵占了语文课堂的语言教学环节,而且连环画的使用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复述大意,从具体的画面中去交流自己的感受,其价值发挥不大。连环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寓言教学中,首先要紧扣文本。什么样的寓言文本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时机适合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状态适合使用,教师应做精不做烂。因为它是学生理解文意的辅助手段,绝不是为猎奇、追求感官刺激所搞的“花花肠子”。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让连环画的进入更合理、更自然。这个“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这些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点到面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形成完整的印象。

    1.巧应意图,珠联璧合

    每一篇寓言都有具体的创作意图,《自相矛盾》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体会人物话语之间的对抗性,感悟说话前后一致的重要性。其教学意图在于:(1)能复述寓言故事。(2)能体会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能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对阅读寓言故事产生喜好。教学重点是:从卖矛与盾的人的语言中体会到自己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能认识到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来教学《自相矛盾》中矛盾的语言,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复述,又能让学生体会到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对寓言故事产生喜爱之情,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珠联璧合,我们何乐而不为?所以,弄清楚文本的意图是连环画使用是否成功的关键。

    2.巧对时机,水到渠成

    适合的文本需要适合的时机,时机未成熟就先进行连环画教学,显然不会成功。进行连环画教学前需要学生熟读文本,理解文本,这样他们才能表达文本。

    在绘画前,我做了许多铺垫:自由读、学生展示读、同桌互读,都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分图,重在分解卖矛与盾之人的语言,让学生从细处了解这件事是如何展开的;想象,意在扩充说话人的神态动作,让学生自己试着把人物变得丰满。有了以上三步铺垫,学生绘画的时机也就水到渠成了。

    3.巧激生心,跃跃欲试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学,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进行自主连环画创作前,我采用了让个别学生先上台面一面的形式。学生个个踊跃举手,都想尝新鲜,他们参与绘画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画完后我还把学生的作品张贴于黑板上,在台下同学一片的赞许声中,上台绘画的学生立马找到了成就感,班里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瞬间被激发了。

    (二)把握度量衡,巧用连环画

    新课标提倡的“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其目的在于将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从而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用美术来服务语文,让语文学习锦上添花,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特色。神话题材的独特性及其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要求我们在选择连环画这一手段时,必须考虑清楚它的“度”“量”“衡”,这样才能将短暂的40分钟教学时间有的放矢地进行收缩与延展。“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那么,何以使连环画的使用既不是不达目的的缺乏火候,也不是失之偏颇的过犹不及,而是巧夺天工呢?

    1.渗透时间观念,把握“度”

    从时间上把握“度”其实就是一个效率问题。一节课40分钟,据教育界专家研究分析,一个中年段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教师要根据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特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其潜力。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教师应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还要合理分配一堂课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连环画作为美术形式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寓言教学中更应把握好它使用的时间。如果为了把时间花在研读文本上,最后只草草亮相,那么它只能成为点缀,起不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如果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满堂都是绘画,那自然也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2.内化文本精髓,把握“量”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我觉得教师自己会解读文本只是前提,关键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解读,如何内化文本精髓。

    一则则寓言故事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瑰宝,老百姓口口相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工润色,其故事本身就值得学生去学习与感悟。刨去问答式的研究文本,连环画运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复述故事,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工故事内容。连环画的“量”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細越好,越精美越好,教师要始终记得这是语文课,其标准在于:学生借助这一幅幅连环画,能否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能否完整、有条理,能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加工。

    3.协调组合方式,把握“衡”

    冰心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在一个班级里,弱势群体的存在不可避免,但作为教师一定要坚信这朵花也有它绽放时的美丽。用平常心对待弱势群体,用独特的方法巧妙地淡化弱势群体,这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在连环面操作前,我早早地给学生分了组,绘画能力、分析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较弱的学生穿插组合,当然我也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细微的调整,这样,新的小组学习模式就产生了。在连环画创作过程中,我请组长分好工,组员合作完成,并互相修改。学生们相处得很和谐,学习效果也出奇的好。

    把握好一种平衡,让优秀的学生学会帮助别人,让弱势学生学会模仿别人,是语文课堂较之于文本学习之外的另一种成功。

    (三)亮相展示台,巧用连环画

    课堂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彩的课堂反馈能如蜜一般地粘住学生,如磁一般地吸引学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它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能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对实际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连环画的使用,如果没有展示台的反馈,就等于只是学生的自得其乐,无法共享,缺少了评价与激励,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面就窄了,参与的热情就低了。所以,小小的展示台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衡量我们教师教学成果的一把标尺,亦是维系下一次活动的纽带。

    教师还要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如连环画的制作是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展示时也需要整个小组上台一起展示,这样方能达到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界的至理名言。同样的,采用连环画的形式来学习寓言故事,是为了日后学生能脱离图片,仅凭文字就能深入地解读文本。中年段学生处在学习语文的转折阶段,学会解读文本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年段学生又处在叛逆的前沿,如何让他们自主、有兴趣地学习语文,是一线教师最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偶尔使用一点小小的技巧,也许就有助于学生的快乐学习。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