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村落“沥滘八景”的文化要义
摘 要: 以广州沥滘古村落为例,传统“八景”景观文化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上运用的普遍性、城镇发展历史学上的经久性、社会学上的大众公益性、文学美学上体验传播的深刻性等特征,为保持先人优化选择创造的城乡结构形态、生态环境、人文特色、民俗风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时下城乡景观特色日益泯灭的状态,正有保护开发研究运用的必要。
关键词: 广州古村落;集成景观;文化要义;传承发扬
Abstract: The landscape of traditional Bajing culture is used widely in city plan in China with long history in the town development. It also has the trait of mass public in the sociology and the profundity of the spread in the literary aesthetic experience. These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form in urban and rural, natural environment, human characteristic, folk customs, which the ancestor has optimized, created, and chosen. Facing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in the urban and rural increasing disappear, it is essential of the research in the protection and using.
Key words: historical village in Guangzhou; integrated landscape; cultural essence; promote heritage
1. “八景文化”是古村落的規划灵魂
“八景”一词,源自宋时沈括的《梦溪笔谈·书画》,乃八个胜景的并称,形成某一地区、某一城镇、乡村或风景区八处(或其他数处)类别相似的公共景点(区)之集合,构成当地自然要素和人文特征的真实反映和标识。[1]“八景”有机组合景观的一种泛指,是人和所在自然环境多样性互动的产物,一般具有三种形态:1)人类主动设计的景观;2)自
然有机进化的景观;3)关联和联想的文化景观,即自然元素或现象与宗教、艺术和文化
强烈联系而构成的景观。 八景的选择和命名已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积淀的一种规划科学的文化现象。当下,寻找各地城乡村镇散落的“八景”○1,作为各地名村、名镇、名城的地域性文化名片和城市生态的重要结构构成,从而发扬光大很有必要。
“没有河南,先有沥滘”。作为广州河南最早的人口聚居地,计有900多年建村史、十三代书香的沥滘古村落,是一个岭南水乡风味浓郁、工商文明萌发较早、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的准集镇(图1)。诗礼传家、贤良辈出的沥滘人,坚持因河而制、得景随形,“架桥通
隔水、聚而勿垒墙”[2],强调“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的整体观,采用一系列民间传统工艺,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美丽动人。村落规划虽然没有成文的准则,但约定俗成的“沥滘八景”已成为祖祖辈辈自觉遵守的信念和环境审美价值观。水乡人员在自身建设上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其乡规民约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贯穿在历代村民的建筑工程实践之中,使整个村镇具有突出的“水性”特色。在水的滋润与陪衬下,构成了沥滘的“八景”文化,促进了村镇合理的组织结构、优化了村镇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好的防灾减灾效果,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历代沥滘人均有起码的审美意识和共同的评判标准,希望将之传承和记载。可惜当代的“大拆大建”才毁灭了不少固有的“八景”景观、并伤害了广大民众健康科学的美学意识情怀。长期的意识形态混乱,使许多城乡历史档案资料严重遭受损毁。沥滘古村正面临“挖地三尺”“毁屋填河”式的改造,满目断垣残壁,只能利用遗存的一些断编残简追思和分析当年的“八景”意象,遥记乡愁,为保护广府地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以资前车之履作后车之诫。
2 明代“沥滘八景”的水脉系统特色
广州方言:“沥”乃“珠江下游河流汊道的简称” ,“滘”多指有分支河道的地方(名字) 。故“沥”为河涌,“滘”为水道。明末清初岭南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凡水皆曰海,……通舟筏者曰江,不通舟楫者曰水。二水相通处曰滘” 。二者合称专指特定水网地域。人们常常围绕“八景”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活动。除了直接审美关照,还可吟诗作画、叙说乡愁;这不仅是文人墨客,也是有修养的村民喜闻乐见的事。明《卫氏族谱》第六册卷之十第二十页记载了身份为“欽赐织金衣十一嶽盟长石渠洞主人眷生”的顺德人韦宪文先生为“酬卫渭厳亲家作”的明代“沥溪八景”诗,可谓“八景”说明书,难得保存得比较完好,但没有其他任何注释:
1) 宗祠檜古
含露凌霜黯复明,庭柯郁郁自云平。
先人手泽知多少,培植今看有卫宏。
2) 吟社竿脩
十亩檀栾拂太清,日长操儿听涛声。
二三社老分题罢,留得高风起后生。
3) 南村松鹤
霜斡成龙势欲飞,忽然仙鹤九皐归。
一声天上相闻处,迟尔幼雏入紫微。
4) 北洛菱鸥
池上菱花照古滨,水清鸥鸟日相亲。
翩翩飞去远来集,只畏机心不畏人。
5) 榕隂问月
万川俱月月何多, 一榻榕隂讯大罗。
闻道月仙潇洒剧, 水云清处尽相过。
6) 石海维舟
孤舟捩舵顺流行,独握蘭桡无限情。
君莫挂帆趋苦海,回头为岸自分明。
7) 夏凉荔熟
万绿如帷十亩长,却邻丹实并头香。
乍疑红锦堆深树,忽剖朱苞见玉珰。
8) 秋霁农收
纳稼筑场次第功,上农无岁不称丰。
劝君多种膏腴秫,尽遣乡闾醉色同。
分析诗句可知,“沥滘八景”包括有海、河、涌、田畈等水系地理要素,榕树Ficus microcarpa 、红棉Bombax malabaricum 、禾稼Oryza sativa 、紫藤Wisteria sinensis 、红荔Litchi chinensis 等花木植物,鸥鸟、仙鹤、野老、牧童等人和动物,古祠、渡口、舟楫、风帆、农宅等人工景观,一年四季、白昼月夜的自然变化,……好一派田园风光农家乐的景象(图2)。沥滘地处珠江出海口沥滘水道,水系丰富、山景不显,且距离遥远,只有日落西山、 “渔歌唱晚”的景象,可以体验“丽日花含阁,青山晚抱台;紫阳居甚近,神游好徘徊” 的情景。
明代《卫氏族谱》卷三第七十九页曾记录了吕仲论述沥滘地理水脉之形势给予卫氏子孙二十世代之影响后,还撰写了明代沥滘八景诗。可惜族谱被虫子蛀蚀,只剩下三景七律诗各一首(其他五首俱遭毁失),现转录如下:
2) 吟社竿綉
携樽几度过吟社, 瞩景敲推感慨多。
吟就却疑诗体瘦, 社边时有竹枝歌。
3) 南村松鹤
令威羽化没云根, 孤唳清空几断魂。
试看松稍思叶表, 千年仙迹寄南村。
4) 北洛菱鸥
洛水盈盈长芰菱, 群殴飞止啄江鯖。
主人不解忘机意, 时向洲前问弋缯。
以上三景依然是以“水”为背景的村社等为主要歌颂对象。以水为脉的风水理论在此格外突出,其要义是指导人们选择一个临水、背山,冬暖夏凉、避风防洪、饮水方便、利于行舟、风景优美的居住环境。平原地区无山可枕,须以水主龙脉。《地理五诀》说:“山地属阴,平洋属阳;高起为阴,平坦为阳。阴阳之分又有不同看法,山地贵坐实朝空,平洋要坐空朝满。”“平洋地陽盛阴衰,只要四面水绕归流一处,以水为龙脉,以水为护卫。”于是“平洋莫问龙,水绕是真纵(踪)”。平原地区也便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山地的、以水为龙脉的风水选择标准:“阳基模式”,即“背水、面街、人家”的“阳宅模式”[3]。
3 清代“沥滘八景”的水口园林特色
清代的沥滘八景所指能指的对象不仅极富自然风光,人工景观要素亦丰富多彩,写诗吟咏八景的文人也多。可见当时沥滘村人丁兴旺、读书人辈出,他们关心家乡、眷念故土,热爱自然、善于发现和欣赏村落之美、歌颂人文景观的现象蔚然成风。例如文人庄有信的《祖德书香育贤才》、庄有昌的《番禺名宗话沥溪》诗,都歌咏过清代沥滘八景。 庄有信、庄有昌的哥哥庄有恭曾状元及第。庄家书香门第,诗作必定很优秀、具影响力。乾隆年间《沥漖堡乡土志》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清代“沥滘八景”的景名、景观对象与一些八景诗及其作者(表1);具体诗文却因该志书的散失而无法转载,有待同仁补遗。
清代沥滘的河涌风光一定是迷人的。“游黄涌 泛花涌”的作者肯定是坐船游览了沥滘
水乡的河涌,见河多、涌多,两岸植物茂盛,黄花耀眼、瓜果味美,于是产生了诗歌的创作灵感。小桥流水的河涌映带左右宁静的人家(图3),乃水乡基本特征形象,但画面却是千姿百态的,哪能不引发作者的幽思,奉献感人心扉的优美诗作?记录在族谱中的诗作,其真实性、质朴之情,健康之美,往往是不容怀疑的。在祖祖辈辈的
心目中,从相对小尺度优雅的河涌,到广袤的大江海湾都属沥滘水系。距离沥滘不远的“湟武浈 汇大海”的景象,“穿石海 望无底”的情景,都可纳于沥滘八景之列。正如卫氏大宗祠庆源堂联曰:“爱江海汪洋先入番禺开沥滘”。心怀远大、感触良多的沥滘人已将八景的范畴加以了扩充,借景的对象有山有海,这是一种地理关系与审美观念的同构飞跃。与村民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堂、祠、庙、阁、桥、楼”等建筑佼佼者配置之美,且因水系交汇,而成为活动多方人员的公共空间场所,为村民喜闻乐见的“八景”对象。
究其实,古村“八景”也是村民心目中的“名堂”。民间“名堂”多是公共空地、多为公共建筑空间的延伸。该村33代400多年共建宗祠33组,寺前、祠后、打谷场、榕树下、桥头埠头,通常就是民间开展宗教、民俗、议事、乘凉做活、教化子弟、娱乐游憩、吟诗会友、与祖先对话的地方(图4)。如“观音庙,聚宝盘上出莲花”——茂密的观音竹生长在
土坡上,环抱遮掩着观音庙的屋宇,另加庙前两个莲花池配景,构成了一幅绝佳的福天胜地的景象。“村中盛传玉菠箩”——该村有独具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与“波罗公祠”全新的人造景点。清代岭南著名诗人、画家、书家梁佩兰题写了该公祠家族的“堂号” ,故此处常为众人关注的公共景点景观。如“真武庙 过枕楼”一景也是清代的产物。“过枕楼”实乃一桥头处的过街楼,庙-桥-楼搭配、临水旁树跨路,景观突显醒目,自然会约定俗成成为“沥滘八景”之一。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沥滘,沥滘处在河南地带水口地位。水口处常见桥台楼阁等物,并辅以树亭堤塘,以增加锁钥气势,意即彻底扼住关口。较有文化象征的地方则建文昌阁、魁星楼、文峰塔、风水塔、观音庙、祠堂等物。沥滘河涌如网,两岸栽植林木、筑堤固闸,屈曲束水入江,江中又有小小海珠石之岛接应,自然风光的确不错,是个理想的水口园林。先辈们看好这里的风水地位、便利交通和适宜的小气候,兴建了“天后宫”、大宗祠,并树立广州市碑于此,固一方之元气、利村民之往来,足证具有科学性。尤其是“天后宫”(即大庙),相当于地理水系标志、记载了村民大众治水成功的业绩。大庙选址也非常符合河流动力学原理。建筑物在两条河涌所构成的凸岸一侧,即风水“内位”之址,不仅景观效果极佳,且不受来水之冲刷,还可借河涌泥沙淤积不断培厚基础。与水为邻的沥滘村民视此天后大庙为“沥滘八景”之首,足以说明它在百姓心目中“寄托平安、收纳福气”的心理崇拜作用是根深蒂固的。现大庙遗址尚存,三块石碑保护良好。
4 民国“沥滘八景”的水文工程特色
进入民国时期,乡绅村民欣赏景致的眼界更加宽阔。“八景”以单纯的自然要素为景的情况在减少,多为自然景观与人工建(构)筑物相结合构成。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民国“沥滘八景”的完整资料。本文欲抛砖引玉,希望有系统的“沥滘八景”见报。现“卫氏大宗祠展”记录了民国时期民间流传的一首沥滘八景“顺口溜”(大意):
云山拱秀无底庙,黄涌花涌乐民桥;
螺口入、螺尾出,直入枕楼观音阁,
聚宝盘上出莲花,村中出了玉波罗。
从中可见民国沥滘八景气势不凡、视野悠远。如“云山拱秀”指的是通过一个拱式门坊来体验宏大“云山”的景观意境。沥滘无有大山,只能隔着辽阔的平野借景远处白云山。“直入枕楼”是将清代街口的过街楼继续纳入了“八景”对象,并推介某种特定的观赏方位来实现审美观照。“乐民桥”遗址(图5)延续了清代的老八景,此景部分自然环境要素与古
桥、古北帝庙尚存,但古风遭受破坏。
“无底庙”,说的都是颇具神话色彩与浪漫趣味的景点景观,可能跟潮水有关?歌谣:“螺口入、螺尾出”,反映了罗氏家族荣恩寺前螺形水池处(现沥滘公园)的景观特色。各种花木蔬果覆盖的江、河、池、塘、涌等动态的水体及生态敏感部位,具有生动的景观现象。从理性抽象回归到村民生活性的景观,隐藏着水乡人娴熟驾船来往动观的愉悦心态。“观音阁”,“聚宝盘上出莲花”——茂密的观音竹生长在土坡上,环抱遮掩着飞檐翘角的庙宇,庙前两个莲花池的倒映,构成了一副绝佳的福天胜地的景象。与此类似的沥滘华佗庙,在族人心目中已构成通俗共识的概念性景观,如卫氏族谱就记载了它周边一年四季的景象:“春映桃花隔岸红,夏天荷叶满田中;秋日丹桂飘乡里,冬雪寒梅伴老松。”“村中出了玉波罗”——特指由梁佩兰题写堂号的“玉波罗公祠”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和适应气候特点的绿色植物有机结合,常常成为大众关注的公共景观亮点。
民国时期,因考虑河海航行与军事需要,曾对沥滘水道——即从沥滘到虎门的航道进行过初步梳理。据老人们回忆,罗明佑、罗明干、罗明玉等沥滘知名人士与此事相关。民国政要人物孔祥熙出席过“珠江水道复航”庆典活动,宋子文剪彩、王继棠作有《沥滘水道复航录》文。此难说不是一宗珠江水文史上的大事件![4]
从一些有关“八景诗”的断句剩词之中,能见识当时乡民的审美情结已有多元化的进展。许多沥滘八景诗难免不受到“海云诗派”“海云书派”的影响。因为“海云诗派”“海云书派”的驻址就设在海云寺(即原来的雷锋寺,又名金瓯寺)。该寺位于沥滘河的对岸番禺南村镇员岗村同陈边村之间的雷峰山上,诗僧苏曼殊、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等都直接或间接受过海云寺文化的熏陶。
5 “八景文化”在城乡美学史上的意义
我国 “八景文化”起源于南北朝、發祥于隋唐、成熟于宋元、发展于明清、影响至当代,早已普及运用、效果深入人心,为全社会上、中、下各阶层所喜闻乐道。从有限的断简残编资料中只能略知沥滘八景发展的支离片段(表2),但依然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中国
八景文化艺术虽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没有提出过有专业性的“绿楔”“绿环”“绿斑”“绿带”“湿地公园”等国际通用的“名词术语”,但“八景文化”集成景观的创建与对城乡环境美学的实际意义,也不愧为同样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成就。如沥滘“榕隂问月”一景至今留有丰富遗产(图6),且遍布广府城乡。该景诗写的就是“江、水、云、榕、月” 等要素的组合景观效应,可与“春江花月夜”媲美。闪烁的“榕阴”动态景象给人们十分贴切、快活的感受,即一片片浓郁的、思不断、剪不断的“乡愁”(图7)。这个具体的景点所在虽无从考证,但当人们来到古代的沥滘渡口、近代的沥滘码头,当代残剩的榕树界碑公园时,似乎还能隐隐地体验到这水乡八景之一的余韵。广东园林学界有必要再次呼吁:应将八景文化艺术纳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战略[5],辩识和维护文化景观安全格局,整合文化遗产与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建立“八景”景观规划体系的民间保护监督组织,正是抵制“大拆大建”[6]野蛮行为的有效措施!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城市规划部门认真思考。
附 注;
1 网上一次收索,具有“八景”集称文化景观的城、镇、乡、村、旅游景区就有100多个,可谓“八景”普及天下。
参考文献:
[1] 耿 欣 “八景”文化的景象表现与比较[D].北京林业大学. 2006年.
[2] 郝 洪. 古镇保护要舍得“留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N]. 人民日报. 2015年06月16日 15 版.
[3] 《地理五诀》八卷. 见邢正华. 风水学[M]. 2014-6-4 12:55:54 www.gjfswh.com/lw.aspid=315
[ 4] 王继裳. 沥滘水道复航思路{m} {西蒙子}. 羊城今古,2000年3月, p55~57
[5] 杨宏烈. 集称文化景观集成效应分析——以羊城八景为例[J]. 城市观察, 2013年03期P61
[6] 杨希文、杨宏烈. 广州沥滘古村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 南方建筑,2014. P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