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探索
罗敏 刘影
摘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生是高校的主体,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成败。新时期学生工作的主战场由线下教育变成线上+线下教育,而线上教育其本质是网络信息传播。本文旨在从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人为因素、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分析网络传播有效性,探索新时期学生信息网络传播的创新途径,切实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4-0127-02
1信息传播对高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生有朝气和活力并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探索欲,这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最为紧密的人员[1]。当前,我国大学生主要利用智能手机、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上网,学生对网络资源的依赖程度已经远远超過对校园基础设施资源的依赖。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如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班干部培养和管理等环节的开展与互联网结合成为各大高校的必然选择。其次,随着高校多次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量的学生工作使得高校学生工作者不堪重负,故而利用新时代高科技的便捷来帮助高校学生工作的推行,如资料收集与存档,学工动态发布,信息推送等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研究热点[2]。公众号,微博,QQ,官方网站,易班等的运用有效减少了教职工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的困难,能够更好的对学生思想动态和日常行为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把控。除此之外,网络选课系统,数据库系统,图书馆数据共享系统等校园局域网络平台的建立,极大的减少了学生工作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3]。因此,如何进行更高效的信息传播达到培养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我们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2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与工作成效
当学生工作阵地日渐转为线上后,信息的交互传输就成为影响学校学生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4]。错误的信息传输或无效的信息传播不仅达不到学生工作预期成效,而且浪费学校公共资源和学生时间。
2.1信息化建设影响传播有效性
高校的官方网站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学生了解学校的主要渠道。但无论是用户点击率还是网站访问量都显示该平台对大学生的吸引度不够强,没有达到信息传播的预期。主要的原因是网站的设计和定位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如发布信息不及时、关键信息找不到、形式呆板等,同时网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在学生入学教育时未进行大力宣传和培训使用方法。大多数学生表示学校的官方网站吸引度不够、用途不大,网页主要是学校各类活动的新闻宣传。其次,学生工作各部门间的网络信息化平台未统筹规划。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进行学生工作各平台间的整体规划,各个部门只针对本部门需求开发相关信息应用系统,要么并不相关,要么重复内容较多。很多学生表示同一信息或活动可能在多个平台发布,学生参加一个活动要在多个平台申请或完成多个报告,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谓数字化校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负担。
2.2人为因素影响传播有效性
数字化校园利用的是网络信息技术,但传播有效性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人。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来说,由于服务对象是年轻有活力的大学生,他们创造力丰富但思想又不够成熟,对新事物适应性强但又很有个性,因此,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仅与传播者(学生工作者)有关同时接收者(学生)也是主要影响因素[4]。对于传播者(学生工作者)而言,他们业务能力的强弱,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业务能力越高,个人魅力越强,越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学生容易接受他们传播的信息。对于受传者(学生)而言,个体差异是主要影响因素。如学生党员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好,一方面,学生党员本身是高校学生的先进分子,思想政治觉悟相对较高,学习行为方面也有表率作用;另一方面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得他们在时事政治,学习成绩,社会实践以及服务奉献方面都更为积极,因此也更加关注信息的传播。班团干部的传播效果也相对较好。班团干部是学生工作者的主要助手,从一定层面上说,班团干部既是信息传播的受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很多时候班团干部要比其他学生接收的消息更快同时他们必须要对传播信息理解后再向其他学生传递,所以班团干部传播效果比较好。对受传者而言,他们个人差异决定着信息接收的程度,各方面比较积极的学生传播效果就好。
2.3传播内容影响传播有效性
传播内容是高校学生信息传播有效性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学生相关性都影响传播效果。传播内容可接受表示信息清晰易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信息表达能力和学生对信息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与学生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学生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更关注与己相关的信息。如备考ETC4的学生就对考试的报名时间比较关注,需要修第二课堂积分的学生就重视每一次活动信息发布。由此看出,学生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传播内容对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针对性和匹配度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2.4传播方式影响传播有效性
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大环境下,QQ、微博、微信等平台大力普及,雨课堂、腾讯课堂、钉钉会议等平台用户急剧增加,这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彻底改变了受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据调查显示,经常利用网络媒介的学生传播效果更好,因他们对获取的信息途径更广,信息更快捷。其次,在某些难以用文字准确呈现的信息时,人际传播方式比文字传播明显效果好。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老师或同学用语言分享信息,这可以促进人际关系,拉近心里距离。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也影响传播效果。信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院然后到班级再到每个学生,若中间任何环节滞后都会影响传播效果。信息反馈渠道也影响传播效果。学生工作的信息传播是双向传播。从学生工作者到学生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但是学生反馈的途径却有限。若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或没建好,学生反馈信息长期得不到良好回馈,学生习以为常,信息传播效果就差。
3提高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有效性的措施
3.1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高校在进行学生工作中,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因此,学生工作者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服务学生为宗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取得学生信任,使信息传播达到预期的效果。
3.2注重传播内容的可接受性和相关性
高校进行信息传播尤其是一些指令性比较强的信息时往往会采用说服性传播。但说服性传播对受传者只能起到同化、维持和催化的作用,不能让他们真正接受信息,转为固化资源。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站在学生立场,把一个信息尽可能编辑成通俗易懂,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传播。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切实加强信息传播有效性。
3.3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一生一策”培养
不同的学生因从小生长环境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因此他们对待事物包括信息的传播态度也不同。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采取“一生一策”的培养方式。如对应不经常浏览网络信息的学生来说,要让他们理解网络传播以及信息对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浏览学生工作网络信息的习惯。对于经常胡乱编造或误传网络信息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总之,高校工作者要注重信息受传者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3.4优化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
高校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时要注重主要信息平台的打造和宣传,尤其以学校官方网站为首的重要平台;同時,对于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部门之前的信息平台建设要系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避免类似系统过多,没有整合和主流系统的现象。信息传播最大的好处之一是获取信息及时,因此网络信息平台要及时更新和维护。当然各高校还要注重对学生信息平台的开发和利用,要建设和开发功能强大、与学生适应度高的学生工作信息网站,提高传播效果。其次要对学生工作网络平台的参与者进行系统培训,增强对学生使用网络平台的指导,提高学生对传播平台的适应性。
4结语
当下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开展线上学生工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传播有效性,高校学生工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期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庆龄,王卫卿.“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J].新管理,2016(5):110-111.
[2]吴松利.疫情期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思想教育,2020(6):82-83.
[3]唐立坤.浅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5(26):297.
[4]罗建晖,阎芳,刘佳.利用网络微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疏导工作的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5(3):38-40.
(责编:陈静姝)
作者简介:罗敏(1991—),女,四川成都人,理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