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马愿愿 余慧民 王伟 王后雄
摘 要: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面临“双一流”学科建设等诸多挑战,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是提高其竞争力的突破口。研究以化学师范生培养为例,探索其教学实践能力整体培养路径,分别在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三方面提出突破路径,以期为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53-05
一、地方师范院校如何实现错位发展 ?师范生培养的专业化、卓越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师范生培养面临种种挑战。
根据2015年数据,我国每年有将近60万师范生毕业,而每年的师资需求约为25万,师范生就业问题还受到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强力竞争,因此师范生培养面临“控量提质”的挑战[1]。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2],这也是对当前师范生缺乏教师实践能力(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和与之相关的知识)[3]的宏观回应。
地方高师院校实现“一流”师范学科建设,其发展必然要考虑院校实际,进而实现师范生培养的错位和特色发展,避免师范生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拥而上”(当然这也很难实现)。当前师范生除了实践能力弱化的问题,还面临着新的形势,如师范生需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统考[4],高师院校学院需要进行师范生专业认证[5],师范生培养更需要应对新一轮“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高考系列改革等,以上这些也倒逼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辛涛等将师范生知识结构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6],其中实践性知识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7],是教师胜任力的集中体现。因此针对当前新形势和现状,提出强调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是地方高师院校寻求师范生培养“控质提量”的突破口,这在当下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培养,亦即实践能力培养,面对当前中学制定学科核心素养等系列改革的新形势,势必要在培养中对其进行回应。例如如何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生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等。当前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目标,也为转變教师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8]。核心素养的“结果”呈现离不开基于学习者(指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实现 [9],这在另外一个维度倒逼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
近年来,以化学学科为例,围绕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主要有:在课程内实践方面,陆真认为应将师范生教学设计与实施技能带入课程进行培养,在做中学,在悟中练[10]。李玉珍等认为在《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应进行两部分三模块教学模式教学,将实践性知识分为课堂小讲台模块、观摩课例模块、课堂实练模块三部分[11]。在平台搭建方面,娄新徽认为师范培养应提供教学基本功大赛平台,培养其创新能力[12];伍晓春等认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创建中学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 [13]。在师范生实践能力与教育理论的关系方面,柳文敏认为实践性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在教学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由实践进一步丰富教学理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14];周仕东认为师范课程方案要统筹考虑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实践能力提升如何有效融合、避免脱节,从而突出师范属性[15]。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依靠课程设置来加以基本保障,同时也需要在课程之外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落实和强化。
以上研究,主要探讨了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也探讨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理论的关系,而对如何构建整合性的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则少有研究。
三、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突破路径 ?系统、整体性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是有效探索其培养突破路径的必然选择,因此新形势下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16][17]。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师范生实践能力与其环境课程体系、保障体系和管理体系三个方面息息相关[18],研究团队在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针对上述三方面的复杂关系,从提高师范生职前教学实践能力角度出发,试图提出一种突破师范生实践能力系统性培养的新路径,以下从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课程体系上突出师范生实践能力一体化培养的顶层设计
地方院校师范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实践培养受到培养师资缺乏、培养计划缺失等现实因素的阻滞,探索师范生一体化培养是当前的一种有益转向[19][20],研究以某地方师范大学化学专业培养为例,提出突出师范生一体化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在化学师范生专业培养方案中,可根据化学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一般可将本科师范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实训、素质拓展教育五部分,总学分170分,其中实践性学分为77.5学分,占比近46%,从而突出学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实践学分包括两个部分,一种是实践类课程的全部学分(即整课实践),另一种是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学分(即课内实践,其比例按照学分百分比折算),如表1所示。从课程设置角度而言,实践学分分课程内部实践和整课实践。
课内实践,即在理论课的教学中保证一定量的实践课时,这避免了教学落入教师“全面讲”、学生“全面听”的窠臼,有利于教师通过布置资料查找、调查、讨论、汇报等形式开展实践,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虽然其学分比例较高,但实际上是突出师范生在各门课程上的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举措。例如课内实践上,教师安排一定量的实践课时,供学生对某一对象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调查,并分组进行汇报,师生之间、小组之间对汇报进行评价。
在整课实践上,即所设置课程为实践类课程,如在《中学化学教学实施》、《中学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等课程教学中,除少数必要的理论知识教学外,其他课时由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应的实验技能或教学技能展示,高年级小导师和任课教师分别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同时观摩学习等。教育硕士阶段的课程,除了基本的、必要的理论教学外,其他课时需要到中学就有关课程内容进行文献综述、实践调研,课程作业多以调查报告、上课视频等实践性作业为主。
(二)保障体系上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培养和平台建设
从教育活动三个因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环境来看,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除了学生自身外,离不开培养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培养的环境——培养平台两个方面的作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在师资培养和平台建设上可以有以下作为。
(一)师资培养上建立三导师指导的实践能力全程化指导机制,组设整合性学生实践能力指导的教学团队
师范生的三导师指导体制在一定范围内已得到认可[21],不同的实证研究,导师有不同的内涵。本研究中的三导师,为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高年级小导师三位导师(本科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校内导师、校外见习导师和校外研习实习学位论文导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除承担专业课程学习以外,还承担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专题讲座和主持专题研讨等工作;本科校外导师承担学生见习、实习工作,学生见习、实习导师为同一人,并伴随四年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有的校外导师还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任务,如《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等课程。学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关注的角度容易从最初的关注“生存”,站稳讲台,逐渐深化走向“生成”,如关注课堂纪律、教学机智、有效教学等,从而习得深层次的教学实践能力。高年级小导师全部为校级及以上师范生相关技能竞赛获奖学生,教育硕士全部为高年级小导师,高年级小导师主要辅助校内校外导师,以行动为导向,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见习实习、技能训练等方面给予示范和帮助[3]。教育硕士见习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自身的一切工作活动,包括教学、批改作业或试卷、听课并评课、组织班级活动等,研习实习和论文指导老师则指导学生在研习实习的同时,也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中相关实验和调查等研究。
另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还需注意培养的“唯实践化”倾向,因此要加强实践中的反思[22]。杜威认为过度强调实际经验,可能会引起实习教师无疑问地接受辅导教师之技巧而不探究反省[23]。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生教学技能的锻炼也需要联系教育教学理论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中学化学研究热点,需要在课程教学和教学实践中多反思。因此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应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等各種平台,组建好相应的教学团队。在团队中开展教师之间听评课、教学研究、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多种活动,在教研相长的同时,也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研讨。一方面为学生了解和认识以及学习化学提供便利和路径,有利于学生教学技能与教学新理念的深度整合,如教学团队开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如何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情境标准设计”[24]等时效性强、课题新颖的专题讲座研讨;另一方面,也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开展师生对话、如何进行教材研究等有效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和反思学习。
(二)平台建设上搭建以赛促练全员参与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形成“教学研”协同的U—S实践锻炼共同体
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和比赛是以学生自发的、无序进行的训练为主,学生往往存在惰性,训练难以系统,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需要在不同阶段提供分段、分层次、多类型的教学技能训练平台。从师范生大一开始,陆续进行“三字一话”、演讲(即兴、无生)、讲课(无生、有生)、说课、教学设计训练、教案设计、实验技能等多种系列形式比赛。比赛的举办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开展同质竞争,同时高年级小导师担当评委,全程指导,低年级学生全部到场观摩学习。有效的技能训练为导师制的有效落实提供支持,使得师范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得以较好实现。多频次地搭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可以扩大学生参与面,达到以赛促练的目的,同时也为下一级学生观摩学习提供很好的机会。
大学(University)与中学(School)的合作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必然选择。通过实践探索,学校与幼、小、初高中学校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研修、学生实践锻炼搭建平台。这些学校应为学生校外导师所在学校,校外导师也应优中选优,如获得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或特级教师等称号。一方面校内导师可以去合作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就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与校外导师加强联系;另一方面依托省示范学校等优质平台和校外导师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学生与校外导师建立起传统的学徒关系,跟着校外导师见习、实习。
因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长,因此可以安排师范生见习时间为三学期,每学期一周;实习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安心实习,不受考编、考研等影响。学生同时在实习学校还可以接受到有关教师资格考试和考编考试的专项实践技能训练,这种长时间、一体化地接受导师影响,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转变[25]。学生在合作学校可以学习翻转课堂、手持技术、微课等较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技能成长很快。就教育硕士而言,校内、校外两位导师与学生的师徒传承关系更加明显,导师在论文发表、参加各种比赛方面也会对其进行指导和训练。
(三)管理体系上建立分类筛选过程导向的学生选拔培养机制,开展师范生“课前10分钟”演讲等特色活动
当前随着师范生就业路径的多元化,加上教师队伍供大于求的现状,师范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的相关工作。因此,经过探索,在对师范生入学一开始就对其进行分类筛选,即对于有志于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成立班中班——“卓越教师班”,对有当好教师潜质的学生也劝其加入其中[3]。“卓越教师班”学生全程参与以上的所有活动,非“卓越教师班”则要求参加“课前10分钟”、部分比赛等和见习、实践等必要的实践活动。“卓越教师班”的活动也对非成员的师范生开放。所有学生都有1次参加和退出的机会,培养中也加强对班级成员的过程性考核和指导。活动收集学生的稿件、课件和视频等过程性材料,将培养落实。培养机制的确立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灵活的制度基础,在培养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活动对学生教学实践技能发展的影响,通过制度确立和保障,可引起学生思想理念和行为变化的持久改变。
同时由于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弱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通过实践探索,在本科低年级的专业课上课前的10分钟,开展特色活动“课前10分钟”演讲等活动。即在上课前的10分钟内,3名同学进行3分钟的主题演讲,演讲主题可以自拟,可以提前告知,也可以现场指定题目进行即兴演讲。学生通过一定次序,在开设的各门专业课前进行循环演讲,学生一般每隔1周会轮到一次。任课教师(都为校内导师)对此进行简单点评,并以某种适当的方式(如指定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演讲、名词说明等)纳入课程考核中去。通过将“课前10分钟”制度化,师范生的实践锻炼机会就多了起来,通过训练,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也通过课前十分钟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胆量,树立良好的台风。
四、实践与反思
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专业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在课程教学中加强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步建立灵活机动的课程内外、U-S合作的培养路径。强调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系统性的培养路径,是对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面临挑战的回应。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对增强师范生教学范式和入职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要交融促进其教学理念的同步提升,防止唯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另外,加强师范生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例如教育硕士)的协同性,延长师范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对师范生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实践能力整合性、差异化培养,增强教师专业化发展自觉与自决,以及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如何应对师范生教学能力要求以及标准的不断更新等 [25],是未来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烨捷.师范类教育面临“控量提质”[N].中国青年报,2015-10-14(001).
[2]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 [2016-04-0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3] 王伟,姚如富.卓越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以化学学科为例[J].大学化学,2015(9):15-19.
[4]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 [2013-08-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1308/t20130821_156643.html
[5]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7-10-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6] 辛濤,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3-17.
[7] 刘雄英,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培养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51-53.
[8]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3.
[9] 刘云杉.“核心素养”的局限:兼论教育目标的古今之变[J].全球教育展望,2017(1):35-46.
[10] 陆真,马宏佳.一门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介绍[J].化学教育,2010(12):60-63.
[11] 李玉珍,王喜贵.高师“化学教学论"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4(2):11-14.
[12] 娄新徽.化学师范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65.
[13] 伍晓春,孙丹,熊晓丹.中学化学卓越教师培养初探[J].化学教育,2016(2):39-41.
[14] 柳文敏,陈新峰.高师化学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1-3.
[15] 周仕东,王梅,姚丹丹.部属6所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析[J].化学教育,2014(20):8-12.
[16] 顾健辉.切实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J].教师教育论坛,2014(01):42-44+67.
[17] 罗筱端.面向21世纪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4(04):26-28.
[18] 皇甫倩,王后雄.免费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建设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3(08):17-22.
[19] 亓英丽,毕华林,姜言霞.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本硕一体化”化学教育课程群构建[J].大学化学,2018(05):18-23.
[20] 胡田庚.教师教育本硕一体化改革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18(01):5-10.
[21] 王全旺,赵兵川.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生实践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9,(05):20-24.
[22] 李斌辉,张家波. 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7(6):42-49.
[23] 罗纶新.教育实习理论与实务之探讨[J].教育科学期刊,2001(2):43-59.
[24]王伟,王后雄.学科教学情境的标准标准研究:属性、意义及其生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107-112
[25] 姚如富,王伟,方璐.基于研教并重的学科教学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思考—以合肥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58-61.
[26] 王伟,王后雄.“双一流”背景下学科教学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5):106-110.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higher normal colleges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normal students is a breakthrough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ness. 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chemist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overall training path of teach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proposes breakthrough path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er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security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normal college teachers.
Keywords:chemistry; normal student;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