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朗读积累 加强语感培养

    孙霞

    摘要: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现象的感悟能力。加强小学生语感培养,就要在准确的普通话训练中把握语感,在多角度比较揣摩中体验语感,在情感朗读形成脑海的想象中领悟语感,在创意朗读与引导联想有机结合中享受语感,在积累素材和熟读成诵中锤炼语感。

    关键词:准确训练? 多维揣摩? 情感想象? 创意享受? 积累锤炼

    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独具的魅力。语感影响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 辨识力和驾驭力。为了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悟力 ,长期训练是根本,厚积薄发是关键。

    一、在准确的普通话训练中把握语感

    朗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阶段之中。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纠正方言,掌握必要的朗读基本功,是训练朗读、加强语感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并能够用普通话朗读是他们把握語感的重要前提。他们在启蒙教育时期受到的最基础的语言影响来自自己的家庭,父母和爷爷奶奶往往很难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交流,更多的是使用方言。方言当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丢弃。但它毕竟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和语感培养。有的学生方言很重,z、c、s和j、q、x不分,n和l相互混淆,如“母鸡带小鸡”用方言会读成“母子带小子”,听起来颇为滑稽;有的学生口音很重,把握不好书面语言的停顿、重音,读文章平铺直叙或词意表述不清;有的学生朗读时语气、节奏把握不够准确,不会去雕琢吟咏,十分生硬无趣。比如《鹅》这首家喻户晓的古诗,读上去应该是朗朗上口,童趣十足。但是农村孩子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去唱读,再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方言,根本读不出韵味,读不出情趣。许多学生把握不好变调、轻音、儿化音等发音技巧,语感同样很差。还有一些老师和学生矫枉过正,为了追求说普通话,刻意去区分in和ing、en和eng等前后鼻音,结果把“点灯”读成了很浓的后鼻音,读成“电dong”,很是别扭,很不自然。

    因此,用标准的普通话就是最起码的朗读训练,是语感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多加以纠正,加强训练,只有读准每个音节的声韵调,使之连贯,一气呵成,才能切实把握好恰如其分、丰富多彩的语感。

    二、在多角度比较揣摩中体验语感

    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新课标教材中的文章经过岁月的积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乡下人家》内容精美、《搭桥》意蕴深长、《卖火柴的小女孩》感人泪下、《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岸情深。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多角度比较揣摩字、词、句、段、文,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体验语感。教师要高瞻远瞩,为学生创设揣摩的空间,引导学生敏锐地感知语言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反复揣摩,充分领略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身临其境于语言的音韵和情感的变化中。比如低年级有一篇生动有趣的课文《小壁虎借尾巴》,写各种动物的尾巴突出了它们的不同用途,分别用了恰如其分的动作词:小鱼用“摇”,老牛用“甩”,燕子用“摆”。这几个动作词尽管词义相似,但神韵各具,异曲同工。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比较和揣摩中,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达到由感知到意会的目的,语感就自然而然得到增强。

    当然在指导朗读时应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合于体验怎样的语感。语言幽默、对话精彩的语言与情趣语感结合。情景优美、画面精致的语言与形象语感结合;寓意丰富、含义深刻的语言与意蕴语感结合。教师要灵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推敲出篇章的气势脉络和声韵节奏,使之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骨里,化为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写作语言,达到培养和提升语感的目的。

    三、在情感朗读形成脑海的想象中领悟语感

    强调朗读的训练和语感的培养,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情感体验。田园风光、春雨绵绵、新绿初现,真实的生活在此,鲜活的文字在此。鲜明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情景画面,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融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与此同时,内心形成蒙太奇般的影像,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作品所描述的能闻其味、能辨其形的形象世界,从而激发同感,领悟真诚的语感。例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刻画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的种种幻觉。大年夜的晚上,小女孩饥寒交迫,无法忍受,壮着胆子擦燃了火柴,并幻想出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她内心的渴望跃然纸上,也形成并印在学生的脑海深处。教学中,让学生一边聆听其他同学的深情朗读,一边静心想象文中的各种情境和幻象。随着文章内容的深入,学生也完全会为之动容,为之生情。在想象朗读、情景再现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渲染、语感的体验,唤起心灵深处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真实的文字激发真实的情感,也诱发真实的语感。

    四、在创意朗读与引导联想有机结合中享受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而有创意的朗读更能增强学生语言享受。在实际教学中,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应该带有创意,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享受语感,实现幸福学习。

    多形式、有创意的朗读训练,应该与学生活动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与激发学生的进一步联想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语感。比如学习《景阳冈》一文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朗读,一名学生加以评书式的朗读,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武松和老虎,展现动作、吼声等扣人心弦的表演。学生在尽情地欣赏表演朗读中,联想翩翩,对精彩语言的进行积极感悟。再如《观潮》中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状:初闻声音如闷雷滚动、静听声音似山崩地裂、眺望如千万匹白色战马,远观似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阵势恢宏,荡气回肠。在引导学生进行接读、齐读、看课件读、加动作读等反复朗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由声音巨大联想到高山崩、大地裂的雄伟气势,由白浪翻滚联想到城墙高耸、战马万匹的浩荡场面,在联想中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真切感受。在创意朗读和充分联想的紧密结合中,进一步享受美文,使语言感悟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五、在积累素材和熟读成诵中锤炼语感

    老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和古诗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如何积累,进一步锤炼语感呢?这就需要做到熟读成诵,形成凝练的敏锐的语感。“口诵之,心惟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教材中“日积月累”栏目就为此集中积累了大量的多方面的素材,如儿歌、童谣、古诗、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展示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魅力内蕴。教师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加强朗读,引导积累,锤炼语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充分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一书,借助古诗文诵读这股春风,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通过师生串读、小先生引读、小组交流读、诵读竞赛、诗文表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出经典文化浓郁的氛围,激励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在古诗文文化精髓、古汉语文明沉淀的熏陶中,学生得到知识的积累、人文的培养、语感的锤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道出了经典古诗文诵读综合效应的深远意义。这些熟读成诵的素材和“食粮”必将转化为学生的终生营养。

    仔细品味、琢磨文章中的语言文字,用心朗读、诵读每一篇文章、诗词,在准确、有情感、创意的朗读中进行语感的体验、领悟和享受,让学生聆听甜美的声音,联想优美的画面,感受醇美的形象,获得个性的体验,从而为他们的人生开辟自由发展的空间,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使他们倍加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