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特色论

    洪早清

    摘 要:教师教育特色是新时期师范大学办学必须坚守的特质,教师教育特色不能泊来也不能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长期的教師培养培训实践。对教师教育特色的判断和认定,既需要澄清其立论依据,更要在坚守底线和发扬传统基础上大胆改革和创新,并强化必要的条件保障。

    关键词: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04-06

    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概念,我国原有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开始被打破,教师教育进入全新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祖业”,是历史形成的特色和优势,教师教育特色是师范大学固有的特质和身份表征,是师范大学基于自己长期的教师教育办学实践而持续总结提炼出来的反映教师培养培训实际过程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公认且优于他校的、独特而又富有传承意义的办学品格与个性风貌。[1]教师教育特色不能拿来也不能凭空设想,而是根植于具体学校的教师教育实践,在实践中萌生、光大和完善,并接受实践检验。教师教育特色是个动态形成过程,需要培植、涵养和持续丰富,需要广为宣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与教育实践相互映照和相互促进。相当意义上说,教师教育特色就是精神品质、行为习惯、未来期待、学校文化、人文标记,不等同于于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或办学模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比较一贯的、深入人心的、全方位呈显且可观可感的教育实践品格与风貌,它彰显的是一种确信的教师教育底色和底蕴。

    一、教师教育特色立于长期的厚实积累

    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特色能否立得起来?能否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关键要从七个方面来看:

    一看这所学校的教师教育历史和教师教育传统

    教师教育是高度综合、过程复杂的育人事业,良好的教师教育基础和传统是经过长期的教师培养实践探索、持续建设、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即便有了公认的特色那也是基于实践反复凝炼出来的。教师教育的形制易于建构,但其精神血脉与文化基因则是长期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沃土中逐渐培育起来的。今天,用“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并不意味着师范教育的内核已经完全老旧,而是体现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在新时代传承与革新以及功能赋值与意义拓展,正是因为有了传统师范教育奠定的厚实基础,教师教育才有生存根基和文化依存。从实际上说,我国的“师范教育”仍然是存在的,不过在形式表征上变成了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职前教师培养;从功能上说,教师教育目前还取代不了“师范教育”发挥的作用,师范院校仍然是国家明定的教师培养主体(实际也是);从生态上说,教师教育主体上还是对师范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主要还是依托“师范教育”的底子和底气来彰显其时代使命;从现状上说,今天教师教育转型比较成功、教师教育实力水平比较受人称道的依然是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老牌重点师范大学。可以说,“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主要就是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作为承担教师教育的主体,是合情合理合适的选择”[2]。所以,我们考察和判断教师教育特色毫无疑问一定要走进这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一定要看看它是否具有教师教育的文化绵延与历史积累,否则,无根的自我吹嘘就会成为人们的笑料。

    二看这所学校的教师教育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

    教师教育做的是培育教师的事业,是培养教育和引导他人成长的人,一所大学怎样培养教师以及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往往成为教师教育特色的核心观察点。教师教育首先也是教育,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也要让未来的教师在接受教育中学习教育。我们常呼吁和告诫“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到底什么是教育规律?赵沁平将教育规律分为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的办学规律 、教育的育人规律三大类。其中教育的育人规律由两大类组成,即基本育人规律和分类育人规律。基本育人规律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成长规律,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能够促进人成才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基本育人规律涉及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与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其他因素无关。分类育人规律则与其他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思想品德、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教育。[3]

    除了遵循普适性育人规律,教师教育还必须遵循教师成长的特殊规律,一般说来,教师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养成性特征,教师的职业成长都要经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需求和心态;教育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土壤,职前教师培养实践环节到不到位直接决定其合格与否;教师成长的自主性和养成性表明教师的个体发展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感悟、自我管理的一面。教师教育不能仅仅关注技术和标准,也不能仅仅关注职业和功能,教师教育还应在职业信念、教育境界和教师人格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遵循教师成长的特殊规律意味着教师教育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一辈子发展来规划和设计,突出阶段性和针对性,体现道德性和价值性,应该从外到内地致力于构建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依据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完整的高水平的教育培养与服务能力。

    无论教育规律还是教师成长规律,都对教师教育办学和发展提出了内在的本质要求,教育是个慢工细活,教师要在影响、浸润和引发中走向成熟,那些急进式、工程化的办学思维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也是明显的外行办学、非专业化的伪教师教育。

    三看这所学校的教师教育自身能不能顺应新的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我国教师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教师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首先是教师教育一体化、开放化、综合化、信息化和学科化。“一体化”不仅仅强调职前、入职、职后培养培训一体规划、分段实施、有机衔接以及组织机构、培养体系及资源配置一体,还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大学与中小学紧密的协同互动,还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等的有效融合;“开放化”不仅仅指教师教育参与主体多元、资源选择多元、服务平台多元,还包括教师教育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主动借鉴世界教师教育有益的经验和积极融入世界教师教育变革发展大势,当然还包括国内教师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综合化”不仅仅强调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学科相互渗透与交叉,还体现为教师素质培养的综合性以及大学综合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带动;“信息化”既是一种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更是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的深度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不断打破教师教育既有的思维和秩序,混合学习、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不断涌现,教师教育主体与形态更加多元化、载体与资源更加丰富,共建共享、协同创新逐渐成为教师教育发展新常态;“学科化”指教师教育正在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一个合法性的存在,学科化正在推动教师教育体系的全面建构和教师教育的学术自觉,以学科为依托的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将更为有力促进教师教育融入和迈向“一流”。

    其次是教师培养专业化、终身化和高素质化。“专业化”指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属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社会认同,教师的培养、培训和认证逐步过渡到由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承担,教师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日趋专业化,教师教育越来越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终身化”指一次性的教师专业教育时代已经过时,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知识、学习与教育变化发展的敏感性,坚持终身求知、研教、学教,才能不断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变革发展需要,教师教育必须致力于教师的终身发展与提升;“高素质化”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素质,包括教师的学历状况、政治思想、师德师风、文化修养、业务水平、思辨能力、创新思维、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教育的竞争将会由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水平。

    第三是教师供给多元化和个性化。未来教师的供给方不完全限于专门的教师教育机构,非师范院校、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及其他专业知识人员亦可通过多种路径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综合性重点名校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逐步受到中小学青睐,国外优秀教师进入国内教学岗位人数逐步增加;未来的教师需求不再拘泥于统一的规格和标准,教师身份的体制内与体制外界限将逐步淡化,“用户思维”理念将逐步主导教师的培养和供给,基于地区或学校教育发展实际需要实行针对性筛选或个性化“预制”成为教师培养新动态。

    第四是教师教育管理标准化和认证制。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项标准,这些标准渐渐成为教师教育准入、培养培训、评价考核的依据和导向,基本建立了教师教育相关专业标准体系。此外,教育部还印发了《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分别对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提升教师教育整体质量提供了政策遵循和标准参照。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构建了横向三类、纵向三级的认证标准体系,引导师范专业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升质量、追求卓越。师范专业分级分类进行专业认证,从源头上加强了教师培养质量的监管。今后,教育部还会继续完善教师教育其它相关标准,加强对职后教师培训机构、课程资源及其专家团队等的认证和监管工作。

    如研究者所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不应完全依靠过去的辉煌和荣耀,不应主要表现在教师培养的规模、结构甚至层次上,而应主要反映在教师教育领域所发挥的领导作用上:引导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形成教师教育理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革新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教师教育资源,等等。这既是其他类型的高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难以达到的境界,也应是师范院校着力追求的‘办学特色”[4]。如果缺乏对新趋势的全面审视和立体把握,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就会落伍于时代,遑论发扬特色。

    四看这所学校的教师教育能否满足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

    毫无疑问,教师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和国家教育发展变革需要,不同的发展时期,国家和社会都会对教师教育寄托着新的期待和要求,教师教育只有不断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师队伍建设,他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 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教育思想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新一届党中央深改小组通过了第一个教育文件《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教师队伍建设将成为教育事业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强调:采取切实措施做优做强教师教育,提出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求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基本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师德教育显著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方式不断优化,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教师教育再次被赋予了光荣的时代新使命,师范大学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问题、发展机遇与变革之路,在坚守和打破中续写新章及创新特色。

    五看这所学校教师教育学科实力和研究水平

    学科与学术是教师教育的生存基础和力量之源,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与服务需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做支撑,从根本上说,教师教育既是实践的也是学术的,实践性与学术性是教师教育的一体两面,实践性如果不是建立在高水平的学术性之上便会陷入简单重复和经验固化,学术性如果离开实践性土壤便会丧失其合理的逻辑存在,实践性与学术性互补互促,教师教育才有品位,才能走得更高更远。未来,学科与学术一定是衡量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当代的教师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变化越来越快、过程越来越复杂、关联越来越广泛、影响越来越深入,教师教育要不断的求变、应变和适变,要不断地对大量的现实教育问题寻求破解之策或作出科学解释,要系统持续地探索新的教师教育之道,没有一支稳定的力量长期坚持系统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没有一定的教师教育研究积累和学术氛围,没有一个凝聚力强大的教师教育学科平台,想做强做优或试图引领教师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看这所学校培养的教师能否不断满足基础教育实践及其改革要求

    教师教育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育师资和服务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的互动共生关系,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使命和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小学教师需求及其继续教育需要是教师教育的终极目标,教师教育的生存发展与基础教育实践息息相关。特别是对师范生的培养,要立足基础教育实践,重新构建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应与依托关系。教师教育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必须满足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和为基础教育提供精准服务,不论是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还是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对基础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变革以及对教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关注,需要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基础教育的整体性、连接性及改革的同向性保持合拍并适度超前,需要与基础教育建立起深层的关联与有效衔接。说到底,人才素养和质量是最终的评判标准,今天,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卖方”和“买方”,“教师教育只有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走向以及教师人才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革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及教育模式,培养能主动适應基础教育需要的新型师资,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5]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缺乏有效对接,产出与使用存在距离,大学培养的教师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实践及其改革要求,教师教育必将陷入生存危机,遑论特色。

    七看这所学校的教师教育发展有没有创新理念和未来意识

    教育的未来性决定了教师教育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国教师教育仍然处在关键的转型期,面向未来,教师教育依然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变革与创新成为教师教育的时代主题。对于众多的师范大学来说,决定教师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还在于观念、体系、机制、模式、资源等内容上,这些关键内容取得了实质革新与突破,教师教育才有做强的基础。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2018年初,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发布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从总体上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明确了基本方向和根本任务,每所师范大学应该根据自身实际重新梳理发展思路、抓住关键环节、实行重点推进,逐步形成先进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新的教师教育特色。

    二、师范大学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的几点思考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教师教育是师范大学的立校之基,是一面永远不能褪色的大旗,除了继续做实做好做强外别无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建设教育强国是国家教育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部属重点师范大学,必须进一步系统研究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方针,吃透国家教师教育新政策和新要求,洞悉全局,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加强教师教育的紧迫性,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校为本,加强领导,正视差距,直面问题,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精准发力,以卓越教师培养为抓手,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水平为核心,以强健大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队伍为支撑,以完善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体系为依托,以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和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教师教育协同、开放和可持续发展,用实力和水平点亮特色。教师教育本是个复杂体系和庞大工程,必须统筹设计和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改变对教师教育冷热不均及其碎片化、选择式建设思维,树立整体的、通贯的和融合的教师教育发展新理念,充分彰显有高度、有胸怀的大气的教师教育格局。教师教育特色既是名片,更是实力,首先建基于坚定不移的踏实工作之上,实践出特色,所有的要求、所有的环节、所有的事务,做起来便有事实,有过硬的事实才有生成和发扬特色的基础,说到底特色来源于持续的担当、实干和创新。教师教育特色立意于以校为本的长期持续的探索与实践坚守,必须出真招、智招和绝招,才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东西来,才能做出比别人更好更优的东西来。

    第二,弘扬优良传统、守住教师教育底线

    传统即是特色,底线乃为根基。从根本上说,教师教育是关于人的完善和健康成长的教育,它必须尊循教育基本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在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要正确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发展不忘初心,远行不弃原点。一般来说,教师教育基础性内容及其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不会轻易被否定掉的,要培养出合格的教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习过程及教师职业道德养成是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对于想办好教师教育的大学而言,教育学科和教师教育研究必须加强,师范规格必须经常强调和落实,师范教育基础只能加强不能虚化,这是教师教育的传统与底线,离开这些基本内容与要求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6]以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历史为例,有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确值得总结和弘扬,比如说,始终不忘和坚持师范规格,始终把教育学科和教育研究作为办好师范的依靠,始终把师范生的“三基”和“三字一话”置于关键地位,始终注重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始终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作为根本教育目的等等,这些都是做好教师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及行为过程。60多年来,该校培養的教师之所以好用、善教、会发展,广受社会欢迎,一个重要的传统正是十分注重不断为未来的教师固本强基,在教师教育基础内容和要求上是扎实过硬的。今天,教师教育的大环境和新形态需要我们在创新中积极应对,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怎么改、怎么变,合理的、适时的、有用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必须坚持,毕竟特色是寓于共性之中的,共性都做不好何来特色,共性就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三,大胆创新、切实优化教师教育环境

    教师教育特色的彰显与优良的教师教育环境密不可分,一所大学的教师教育环境主要由办学定位、体制架构、培养体系、师资团队、保障平台、实践资源、运行机制、教师文化等要素构成,在教师教育实际运行中,这些要素往往相互影响,配置得科学合理则综合效果显见,不够健全则易顾此失彼。实事求是地看,师范大学历来比较重视教师教育环境营造,教师教育要素配置总体上是与时代发展合拍的,教师教育的地位、基础、水平与特色还是比较稳固的。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对国家教师教育新战略与新要求,比如说,教师教育缺乏实质性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运行机制也不够顺畅;职前职后及本硕博贯通融合不够,职后教育资源不够先进丰富;教师教育主体多元、职能分散、业务重叠、各自为政、相互封闭,集中发力受限;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和统合,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活动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教师教育校内外协同体系与实践网络有待于进一步健全;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教学优势对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实际影响仍然有限;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及其学术研究缺乏实际规划和整体推进,研究与应用不能有效对接和融汇,理论服务实践不够。教师教育环境优化表面看是一个组织体系和硬件建设过程,实质上反映了一所大学对教师教育的认识定位、观念转变、主动担当和勇于作为的精神气魄,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环境育人,良好的教师教育环境不仅能够提升全校上下投身于教师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营造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氛围,更能激发培养培训对象坚定教师职业信念、拓展教师综合素养、涵养教师专业情怀。

    当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全面重塑教育,国家和人民对未来教育、未来教师充满新期待,教师教育要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大力进行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源头上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新形势下,教师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师范大学必须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姿态全面应对,主动走在教师教育改革前面、发挥旗手和引领作用,做到立足本校实际、纵观天下、放眼未来,抓住时机、找准契机、不误战机,以时不我待的积极行动大胆开展教师教育创新,进一步对教师教育的历史过程及其社会贡献予以梳理反思,对现存的教师教育缺陷、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对新的教师教育趋势、格局及其未来愿景进行科学分析预判和整体筹划设计,对教师教育体系、模式及资源配置进行全面革新,创新体制机制,以成大事不计小利、除痼疾不碍短痛的决心和勇气打开教师教育新局面。必须意识到,新时代,做强教师教育是个艰难的综合课题,“开放”、“竞争”、“协同”、“信息化”、“智能化”“大转型”等潮流已经让教师教育创新变得十分不易,常规的、经验的、慢进的改革思维不足以应付各种新问题,也难以真正解决老问题,只有破除惯性、大刀阔斧、厉改厉行、主动创新才有机会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并从根本上为教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无疑,变革现状实为教师教育创新之首务,教师教育跟不上时代、强大不起来,实力和影响力不足,所谓特色便是自说自话。

    第四,進一步做好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文章

    本义上说,教师教育就是为基础教育而生而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天然地血肉相连,缺乏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后继无人,离开了基础教育的沃土,教师教育滋养不出合格的教师。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办好教师教育的前提,也是教师教育的份内工作,以服务为渠道全面深入了解、跟踪、研究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才会有源头活水、才能长期保持活力、才能有丰富的话语资源和培育内涵。为基础教育服务不单是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师资,实施教师的职后培训,积极担负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任,更包括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主动引领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索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和新形式,加大服务力度,突出服务特色,提高服务质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综合化、立体式的基础教育服务体系、服务渠道和服务资源。就华中师范大学而言,过去的几十年与基础教育互动十分密切,在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确实有些良好的传统正在弱化或淡化,有些该做好的做得不够好,理论与实践沟通、大学与中小学的关系不够密切了,短期化、表层化、形式化、碎片化、功利化的交流多,真诚互助、长期协同的氛围少了。此类问题在师范大学中无疑具有共性,我们需要进一步理顺和重构为基础教育服务思路、理念和体系,我们研究的能量和服务的力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服务的内涵、途径、形式、层次、力度、面向及系统性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还要通过为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来有效反哺大学的教师教育。总之,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师范大学责无旁贷的使命,是学校秉承师范教育传统,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品牌的关键内容,帮助别人更能照亮自己,进一步做好为基础教育服务这篇文章是学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五,加强保障、提升服务教师教育的效能

    必要的保障条件是做好教师教育的基本前提,教师教育既是一个庞大的结构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它牵涉面多、协同性强、投入要求高、持续影响长,相关保障不及时到位必定会导致教师教育相关环节不能完全落实或造成明显塌陷。具体而言,一是要明晰和完善教师教育政策,尤其是组织和操作层面的,准确的教师教育定位一定需要完善的政策与之配套,政策既能规范教师教育行动指向,又能健全教师教育机制,还能营造和谐的教师教育氛围。二是教师教育的学科平台及学术体系的重构,教师教育是实践的学术,又是学术的实践,一定要有强大的学科和学术作支撑,通过学科建设及学术研究源源不断地为教师教育输送养分和能量,否则,教师教育走不了多远,也高不到哪儿去。三是必要的经费投入,要完善教师教育支出保障机制,加大教师教育建设投入力度,优先支持薄弱环节,切实保障常规投入。四是合理配置资源并能动态调整,如按照教师教育新定位和新规划建设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科学整合现有较为分散的资源平台,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合作,完善并扩大教师教育实训实践空间,加强设备维护与更新,加大新型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力度等。五是继续做好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示范和学习引导作用。六是完善教师教育自我监测与评价体系,形成自我激励、自主更新、自觉提升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元龙.对教师教育有关概念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11(1):7-11.

    [2]吴振利.论以师范院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综合改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70-74.

    [3]赵沁平.让教育规律成为常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8(6):11-12.

    [4]张斌贤,董静.“教师教育学院现象”与师范院校的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30-36.

    [5]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2):93-96.

    [6]宋永忠.师范大学转型不能丢掉教师教育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7-58.

    Abstract:Teacher education feature is the particularity that normal universities must always stick to for a new era. It ought to be rooted in the long-term teacher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practices and not be imported nor imagined from ones mind. Judgement and determin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feature calls for not only clarification on argument foundation but also bold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sticking to the baseline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 as well as strengthening necessary condition guarantee.

    Keywords:normal university; teacher education; 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