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问题及未来开发战略

    谢佳希

    摘 要:满族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黑龙江省作为满族的发祥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在民俗旅游日渐昌盛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将满族文化与民俗旅游结合起来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选取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如何进一步优化开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一起为提高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知名度,取得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精品旅游产品而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俗旅游;满族;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边境省份,少数民族分布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境内共有40余個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混居杂处,不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塑造了别样灿烂的“北国风光”。而在这其中最富代表性的则是满族。满族分布遍及黑龙江全省。满族人口聚居地区大多数风景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民俗旅游产业可开发潜力巨大。一、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一)满族文化气息浓厚

    黑龙江省是满族的民族发祥地,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从先秦的肃慎,经两汉时的挹娄,到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期间的靺鞨,宋辽金元的女真,终至明清时期的满洲一脉相传,其历史至少有3 000多年[1]。数千年来满族先祖在白山黑水之间渔猎采集,繁衍生息。不仅留下大量遗址,同时也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深刻烙印在了龙江文化之中。拥有如此浓厚的满族文化氛围,将成为黑龙江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中最大的优势。

    (二)拥有特色的京旗移垦文化

    黑龙江境内的满族还拥有特色的京旗移垦文化,所谓京旗移垦是指清朝中后期清政府将大量京城附近的闲散旗人迁回东北进行屯垦的一项政策。这些迁回的旗人不仅人回到了东北,同时也将关内的汉文化带回了东北。久而久之关内的汉文化与关外传统满族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京旗文化。而这些京城旗人主要回流地是哈尔滨的五常市、阿城区、双城区,都在黑龙江省内。这也使得黑龙江境内的满族文化拥有辽宁与吉林所不具有的特色。在与兄弟省份竞争过程中,可以占得先机。二、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满族传统文化传承

    满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拥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桂花糕”“萨其玛”“驴打滚”“苏叶饼”是满族人舌尖上的美味。“旗袍”“旗头”和“旗鞋”是满族女性的“最高潮流”。巍巍白山与滔滔黑水塑造了满族人的勤劳勇敢,也造就了满族人的豪放旷达。

    但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如今满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满族礼仪逐渐被人遗忘,传统的满族歌谣也鲜有人吟唱,满语更是一门被判了“死缓”的语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文化的衰微无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黑龙江省开发满族民俗旅游是很有必要的,其不但有利于提升本地区的旅游知名度,更能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发展满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也会使满族文化走出村镇山沟,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使更多人接触满族文化,了解满族文化,喜欢满族文化。满族文化一旦有了社会关注度就不会再成为文化上的“孤岛”,原本闭环式的发展模式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政府政策的有的放矢会成为满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道路上最有力的“护航者”。同时,满族文化的复兴也会推动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相信如果利用得当,二者间的化学反应会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有利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本民族人参与度

    旅游业尤其是民俗旅游,其特点之一就是可以用少量的投资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收入,所以黑龙江大力开发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可以有效地把省内所拥有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黑龙江省内的满族聚居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其分布多是以村镇为主。居民多以务农为主业,收入较低。如果采取依托满族聚居区进一步开发满族民俗旅游这一策略,一是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更好做到收入公平;二是可以提高当地老百姓尤其是满族本族人在开发满族民俗旅游中的参与度,真正做到让“满族人讲满族故事”。

    其中第二点尤为重要,衡量一个民俗旅游项目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本民族人在其中的参与度。如果满族民俗旅游缺失了满族人的参与,那么其不论是开发成本还是维护成本都会成倍增加。纵观全国,无论是湖北恩施的土家族民俗旅游还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民俗旅游都是通过发动本民族人民参与民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来的方式,一方面加强了本民族人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经营成本。黑龙江在开发满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也可以吸取其先进经验,推动本省的满族民俗旅游发展。三、黑龙江省开发满族民俗旅游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缺乏文化内核

    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建立在尊重、弘扬满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但某些地方的满族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者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在开发的过程中,存在将满族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包装,一味迎合市场,文化展示流于表面,甚至出现编造虚假民俗,歪曲宣传满族传统文化等现象。例如,将传统的萨满文化歪曲解释为“跳大神”;景区内将满文与形似的蒙古文搞混淆;一些满族传统民歌与舞蹈被过度商业化编排,使其丧失了原有的淳朴风情;一些文化街打着满族民俗旅游的幌子,但内里与满族文化毫无关联;满族风情园大多文创产品设计雷同,制作粗糙,文化体现不足;许多满族古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护与修缮,而新建的所谓满族风情建筑却有皮无骨,千篇一律,失去了其所应有的民族印记。这些都造成了黑龙江地区深厚的满族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掘,影响了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将满族文化狭隘定位

    近年来,由于清宫剧的热度,使大多数旅游者与满族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者心中都产生一种错觉,即满族就是清朝,满族文化就等同于清朝文化。清朝一朝文化气象就是千年来满族的文化气象。甚至在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做实际考证与甄别,就将本地满族文化资源草率的定义为“清代风情”大搞“清风清韵”,实际上这是很不正确的。

    满族作为一个民族概念,是在长时期的民族间交流与融合之中形成的,满族文化也是如此。满族历经3 000余年的变革,从早先的肃慎到建立金朝的女真,再到定鼎中原的满洲。其文化内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的,就像一本写不完的“故事书”。清朝作为满族民族发展的一个时间段并不能代表整个满族文化。如果不能看到这一点,那么在进行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以偏概全,将已有的满族民俗资源狭隘定位等。不仅会使黑龙江省所特有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利用,影响黑龙江省的旅游竞争力,还会造成游客在对待满族文化认知上的偏差与错误,贻误国人。

    (三)品牌化营销不足,缺乏特色

    美国著名学者大卫·奥格威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现代意义上的品牌概念。其指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属性、包装、名称、价格、历史声誉及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总而言之,品牌就是产品和消费者的关系”[2]。由此可知,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品牌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文化的传播更有着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打造一个独特的品牌足以让开发者事半功倍。

    黑龙江省在开发满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就存在着品牌化营销不足现象,即没有一个清晰的开发主题,没有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旅游品牌。提到黑龙江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冰雪旅游,但满族民俗旅游却鲜有人问津。尽管省内有阿城的金源文化旅游资源,依兰的五国头城旅游资源,黑河的瑷珲古城旅游资源。但总体来看,其在国内与国际知名度还是比较低。各个景区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效应。四、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旅游优化发展战略

    (一)做好全省范围内的满族文化发掘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3]。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千年时光中不断沉淀打磨所形成的满族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深耕于满族传统文化的满族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商品,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如果将其挖掘出来,销售出去,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款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旅游产品,即可以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又可以发挥民俗产品的经济价值。

    开展满族民俗旅游,首先应该做到对满族传统文化的充分开发与保护。黑龙江省地处边陲,许多与满族相关的资料与历史文献大都语焉不详,很少有人实地考证,辨伪存真。这也是黑龙江省在打造属于自己的满族特色民俗旅游时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困难。这就需要组织国内外的相关学者,成立一个专门机构,对黑龙江省内现存的满族历史文献与民间传说进行辨别与梳理;对相关的文化遗址与出土文物进行考察与评估。通过细致的分析与考证后,争取使每一处满族文化遗存都能得到确认,也为打造属于黑龙江省的特色满族民俗旅游品牌而奠定基础[5]。

    (二)开发与保护并行

    根据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理论,有些景区从烈火烹油般的“兴盛”到门可罗雀的“衰败”周期往往时间很快。加之旅游景区特有的脆弱性。这就要求开发者在开发满族传统文化资源时也要做好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址的保护,要时刻绷紧科学开发和科学保护意识的这根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满语是满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了解满族传统文化的一把金钥匙。面对现在满语濒临失传的困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有所作为,要大力加强满语人才的培养,在一些满族乡镇小学内部开设满语课程。号召满族本族人参与到抢救满语的工程中来。更好地让满语走出书本、走进日常。让满语重新变成一门有活力的语言,推动满族传统文化的复兴。

    文化遗址由于其特殊性,如果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保护,恣意开发,对其所造成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这就警示着开发者要将眼光放长远,不能因为贪图眼前小利而对文化遗产进行破坏性开发。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应制定相关的法令,对满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订立界限。这样才能更好地使黑龙江在开发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时可以做到“查之有根据,用之有节制”。提升满族风俗的优势,有效保护历史遗址,进一步弘扬满族民族特色。

    (三)培养满族旅游专业性人才

    开展满族民俗旅游,离不开专业型人才,尤其是了解满族文化,热爱满族文化的专业型导游。黑龙江省目前满族民俗游的一大特点就是较为粗放,并不专业,缺乏满族旅游的专业型人才,最紧缺的就是专业型导游。对于大多数不了解满族文化的游客来说,导游的解说词就是其对满族文化的第一印象,一个好的导游可以在无形中成为一名好的旅游推销者和传统文化弘扬者。

    培养专业型导游,离不开省内各高校间的通力合作。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适当开设有关满族文化的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满族文化,喜爱满族文化。让学生真正成为满族民俗旅游的参与者与践行者,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省内导游人才的素质。

    (四)规划特色线路,打造龙江品牌

    从目前来看,黑龙江省范围内哈尔滨市周边是满族民族乡分布最多的地区。也是满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区。其不仅有着阿城金源这块“金字招牌”,而且游客吞吐量也位居全省之首。因此,在规划上可以将哈尔滨列为中心,以哈尔滨为轴分北、东、南3条线路进行特色线路规划开发。

    北路可以沿着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一线排开。齐齐哈尔地名源自达斡尔语“边疆”。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黑龙江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清代时又是黑龙江将军的驻防地,历史人文资源丰厚。其境内如昂昂溪区的水师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黑龙江将军府,全国唯一一家满语学校——富裕县三家子村小学等,满族文化气息浓厚。如果将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的满族民俗资源串联整合,主要打造“卜奎风情,龙江旧府”这一品牌,将会加强黑龙江省西部满族民俗旅游的发展。

    东路可以沿着哈尔滨-佳木斯-双鸭山一线排开。依托依兰地区的五国头城、丹青河景区;双鸭山地区的“挹娄古都”“凤林古城”等满族发祥地;佳木斯抚远地区的驻防满族文化,主要打造“中华满族源”这一品牌。打造满族寻根问祖线路,不仅可以拉动黑龙江省东部的旅游產业发展,吸引国内外游客,而且能大大体现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游与兄弟省份间的差异性,有助于提高黑龙江省满族民俗游优化发展。

    南路可以沿着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一线排开。以宁安地区的镜泊湖风景区与渤海国旧址,绥芬河地区的通古斯文化资源与边境旅游为依托,主要打造“风情渤海,千年靺鞨”这一品牌。呈现渤海国时期满族先祖的文化风貌,更好地拉动牡丹江地区的满族民俗游发展。

    这3条路线几乎将黑龙江境内的满族聚居区全部覆盖,并且每一条线路都有自己清晰的主题与开发侧重点。这就使黑龙江境内所拥有的独特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得到了最大范围的利用。3条线路的良性竞争会拉动黑龙江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使黑龙江省在与兄弟省份竞争时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五、结语

    在民俗旅游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在开发满族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通过加强满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深度整合全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规划有黑龙江特色的满族民俗旅游线路,同时加快培育通晓满族文化的专业型旅游人才等一系列手段,现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也相信满族民俗旅游会成为继冰雪旅游后,黑龙江省献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又一份“观光大礼”。参考文献

    [1] 王禹浪.白山黑水遍布古人类足迹[J].东北之窗, 2006(1):55-56.

    [2] 李海涛.品牌可信度对消费者品牌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1.

    [3] 曹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9-10.

    [4] 周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3:6.

    [5] 傅尧.东北满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