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美孝村古村落防御系统解读
黄莉+杨灿+杨定海+范冬英
摘要:通过对美孝村走访探查,从村落布局、院落格局、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演并还原出美孝村原初村落的可能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防御系统,发现美孝村古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方面多层次防御系统。解析美孝村防御系统特点,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美孝村;古村落;防御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16-06
收稿日期:2016-11-03
修回日期:2016-11-28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on Meixiao village, the paper infers an original village form from the elements such as village layout, courtyard patter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ligious culture.We find out the composition of defense system in Meixiao village is “plant-wall-entrance-stone gate-road-courtyard-building”, we also explo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the defense system.
Key words: Meixiao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Defense System
引言
海南省海口市的羊山地区是自古多次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地,地域范围之内有数座万年前喷发的休眠火山,方圆千里野草丛生,树木茂盛,岩石遍地,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而美孝村就位于羊山腹地之中,整个村子均由当地特有的火山石瓦屋建筑构成,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火山石村落之一。初访美孝村,四周绿荫遮蔽,古墙旧瓦,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这里斑驳的围墙、曲折的巷道、坚固的院落建筑、茂密的植物、具有神秘色彩的祠堂庙宇等,均隐隐展现出整个美孝村为抵抗外侵、自我保护的意识。
防御意识是一种“潜意识”[1],潜移默化着中国传统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布局。防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利用、借助空间环境的各种便利及优势,对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主动性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主观的心理安慰,即对“安全感”的满足。人们所防御的侵害就是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包括外侵内扰,可以是外界的自然灾害、人祸战乱,也可以是由内而起的秩序破裂。人们抗御侵害的时候,需要在物质上达到充分准备以对抗内外侵害,并在精神上武装自己。“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层次防御系统造就了美孝村强烈的防御个性。
1村落的原有形态
1.1原初村落形态线索
1.1.1现有重要遗存要素
美孝村内现如今还残存着当时的石门与一部分围墙旧址。据记载,村民于光绪年间(1875年)始建筑围墙,将村落围合起来,或垒石而建,或与外围建筑山墙相连,共同形成长1 780 m、高6 m、宽2 m的全村保障。村内5座石门与环村围墙相连,分别为入口村门、龙仙门、东闩门、东南秀气和南定门,为进出村子的重要交通节点。
1.1.2村民口述
据村民口述,最早美孝村的村口位于村子东面,当地有“从右边入村”的习俗。村民口述内容也与村内现状村内最早祠堂位于入口村门附近,坐西向东,也与现存村内建筑朝向相符,符合海南村落建筑特点。在一向看重血缘姓氏的海南村落,祠堂如此重要的建筑位于村口也是村口旧址所在的佐证之一。
1.1.3地理地貌耦合
美孝村位于羊山火山地区,西面背靠马鞍岭火山口,于缓坡之处选择平坦之地。在村子的东边修有一口扬罗古井,在雨水充沛的时节也能积存一小片水塘,这也正符合传统村落选址中“背山面水”原则,所以村子的最早入口位于东面是合理的。村落选址布局与所在地理地貌耦合也是原始村落形态的佐证之一。
1.2原有村落形态复原
美孝村现有村落是改革开放后在原有形态上迅速扩张的结果,已突破村落原有的传统界限。为便于解读传统村落防御体系,根据上述线索,主要考虑环村围墙的遗址与石门方位,并结合美孝村古老建筑现状与改变,将原有村落形态复原(图1)。
2 层级递进的空间防御系统解读
传统村落布局受到自然环境、宗族礼制、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布局形式往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同的影响因素造就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村落布局形式。然而受忧患意识的影响,美孝村在空间布局上,由内至外形成了“植物—圍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多层次的由外向内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
2.1防御系统解读
2.1.1抵御之“掩”——植物
受到外侵时,美孝村外围的农田首当其冲,成为第一道防护林。美孝村周围环绕着茂密的农田,农田之间由高1.2~1.5 m、火山石垒叠而成的矮墙分割。火山石矮墙不仅仅起到划分农田所有权的作用,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无序,使整片农田仿佛石砌迷宫,让人迷失其中东西难辨,犹如困兽(图2)。此外,村中家家户户前庭后院无不栽树种菜,也不乏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结合低凹的地形形成一种天然的绿色屏障,将整个村落掩映于高大阔叶林、灌木林之间,使美孝村仅隐隐约约露出踪迹,犹如羊山地区星罗棋布的村落中最为不起眼的一个,从而起到防御的功能。
2.1.2抵御之“隐”——村口
美孝村原有村口距离主路1 km,由一条绿植掩映、蜿蜒崎岖的小路连接。从小路转辗进入村门,美孝村宗祠便豁然眼前,这正是《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真实写照。然而村口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入村之后还要通过曲曲折折的火山石田垄才能到达村子的核心(图3)。如此多重的入口布局方式使得整个村子有一种不得门可入的感觉,交通系统复杂,从而起到防御功能。同时入口村门(图4)旁的围墙上供奉着土地公,加上入口处的宗祠,无不体现着村民的精神武装、寻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强烈心愿。
2.1.3抵御之“阻”——围墙与石门
美孝村是集中封闭式村落,村落中住宅集中,生活区域与外界有明显的物理阻断(围墙),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整个村落居住区最强的防护。围墙高6 m,宽2 m,或和外围建筑山墙相连。高大坚固的围墙将村落核心围合,有效阻止外界侵害袭击。当然,围墙同时配备有石门,北边沿路设3个石门,南边设1个石门形成南北相对,再加上东边的入口村门。石门仅人高,搭配高大的围墙兼备隐蔽与实用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围墙与石门组成了美孝村对抗外侵的一道最坚实的防线(图5)。每当夜幕降临,石门全部关锁由村民轮流守卫,贼匪不敢冒犯,使村内居民平安度过贼匪蜂起的动乱年代。
2.1.4抵御之“惑”——道路
美孝村内道路有主路支路之分,主路宽度1.5~2.0 m,并延伸出宽1.0~1.5 m的支路到达各家各户。道路整体布局曲折迷离,呈树枝状分布,以三叉路口为多,连通走向毫无踪迹可寻,外来者易受迷惑,不知身在何处。建筑或以山墙靠路,或背对道路(图6),制造出时刻有人监视的氛围。村民们因为从小生活于此,对环境无比熟悉,一花一树,一草一石,皆了然于心,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与方向感。但若是入侵的外敌,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里的道路分布,无迹可寻的道路会造成一种神秘的氛围,使入侵者产生畏怯心理并知难而退,从而达到防御、保护村民安全的目的。
独立院落相对村落而言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是“住防合一”原则[2]的体现。美孝村内院落均沿道路分布,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均为独院式布局方式,院落制式多数为二合院、三合院,个别为单合院。院落围墙与建筑山墙衔接,高度一般为1.5~2.0 m,保证院内采光良好的同时也遮挡院外的视线,空间被围合成封闭的私密空间,而村落的大集体也被划分为家庭小组织,便利于村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体制最小的防御机制。独立院落不仅是对抗外侵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抗本村内扰的首要保障。
院落抵御之“密”也体现在村内院落的紧密布局。美国建筑师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发表过理论“密度稀疏并不能保证居民摆脱犯罪和担心,相反适当的高密度却能给聚落带来活力”[3],合理的高密度村落布局能使村落充满力量,例如福建的土楼内单体“院落”紧密的布局排列,使其在防御外敌方面功能显著。美孝村院落整体布局紧凑,相邻院落距离较近,无巷道分隔,相邻院落之间距离不超过1 m,房子往往只有一面临街,故村落整体布局较为紧凑整齐(图7)。这种高密度的群居模式正是居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侵的体现,实现物质防御增强的同时给予村民极大的心理安全感。
2.1.5抵御之“固”——建筑
建筑是村落抵御的最后底线,抵御之“固”体现在构造技巧与建筑材料的选取方面。
美孝村建筑的外墙砌筑分为三种,一种为“四面光”,主要表现为手工打磨的平整程度堪比现代机械切割程度,火山石大小一致贴合程度极高,一般是富裕家庭和地位高的建筑才会使用,如村中的孔子学堂;另一种为调和黄泥、草等材料,填补原始形状的火山石之间缝隙而砌筑墙体。这种方式所砌筑的墙面虽不如“四面光”平整美观,但也相当结实可靠;第三种是最常见的直接用毫无加工的火山石砌筑,一般将大块火山石垒压于最底层,石块由下至上逐渐变小,这种墙面虽然表面粗糙,缝隙较大,但由于自下而上使用由大到小的火山石,非常坚固,故能屹立不倒。屋顶使用“仰合瓦”,瓦片較薄,宽大,防止台风吹掉瓦片,屋脊用磨制的火山岩石条压顶[4],这种方式是对于海口台风频发的当地气候条件的应对措施。美孝村地处低纬度太平洋台风区,常常出现台风伴雨的气候。故此,美孝村的建筑不论贫富,民居或是宗祠都是一层低矮建筑,低矮的房屋迎风面积小,可抵御台风,还能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和雨水溅到墙面而侵蚀墙面,这些优点对于对抗热带气候极为重要。
火山石作为当地墙体材料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地火山石资源丰富,二是火山石本身具有孔隙结构透气性好、抗风化、防火的特点。建筑主体上穿斗式的木梁架结构主要使用当地木材,如菠萝蜜木材和荔枝木材,质地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能防虫蛀不易腐化。
2.2守卫系统解读
一个对抗外敌的完整系统不应只能对抗外敌,还应该在围困之际储备有以保存性命的生活必备品,例如食物与水源。所以美孝村多方面多层次的防御系统也包括守卫系统。
2.2.1食物
除围墙外面村子四周的成片田垄,围墙内也存在着少量的农田。围墙与农田衔接起来,将村子的生活核心包围。不论是农田中主要种植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还是村中庭院村民信手而植的椰子树Cocos nucifera、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杨桃Averrhoa carambola、番木瓜Carica papaya等本地乡土果树品种,都可以在村落危难之时满足果腹之需,维持生命。
2.2.2水源
村子围墙之中有一口“扬罗古井”,位于农田与生活核心的交界处(图8),既能满足村民平时生活用水,也能满足村内小片农田的灌溉。然而,水井选址于此最为重要的考量还是在侵害来犯之时,即使被围困于村中与外界隔绝,也能保证水源充足,度过艰难时刻以寻求生机。
3 防御系统形成原因探析
3.1自然条件恶劣
美孝村坐落的羊山地区多为台状平底或者起伏较为平缓的丘陵,整个村庄位于与外围农田存在高差约2 m的缓坡之上,缺少针对猛兽的天然地势屏障,故只能人为创造例如植物屏障、围墙、复杂的交通系统等防卫措施。加之该地区为红土土质,红土下层仍有厚厚的玄武岩地层,致使水资源极度缺乏。条件之艰苦,从流传于此的谚语“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下缸多就成亲”可见一斑。然而美孝村民靠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创造自外向内层层递进的空间防御体系,以“抱团取暖”之姿共同抵御外敌,隔绝外界猛兽袭击,保护稀缺资源。
3.2人口迁移动荡
海南岛人口除却原住黎族,其他民族均由大陆迁移而来。原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的摩擦也是防御机能产生的原因之一。美孝村也是迁址村落,由陈四官、陈五官两兄弟于明代嘉靖年间举家迁移而来,在美孝村开垦定居。随后又吸纳入劳姓人家,组成陈、劳两姓氏群居的群体结构。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侵者是这些后迁入羊山腹地的美孝村村民安身立命的重中之重。经历了动荡与不安后稳定下来,美孝村先民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仿佛是一种刻骨的生存本能、心理积淀,渗透于村落修建的方方面面。直至现在,美孝村支系已从陈念公后裔第十六世起源,发展到第二十七世家。
3.3战争纷乱
羊山地区资源匮乏,资源的掠夺尤其是水源的掠夺常常导致战祸发生,自建村伊始,美孝村就外患不断。不仅如此,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也曾多次组织对美孝村实行大扫荡。为避贼匪与日寇,美孝村的防御系统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并带有军事性目的,所以围墙高6 m,宽2 m,坚实而牢固,并仅设三处小门,在临路部位都设有枪炮眼,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考量,可同时满足避难、守卫、战斗等要求。美孝村村民正是凭借着围墙的掩护和巧设其中宛如迷宫的巷道,一次次击退贼匪与日寇的侵略。
3.4宗族文化
陈四官、陈五官两兄弟迁至美孝村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陈氏”为中心的宗族信仰。与此同时,村与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并相互对抗的宗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自发形成的宗族文化被美孝村村民严格执行,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宗族文化像一把无形的戒尺约束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宗族文化的教化约束作用,村民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一股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在守卫方面起着最為重要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4 总结
美孝村防御系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逐渐完善成熟的。虽然随着美孝村扩大,旧时的火山石房屋与村墙受长时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残缺不全,但其防御系统仍有迹可循。美孝村村民在当时有限的构筑技巧下采用本地现有材料,结合地势地貌,巧妙地结合建筑农田,最终完成“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方面多层次防御系统构造。对美孝村防御系统特点与形成原因的解剖分析对美孝村以及琼北地区古村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根据现场绘制,照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王绚,侯鑫.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御机能[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0-453.
[2]李泓沁. 兰溪勾蓝瑶古寨防御性规划探析[J]. 南方建筑,2006(5):119-122.
[3]王绚.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建筑师,2003(4):64-70.
[4]杨定海. 海口儒豪古村人居环境解析[J]. 华中建筑,2010(4):114-116.
摘要:通过对美孝村走访探查,从村落布局、院落格局、历史背景、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演并还原出美孝村原初村落的可能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其防御系统,发现美孝村古村落在空间上形成了“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方面多层次防御系统。解析美孝村防御系统特点,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美孝村;古村落;防御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1-0016-06
收稿日期:2016-11-03
修回日期:2016-11-28
Abstract: Through the field research on Meixiao village, the paper infers an original village form from the elements such as village layout, courtyard pattern,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ligious culture.We find out the composition of defense system in Meixiao village is “plant-wall-entrance-stone gate-road-courtyard-building”, we also explor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the defense system.
Key words: Meixiao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Defense System
引言
海南省海口市的羊山地区是自古多次火山爆发形成的山地,地域范围之内有数座万年前喷发的休眠火山,方圆千里野草丛生,树木茂盛,岩石遍地,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而美孝村就位于羊山腹地之中,整个村子均由当地特有的火山石瓦屋建筑构成,是保存最为完整的火山石村落之一。初访美孝村,四周绿荫遮蔽,古墙旧瓦,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这里斑驳的围墙、曲折的巷道、坚固的院落建筑、茂密的植物、具有神秘色彩的祠堂庙宇等,均隐隐展现出整个美孝村为抵抗外侵、自我保护的意识。
防御意识是一种“潜意识”[1],潜移默化着中国传统聚落的形态与空间布局。防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即利用、借助空间环境的各种便利及优势,对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主动性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主观的心理安慰,即对“安全感”的满足。人们所防御的侵害就是客观或主观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包括外侵内扰,可以是外界的自然灾害、人祸战乱,也可以是由内而起的秩序破裂。人们抗御侵害的时候,需要在物质上达到充分准备以对抗内外侵害,并在精神上武装自己。“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层次防御系统造就了美孝村强烈的防御个性。
1村落的原有形态
1.1原初村落形态线索
1.1.1现有重要遗存要素
美孝村内现如今还残存着当时的石门与一部分围墙旧址。据记载,村民于光绪年间(1875年)始建筑围墙,将村落围合起来,或垒石而建,或与外围建筑山墙相连,共同形成长1 780 m、高6 m、宽2 m的全村保障。村内5座石门与环村围墙相连,分别为入口村门、龙仙门、东闩门、东南秀气和南定门,为进出村子的重要交通节点。
1.1.2村民口述
据村民口述,最早美孝村的村口位于村子东面,当地有“从右边入村”的习俗。村民口述内容也与村内现状村内最早祠堂位于入口村门附近,坐西向东,也与现存村内建筑朝向相符,符合海南村落建筑特点。在一向看重血缘姓氏的海南村落,祠堂如此重要的建筑位于村口也是村口旧址所在的佐证之一。
1.1.3地理地貌耦合
美孝村位于羊山火山地区,西面背靠马鞍岭火山口,于缓坡之处选择平坦之地。在村子的东边修有一口扬罗古井,在雨水充沛的时节也能积存一小片水塘,这也正符合传统村落选址中“背山面水”原则,所以村子的最早入口位于东面是合理的。村落选址布局与所在地理地貌耦合也是原始村落形态的佐证之一。
1.2原有村落形态复原
美孝村现有村落是改革开放后在原有形态上迅速扩张的结果,已突破村落原有的传统界限。为便于解读传统村落防御体系,根据上述线索,主要考虑环村围墙的遗址与石门方位,并结合美孝村古老建筑现状与改变,将原有村落形态复原(图1)。
2 层级递进的空间防御系统解读
传统村落布局受到自然环境、宗族礼制、文化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布局形式往往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同的影响因素造就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村落布局形式。然而受忧患意识的影响,美孝村在空间布局上,由内至外形成了“植物—圍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多层次的由外向内层层递进的防御体系。
2.1防御系统解读
2.1.1抵御之“掩”——植物
受到外侵时,美孝村外围的农田首当其冲,成为第一道防护林。美孝村周围环绕着茂密的农田,农田之间由高1.2~1.5 m、火山石垒叠而成的矮墙分割。火山石矮墙不仅仅起到划分农田所有权的作用,因为层层叠叠,错落无序,使整片农田仿佛石砌迷宫,让人迷失其中东西难辨,犹如困兽(图2)。此外,村中家家户户前庭后院无不栽树种菜,也不乏枝繁叶茂的参天古树,结合低凹的地形形成一种天然的绿色屏障,将整个村落掩映于高大阔叶林、灌木林之间,使美孝村仅隐隐约约露出踪迹,犹如羊山地区星罗棋布的村落中最为不起眼的一个,从而起到防御的功能。
2.1.2抵御之“隐”——村口
美孝村原有村口距离主路1 km,由一条绿植掩映、蜿蜒崎岖的小路连接。从小路转辗进入村门,美孝村宗祠便豁然眼前,这正是《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真实写照。然而村口最独特之处就在于入村之后还要通过曲曲折折的火山石田垄才能到达村子的核心(图3)。如此多重的入口布局方式使得整个村子有一种不得门可入的感觉,交通系统复杂,从而起到防御功能。同时入口村门(图4)旁的围墙上供奉着土地公,加上入口处的宗祠,无不体现着村民的精神武装、寻求祖先神灵庇护的强烈心愿。
2.1.3抵御之“阻”——围墙与石门
美孝村是集中封闭式村落,村落中住宅集中,生活区域与外界有明显的物理阻断(围墙),具有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也是整个村落居住区最强的防护。围墙高6 m,宽2 m,或和外围建筑山墙相连。高大坚固的围墙将村落核心围合,有效阻止外界侵害袭击。当然,围墙同时配备有石门,北边沿路设3个石门,南边设1个石门形成南北相对,再加上东边的入口村门。石门仅人高,搭配高大的围墙兼备隐蔽与实用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围墙与石门组成了美孝村对抗外侵的一道最坚实的防线(图5)。每当夜幕降临,石门全部关锁由村民轮流守卫,贼匪不敢冒犯,使村内居民平安度过贼匪蜂起的动乱年代。
2.1.4抵御之“惑”——道路
美孝村内道路有主路支路之分,主路宽度1.5~2.0 m,并延伸出宽1.0~1.5 m的支路到达各家各户。道路整体布局曲折迷离,呈树枝状分布,以三叉路口为多,连通走向毫无踪迹可寻,外来者易受迷惑,不知身在何处。建筑或以山墙靠路,或背对道路(图6),制造出时刻有人监视的氛围。村民们因为从小生活于此,对环境无比熟悉,一花一树,一草一石,皆了然于心,具有很高的认同感与方向感。但若是入侵的外敌,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里的道路分布,无迹可寻的道路会造成一种神秘的氛围,使入侵者产生畏怯心理并知难而退,从而达到防御、保护村民安全的目的。
独立院落相对村落而言是一个密闭的空间,是“住防合一”原则[2]的体现。美孝村内院落均沿道路分布,家家户户都有院子,均为独院式布局方式,院落制式多数为二合院、三合院,个别为单合院。院落围墙与建筑山墙衔接,高度一般为1.5~2.0 m,保证院内采光良好的同时也遮挡院外的视线,空间被围合成封闭的私密空间,而村落的大集体也被划分为家庭小组织,便利于村民生活的同时也成为体制最小的防御机制。独立院落不仅是对抗外侵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对抗本村内扰的首要保障。
院落抵御之“密”也体现在村内院落的紧密布局。美国建筑师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发表过理论“密度稀疏并不能保证居民摆脱犯罪和担心,相反适当的高密度却能给聚落带来活力”[3],合理的高密度村落布局能使村落充满力量,例如福建的土楼内单体“院落”紧密的布局排列,使其在防御外敌方面功能显著。美孝村院落整体布局紧凑,相邻院落距离较近,无巷道分隔,相邻院落之间距离不超过1 m,房子往往只有一面临街,故村落整体布局较为紧凑整齐(图7)。这种高密度的群居模式正是居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侵的体现,实现物质防御增强的同时给予村民极大的心理安全感。
2.1.5抵御之“固”——建筑
建筑是村落抵御的最后底线,抵御之“固”体现在构造技巧与建筑材料的选取方面。
美孝村建筑的外墙砌筑分为三种,一种为“四面光”,主要表现为手工打磨的平整程度堪比现代机械切割程度,火山石大小一致贴合程度极高,一般是富裕家庭和地位高的建筑才会使用,如村中的孔子学堂;另一种为调和黄泥、草等材料,填补原始形状的火山石之间缝隙而砌筑墙体。这种方式所砌筑的墙面虽不如“四面光”平整美观,但也相当结实可靠;第三种是最常见的直接用毫无加工的火山石砌筑,一般将大块火山石垒压于最底层,石块由下至上逐渐变小,这种墙面虽然表面粗糙,缝隙较大,但由于自下而上使用由大到小的火山石,非常坚固,故能屹立不倒。屋顶使用“仰合瓦”,瓦片較薄,宽大,防止台风吹掉瓦片,屋脊用磨制的火山岩石条压顶[4],这种方式是对于海口台风频发的当地气候条件的应对措施。美孝村地处低纬度太平洋台风区,常常出现台风伴雨的气候。故此,美孝村的建筑不论贫富,民居或是宗祠都是一层低矮建筑,低矮的房屋迎风面积小,可抵御台风,还能有效防止阳光直射和雨水溅到墙面而侵蚀墙面,这些优点对于对抗热带气候极为重要。
火山石作为当地墙体材料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地火山石资源丰富,二是火山石本身具有孔隙结构透气性好、抗风化、防火的特点。建筑主体上穿斗式的木梁架结构主要使用当地木材,如菠萝蜜木材和荔枝木材,质地坚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能防虫蛀不易腐化。
2.2守卫系统解读
一个对抗外敌的完整系统不应只能对抗外敌,还应该在围困之际储备有以保存性命的生活必备品,例如食物与水源。所以美孝村多方面多层次的防御系统也包括守卫系统。
2.2.1食物
除围墙外面村子四周的成片田垄,围墙内也存在着少量的农田。围墙与农田衔接起来,将村子的生活核心包围。不论是农田中主要种植的黄皮Clausena lansium,还是村中庭院村民信手而植的椰子树Cocos nucifera、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杨桃Averrhoa carambola、番木瓜Carica papaya等本地乡土果树品种,都可以在村落危难之时满足果腹之需,维持生命。
2.2.2水源
村子围墙之中有一口“扬罗古井”,位于农田与生活核心的交界处(图8),既能满足村民平时生活用水,也能满足村内小片农田的灌溉。然而,水井选址于此最为重要的考量还是在侵害来犯之时,即使被围困于村中与外界隔绝,也能保证水源充足,度过艰难时刻以寻求生机。
3 防御系统形成原因探析
3.1自然条件恶劣
美孝村坐落的羊山地区多为台状平底或者起伏较为平缓的丘陵,整个村庄位于与外围农田存在高差约2 m的缓坡之上,缺少针对猛兽的天然地势屏障,故只能人为创造例如植物屏障、围墙、复杂的交通系统等防卫措施。加之该地区为红土土质,红土下层仍有厚厚的玄武岩地层,致使水资源极度缺乏。条件之艰苦,从流传于此的谚语“不嫁金,不嫁银,数数檐下缸多就成亲”可见一斑。然而美孝村民靠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创造自外向内层层递进的空间防御体系,以“抱团取暖”之姿共同抵御外敌,隔绝外界猛兽袭击,保护稀缺资源。
3.2人口迁移动荡
海南岛人口除却原住黎族,其他民族均由大陆迁移而来。原住人口与外来人口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的摩擦也是防御机能产生的原因之一。美孝村也是迁址村落,由陈四官、陈五官两兄弟于明代嘉靖年间举家迁移而来,在美孝村开垦定居。随后又吸纳入劳姓人家,组成陈、劳两姓氏群居的群体结构。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侵者是这些后迁入羊山腹地的美孝村村民安身立命的重中之重。经历了动荡与不安后稳定下来,美孝村先民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仿佛是一种刻骨的生存本能、心理积淀,渗透于村落修建的方方面面。直至现在,美孝村支系已从陈念公后裔第十六世起源,发展到第二十七世家。
3.3战争纷乱
羊山地区资源匮乏,资源的掠夺尤其是水源的掠夺常常导致战祸发生,自建村伊始,美孝村就外患不断。不仅如此,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也曾多次组织对美孝村实行大扫荡。为避贼匪与日寇,美孝村的防御系统有着易守难攻的特点并带有军事性目的,所以围墙高6 m,宽2 m,坚实而牢固,并仅设三处小门,在临路部位都设有枪炮眼,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考量,可同时满足避难、守卫、战斗等要求。美孝村村民正是凭借着围墙的掩护和巧设其中宛如迷宫的巷道,一次次击退贼匪与日寇的侵略。
3.4宗族文化
陈四官、陈五官两兄弟迁至美孝村后,开枝散叶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陈氏”为中心的宗族信仰。与此同时,村与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并相互对抗的宗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自发形成的宗族文化被美孝村村民严格执行,正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宗族文化像一把无形的戒尺约束规范村民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宗族文化的教化约束作用,村民上下团结一心拧成一股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在守卫方面起着最為重要的凝聚人心的作用。
4 总结
美孝村防御系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逐渐完善成熟的。虽然随着美孝村扩大,旧时的火山石房屋与村墙受长时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而残缺不全,但其防御系统仍有迹可循。美孝村村民在当时有限的构筑技巧下采用本地现有材料,结合地势地貌,巧妙地结合建筑农田,最终完成“植物—围墙—村口—石门—道路—院落—建筑”的多方面多层次防御系统构造。对美孝村防御系统特点与形成原因的解剖分析对美孝村以及琼北地区古村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根据现场绘制,照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王绚,侯鑫.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御机能[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50-453.
[2]李泓沁. 兰溪勾蓝瑶古寨防御性规划探析[J]. 南方建筑,2006(5):119-122.
[3]王绚. 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J].建筑师,2003(4):64-70.
[4]杨定海. 海口儒豪古村人居环境解析[J]. 华中建筑,2010(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