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画图”教学的艺术性探究

    朱帆

    摘要:中职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如何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是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教师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该文以“画图”应用程序的课堂教学为例,对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了一定探索,也对”画图“教学的艺术性做了多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画图;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8-019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已颁布,而新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出版仍在进行中。应用新课程教材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当下,大多数中职学校继续沿用旧大纲,使用已出版发行的各种版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与旧课程大纲的比较,笔者发现新标准有显著的变化和突出的特点,特别是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职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因此,研究和探讨学科核心素养,对于现行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1]中的“画图”一节的教学在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下的“艺术性”进行了探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教学内容的艺术性、教学实施的艺术性和教学评价的艺术性上。

    1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

    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涉及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要素方面,而这些要素学生都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中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技能、融入情感、端正态度、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多方面要求的“总纲”,这就使得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了主心骨,找到了有归属感的“家”,让信息技术课教师知道在其教学过程中“教什么知识,练什么技能,悟什么道理,育什么人”而心中有数,不再茫然。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必须体现其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画图”是Windows系统附件中的一个应用程序,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必修教学内容。在“画图”中画图,其课程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教师若能发现并抓住这一课程特性,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巧妙灵活处理,精雕细琢,就会使该课程教学能深度融合学科核心素养,会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充满活力,富于感染力,特别是能彰显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想象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形成教学反思等,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此,必须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设计方案中,体现“画图”的艺术性

    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方案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依据指南,具有引导和指向作用,科学合理、周密准确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和保障,优质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蓝图描绘”,因此,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构思是否新颖,理念是否有创新,学生动态是否有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得到体现等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内容。在“画图”课程教学设计中,笔者在遵循一般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学生实际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等重点进行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即“画图”应用程序自身的特殊性;接受教学内容对象的差异性,即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以及隐藏在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之间联系的必然性。当然,发现这种必然性,需要任课教师长期的观察、深入细致地思考以及灵感的驱动。“画图”是Windows系统自带的图形图像处理工具,是一个极其精简但又非常实用的应用软件,正因为它有用且很实用,掌握其应用就理所当然成了教材内容的目标要求。那么,如何将这一教材内容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呢?教师可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这样去描述:学生要知道“画图”在哪里能找到,找到之后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做什么的过程中还需要什么,这样的描述既能自然地完成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的过渡,又能清晰地以层层递进的模式出现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教学设计环节。我们爱生活吗?我们爱我们的专业吗?我们爱画画吗?我们爱生活、爱专业、就从爱画画开始吧。这样对“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关联询问式设计就可以巧妙地体现出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显露了生活、专业、学习、课程等暗藏的映射相关性,使其很好地得到了呼应。

    2)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展现“画图”的艺术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落实教学设计的主战场,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发生场所,“画图”课教学对教室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即教学场所必须是计算机房或多媒体教室,因此没有这些客观环境做支撑,“画图”课程的课堂教学就是无稽之谈,是空中楼阁。课堂选择地最好是安装了“电子教室”软件的计算机房,这样,从客观上就能保障教学任务的落实、教学活动的实施,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动态地把多媒体课件穿插于教学活动过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例如,在“画图”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当然,前提是多媒体课件在设计过程中就已经融入了很多因素,充分考虑了学科核心素养,提炼了很多要点和精华,结果自然是其本身具备了感染力、较强吸引力。得心应手地用多媒体课件,做到课堂引导、教师操作示范与媒体课件流畅切换。最后,学生习作的题材选取要注意:区分留意不同专业的学生,从而选取与专业相对应的习作题材。例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选取舞蹈、唱歌、小孩卡通之类的题材;针对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可选取工厂、机器等题材;当然所有专业,可选取同一题材,比如,选取青山绿水为题材画画,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引导学生树立環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此等等。学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操作、练习体会,呼应所属专业,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性情、练就品格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3)在教学评价环节中,显现“画图”的艺术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能否成功实施、教学效果能否达成的检测环节,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2]。从重要性上看,评价与教学同等重要,但其评价却更能反映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能反映学科教师站在什么高度,处在什么层次来定位教学水平、教学结果。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但监测的质量结果却不尽相同,即便是对同一堂课的教学而言,就是因为每个教师的站位高低不同,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同,评价的策略和手段不同。不会进行评价的教师一般是上不出一堂高质量好课的,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都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形成性评价。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就相当于驾驶员有了北斗导航系统一样的导航。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在“画图”教学中,我们采用形成性评价手段,具体操作:一是由于在计算机教室,有“电子教室”作为师生课堂交流互动的实时平台,教师的引导、操作可以实时在线呈现给学生,反过来,每个学生的具体操作效果可以一览无余地显示在教师端屏幕上,教师就可以进行即时准确评价;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习作通过电子教室的“作业提交”功能提交给教师端,教师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互评,让每一小组评选出一副优秀作品代表小组参加全班所有小组的比赛,最后,教师把所有小组的代表作品放在一起,再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再次评价,欣赏,比较其优劣,找出更优者。这样的评价过程和模式既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为突出的是又显现“画图”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4)在教学反思环节中,再现“画图”的艺术性

    教学反思是记录教师成长的摇篮,更多的则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得失的记载、教师自己对教学的感想;也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记录档案。事实上,教学反思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思考上。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严谨而细致的教学反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的那样,教育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探索性的思考。高水平教师或学者型教师常常对自己的教学会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学思考越多,教学成长的步伐就越快,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在“画图”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笔者都对其进行了反思,现仅以课前反思为例进行说明,在当初教学设计时,笔者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要进行的练习题材不做统一要求,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发挥,使用“画图”工具画一幅作品,但突然想到,这样的教学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因为没有统一的要求,即便是教师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作品,怎么会客观公正呢?这样的设计就显得不甚合理。最终,在教学设计中,就统一了学生习作的题目为“秋天”(当时教学的时间正好是万紫千红的秋季)。这样,在同一个评价标准下,评价相同题材的作品其结果更有说服力。这样做更体现了”画图“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同时也再现了”画图“课教学在教学反思中的艺术性。

    3吸收与借鉴,博采众长,为后续“画图”教学再生出艺术的翅膀

    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不断归纳、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同行或兄弟院校同科目同课程的优秀教学成果,再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是精品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补充,只有做到兼收并蓄,优势互补,才能使课堂教学精益求精,才能练出精品课堂教学,才能磨炼出高质量高效益的课堂教学。在进行“画图”课程教学时,笔者曾向本专业行家请教,查阅过很多同类型优秀教学案例,认真研读比较了旧信息技术大纲与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虽然使用的是旧教材,但完全按照新标准规定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也是完全可取的。的确能给后续“画图“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再生出艺术的翅膀。

    总之,正确处理好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握好从“粗“教材内容到”细“教学内容”的过渡,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落实好整个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学做好深入细致的反思。吸纳优秀成果,做到兼收并蓄,就一定会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所要求的标准,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品格、助力于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南岳.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崔允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招数[EB/OL].[2020_04-09].https://m.toutiao.com/.

    【通聯编辑:代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