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消费扶贫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王慧

    【摘 要】消费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造血式、内生式的扶贫方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消费扶贫,有利于动员社会各界扩大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消费,调动贫困人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消费扶贫存在的困境,提出实现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消费扶贫;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中图分类号】D668?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9-0070-02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将消费扶贫纳入了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消费扶贫从农副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全产业链来看,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必然要求。消费扶贫是动员全社员力量参与的一种扶贫方式,鼓励各级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城市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等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优先从贫困地区聘用工勤人员,引导干部职工自发购买贫困地区产品和到贫困地区旅游。

    一、消费扶贫的效应分析

    (一)宏观视角下区域综合效应

    1.经济效应。随着消费扶贫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更多地选择贫困区农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倒逼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产品质量的提升[1]。同时,消费扶贫是一个全产业链行为,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这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效应。随着消费扶贫经济效应的不断显现,更多的贫困人口逐渐富裕起来,会大大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坚定了脱贫致富的决心,积极就业,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幸福安康。

    3.环境效应。消费扶贫的不断深入开展,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大,消费者对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会促使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促使贫困地区加强原产地的生态保护,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用安全、优质的种养技术,优化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推动贫困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微观视角下贫困人口效应

    1.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消费扶贫为贫困人口提供了产品销售渠道,贫困人口可以专心投入种植生产,解决了贫困人口会种却苦于销售的问题,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减少交易经营成本。消费扶贫主要采用的是直采直销的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信息渠道,实现了信息平衡,减少了流通环节和交易成本,降低了经营成本。

    3.提高经营能力。消费扶贫能让贫困人口受益,会增强贫困人口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主动学习新知识,提高技术,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学习电商知识,参加营销培训,自己从事农产品线上销售,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销售量。

    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消费扶贫的困境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地处边远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严重,减贫速度缓慢,由于受思想观念、区域位置、经济基础、开放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消费扶贫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其对精准扶贫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一)贫困人口生产能力较低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因病、因残致贫,二是因缺少劳力、缺技能致贫,三是因债务、因灾致贫;四是因懒惰致贫。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生产能力较低,无东西可卖或产量少质量低。如何提高贫困人口生产能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贫困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多是家庭作坊生产,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不足,产量较小,质量参差不齐,即便是同一地区种植生产的同一种农产品,品相、口感、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消费扶贫的产品支持个性化、原生态产品,但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有包装有品牌,有产品认证。当市场销路打开,需求量增大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产品供给也是要思考的问题。

    (三)物流运输问题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数交通运输条件相对落后,而生鲜农产品对流通物流要求较高,对保鲜、冷藏、保温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如何保证农产品保质保量的运到消费者手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长久持续性问题

    消费扶贫短期内能有效拓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网络,提升购买量,但“慈善式”的消费难以持久,消费扶贫的可持续性依赖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特色不明显,品牌不突出,再宽再广的销售渠道,也难以达到消费扶贫的预期效果。

    三、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消费扶贫的突破路径

    消费扶贫属于“造血”式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以购代捐,避免消极抵触,从扶贫者变为消费者,双方互惠互利。目前,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消费扶贫面临着诸多困难,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确保消费扶贫的可持续性,激发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一)加强培训和指导,激发生产积极性

    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做到培训对象精准,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先进,如贫困人口感兴趣的网店建设、运营、推广、宣传、营销,可以适当先重点培训带头人、能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市场导向的理念,激发种植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标准化生产,形成规模效应

    组织、引导贫困人口标准化生产无公害、有机农副产品,积极参加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应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树立扶贫产品的质量信誉品牌,形成规模效应。注重产品深加工,逐步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整合物流资源,打通流通市场网络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推动,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邮政、京东物流等在贫困地区都有所布局[2],整合这些物流资源,打通流通市场网络。通过租赁、共享等方式新建或改建一些产地仓、冷藏冷冻保鲜库等设施,保证仓储运输的冷藏保鲜能力。发挥示范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地和消费地以骨干企业为平台,以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为载体,形成农产品从产地到餐桌的全链条联动,形成高效、便捷、通畅的物流系统。

    (四)提升品质,长效发展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深挖特色,避免同质化,在产品质量、品牌上下功夫,充分进行市场调研,树立市场导向理念,顺应市场需求,选择种植生产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满足消费者 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军.海南省消费扶贫的创新实践[J].农村.农业.? ? ? ?农民:B版,2019(06).

    [2]葛建華.“一站式”消费扶贫电商平台的构建及运? ?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9(03).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