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四肢骨干骨折的效果分析

    龙雨 覃炯 刘强

    

    【摘要】 目的 探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四肢骨干骨折的效果。方法 60例四肢骨干骨折患儿, 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患肢关节恢复情况, 手术耗费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耗费时间(65.89±2.45)min、术中出血量(65.58±3.21)ml及骨折愈合时间(55.64±3.45)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8.45±3.46)min、(135.45±9.68)ml、(78.54±4.2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的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 P<0.05)。结论 针对四肢骨干骨折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患儿患肢关节恢复良好, 手术耗费时间明显缩短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同时骨折愈合时间得以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 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四肢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34

    小儿四肢骨干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 常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因素所伤, 小儿生性好动, 多由跌倒、撞击或扭伤等因素造成, 车祸也是导致此类骨折发生率增高的原因之一[1]。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治疗此种类型骨折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进步, 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在临床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 该种手术方式对患儿骨折位置血供影响较小, 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使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儿家属的接受度更高, 获得临床工作者的一直好评[2]。为进一步探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四肢骨干骨折患儿患肢关节恢复情况、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干骨折患儿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干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20例, 女10例;年龄最小3.2岁, 最大14.0岁, 平均年龄(8.50±3.05)岁;骨折类型:胫骨骨折16例, 股骨干骨折7例, 桡骨干骨折5例, 尺骨干骨折2例。觀察组患儿中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3.0岁, 最大15.0岁, 平均年龄(8.50±4.10)岁;骨折类型:胫骨骨折17例, 股骨干骨折8例, 桡骨干骨折3例, 尺骨干骨折2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均在伦理委员会批准下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四肢骨干骨折诊断标准;②未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③配合度高, 接受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②伴有神经损伤;③配合度及依从性较低的患儿。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指导患儿取仰卧体位, 依据患儿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麻醉顺利完成后将术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 手术切口按照患儿骨折位置及具体情况灵活操控, 并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 先将骨折位置复位后, 再根据患儿体型选择长度适宜的加压钢板, 并在患儿骨面上使用螺钉固定钢板, 最后对患儿固定情况进行X线评估, 判断钢板的稳固性, 无异常情况后放置引流管, 对切口进行消毒处理后进行缝合, 结束手术。术后坚持抗生素治疗, 骨折位置不稳定患儿采用石膏加强稳固性, 最后根据患儿恢复情况拆除石膏。

    1. 3. 2 观察组 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指导患儿取仰卧位, 依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麻醉顺利完成后将术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头部用铅板和铅帽加以保护, 防止患儿乱动。在透视机辅助下确定骨折位置, 进针位置需要远离骨折位置, 将在远离骨折处的长骨端打孔, 弹性髓内钉的尺寸以患儿长骨髓腔直径作为参考依据, 一般直径为长骨髓腔直径的1/3即可。使用C型臂透视机将患儿骨折位置进行复位, 然后置入髓内钉, 放置引流管成功后将切口逐层缝合, 最后结束手术。患儿术后按照常规治疗方式使用抗生素, 支具对骨折位置加以保护, 待骨痂形成后即可去除内固定物。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4. 1 患肢关节恢复情况 采用关节功能评分方式分为差、中、良、优4个评定标准, 差:≤59分;中:≥60分, ≤74分;良:≥75分, ≤89分;优≥90分。优良率=(优+良+中)/总例数×100%。

    1. 4. 2 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耗费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

    1. 4. 3 并发症 包括切口感染、骨折移位及再骨折情况发生等。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患肢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耗费时间(65.89±2.45)min、术中出血量(65.58±3.21)ml及骨折愈合时间(55.64±3.45)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8.45±3.46)min、(135.45±9.68)ml、(78.54±4.2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 其中切口感染1例、骨折移位0例, 再骨折情况发生0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其中切口感染2例、骨折移位3例, 再骨折情况发生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 P<0.05)。

    3 讨论

    儿童的骨骼生长速度较成年人快, 因此治疗方式与成年人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 儿童骨折位置以四肢较为多见[3], 患儿发生四肢骨干骨折后常出现疼痛、血管破裂及血肿等临床症状, 对患儿的行走能力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使得患儿生活质量下降, 影响患儿的正常学习[4]。临床上多采用固定的方式将骨折位置加以固定, 后期再配合适当的康复治疗促进疾病康复[5]。钢板内固定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式, 但对其造成的创伤大, 且术后容易引发并发症, 骨折愈合速度慢, 使得其治疗效果不太理想[6]。

    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对患儿的影响小等优点, 其固定物容易取出, 促进骨折位置结痂, 加快骨折部位愈合时间, 采用此种手术治疗, 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确定髓内钉的直径和尺寸, 并通过用 C 型臂 X 线机复位, 提高骨折位置复位的准确率, 促进患儿骨折位置愈合[7]。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后, 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优良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耗费时间(65.89±2.45)min、术中出血量(65.58±3.21)ml及骨折愈合时间(55.64±3.45)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8.45±3.46)min、(135.45±9.68)ml、(78.54±4.21)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的2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 P<0.05)。

    综上所述, 针对四肢骨干骨折患儿, 采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患儿患肢关节恢复良好, 手术耗费时间明显缩短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同时, 骨折愈合时间得以缩短, 并发症发生率得以降低, 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瑞鉴, 覃子忠, 曾麟杰, 等. 小儿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并多发伤的治疗. 实用骨科杂志, 2018, 8(4):305-306.

    [2] 胡南松, 胡志彦, 吕伟胜, 等. 创伤部位对四肢骨折术后感染患儿病原菌及耐药性的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6):114-116.

    [3] 李丹凤, 江丽娇, 关露娟. 辨证施膳联合功能锻炼对四肢骨折患儿早期肿胀的效果. 实用医学杂志, 2018, 34(16):2799-2802.

    [4] 楊荣, 陈雁西. 四肢骨不连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9):563-569.

    [5] 李兮屴, 左维敏, 王海燕.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影像诊断中的意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6, 26(10):65-67.

    [6] 白博桑宏勋吴子祥, 等.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 16(4):115-117.

    [7] 任海东, 邱东新, 蒋守海, 等. 使用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四肢骨干骨折的效果分析.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63(9):114-115.

    [收稿日期:201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