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及能量代谢障碍病防治

    靳军阳 闫磊 薛永康 赵玉玺 潘磊 李振亚 皇超英 张震

    摘要:围产期是奶牛生产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同时围产期也是奶牛能量代谢病的高发时期。主要从能量代谢病的危害、能量代谢病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生产中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以及治疗和预防能量代谢障碍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奶牛酮病;脂肪肝;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858.23?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12-0022-06

    奶牛妊娠后期(产前2~3周)至泌乳初期(产后2~3周)这一阶段称为围产期,国外学者亦将这一阶段称为过渡期[1]。围产期对临产前母牛、胎犊、分娩后的母牛以及新生犊牛的健康极为重要。围产期虽然短,但它是奶牛生产和泌乳最重要的时期,无论是内分泌还是代谢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所以围产期的能量代谢管理是泌乳、繁殖的关键。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酮病、脂肪肝)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能量负平衡。低糖血症(肝糖异生减少)、脂肪动员、肝脂沉积增加和酮体生成增多(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是围产期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

    奶牛的泌乳高峰期一般出现在产后的4~6周,但是干物质摄入量(DMI)直到产后8~10周才能达到最大,这一时期的能量摄入满足不了产奶的需求,因此高产奶牛在泌乳的前几周常存在能量负平衡[3]。围产期的奶牛为适应泌乳的需要,体内的葡萄糖、脂质和矿物质元素均会发生显著变化,奶牛为满足这种变化必须通过生理适应性调节机制来确保这些营养供给,就会动用机体的脂肪来填补所需的营养缺口,从而诱发能量代谢疾病,导致奶牛处于酮病和脂肪肝的危险期[4]。

    1? 能量代谢障碍病的危害

    以围产期能量代谢障碍为病理学基础的酮病和脂肪肝(妊娠毒血症、肥胖综合征)是奶牛重要的群发性常见病,且多发于日产奶30 kg以上的高产牛。有资料报道,我国奶牛酮病的发病率占泌乳牛的15%~30%,美国发病率为5.0%,每年有一百万病例,英国发病率为2.0%,印度为14.69%,而日本却高达43.1%,其他如荷兰、波兰等都有该病的发生[5]。这不仅使泌乳母牛产乳量明显下降(15%~20%),而且还影响产后母牛的发情配种,表现出发情延迟,久配不孕,对奶牛饲养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据统计,一头酮病奶牛仅治疗药物及奶产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即达151~312美元。奶牛脂肪肝主要发生于围产期,尤其是高产奶牛在分娩后1~2周发病率更高。尽管世界各地该病的发病率高低不一,但其大致范围在30%~70%。我国奶牛脂肪肝的发病率超过30%,美国为35.0%~66.0%[6]。围产期奶牛发生脂肪肝不仅直接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而且能降低患牛的免疫力及繁殖力。同时易诱发皱胃变位、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和产犊间隔时间延长等围产期的其疾病[7]。因此,如何搞好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减少能量代谢病的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是当前奶牛能量代谢病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产生的机制

    2.1? 采食量减少

    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受体重、产奶量、环境条件、饲料品质、饲料类型以及饲喂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8]。大多数奶牛在围产期食欲减退,DMI减少,导致泌乳初期能量短缺,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奶牛妊娠后期由于胎儿快速增大以及腹腔脂肪蓄积,从而造成机械性压迫使瘤胃容积变小,这可能是DMI 减少的原因之一。在一定的生理条件下,围产期奶牛DMI与其体内能量储备情况呈负相关,而分娩时体况与产后脂肪动员呈正相关,干奶期过于肥胖,可导致产后DMI明显减少。

    有研究指出,代谢信号对奶牛采食的调节作用尤为突出,包括营养素、代谢产物、生殖激素、应激激素、瘦素、胰岛素、肠肽、细胞因子和神经肽Y等,其中瘦素和神经肽Y在奶牛围产期间,有可能伴随着相关代谢信号的改变导致代谢紊乱,造成奶牛的DMI降低[9]。

    2.2? 糖异生障碍

    奶牛在产后的泌乳初期,乳汁中乳糖分泌量很大,而乳糖是由葡萄糖转变而成,导致葡萄糖的需求量剧增,一般奶牛在产后很快就会达到泌乳高峰期,而此时因围产期DMI的减少致生成丙酸不足,最终导致了肝糖异生障碍,这是奶牛能量负平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丙酸为糖异生的主要原料,奶牛所需葡萄糖有50%的来自丙酸。肝脏利用丙酸生成的葡萄糖,在泌乳时大多被奶牛利用合成乳糖。丙酸先经过CoA、ATP、生物素、维生素B12的作用变成活性脂肪酸(甲基丙二酰Co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最后转出线粒体,在细胞液中变成草酰乙酸再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逆糖酵解合成葡萄糖[10]。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PC)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及底物(生糖先质)控制糖异生的速率[11]。糖异生减少是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的启动因素,决定着疾病的发展进程。

    2.3? 脂肪动员增加

    围产期奶牛DMI的下降使乳腺的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必然导致脂肪组织的动员,致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神经内分泌因子分泌增加,作用于脂肪细胞膜表面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合成,激活cAMP-蛋白激酶,提高胞液内甘油三酯脂肪酶的调控敏感性,促进甘油三酯(TG)水解生成非酯化脂肪酸(NEFA)和甘油并进入血液循环[12]。脂肪分解一方面可弥补糖异生作用降低所引起的能量亏欠,另一方面会释放大量NEFA 进入血液及肝脏,从而引起肝中脂肪的代谢产生一系列变化。

    酮体生成量增加并在体内积存,TG在肝中积聚和血浆脂蛋白升高,从而加重奶牛能量负平衡[13]。在患酮病和脂肪肝时,由于能量负平衡而发生低血糖,胰岛素分泌减少,使胰岛素与高血糖素二者比例下降,启动脂肪动员机制以缓解能量负平衡。

    2.4? 激素的调控作用

    激素对围产期奶牛的代谢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胆囊收缩素、孕酮、瘦素等激素均可调节体脂的动员[14]。血糖浓度下降,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水平降低,同时引起下丘脑垂体内葡萄糖受体兴奋,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在这几种激素共同作用下,加快肝糖元分解,促进脂肪水解为甘油和NEFA,增加酮体生成量。反刍动物能量代谢的调节主要受生长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控制。研究表明,激素可以通过调控肝糖异生关键酶的活性及底物来影响糖异生速率,其中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乳酸盐和丙酸盐等可以增强PEPCK的基因表达,而胰岛素、NEFA等可抑制或减弱肝糖异生作用。

    2.5? 瘤胃机能的变化

    稳定的瘤胃内环境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一旦瘤胃内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奶牛自我调节的限度,就会导致瘤胃内环境紊乱,使瘤胃功能下降,进而使奶牛机体营养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当奶牛进入干奶期时,粗料采食量加大,丙酸的生成少,而丙酸能够刺激瘤胃乳头突起生长,因此丙酸缺乏导致瘤胃乳头萎缩,瘤胃黏膜吸附挥发性脂肪酸(VFA)的能力下降。

    刘国文等[15]研究表明,在妊娠后期和泌乳初期及疾病状态下奶牛采食量减少时,瘤胃内发酵菌的数量和比例发生改变,使丙酸生成减少,乙酸比例增加。恢复和重建瘤胃微生物区系,不仅可增强围产期奶牛的消化功能,增加采食量,还可提高生糖先质-丙酸的生成量来缓解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

    3? 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

    3.1? 奶牛酮病

    该病是由于奶牛机体内碳水化合物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导致的酮血症、酮尿症、酮乳症和低血糖症,多发于高产奶牛。

    3.1.1? 发病原因? 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酮病和继发性酮病。

    (1)原发病因。原发性酮病的病理基础是能量负平衡。正常生理条件下奶牛的泌乳高峰期于产后4~6周出现,而奶牛的采食高峰约在奶牛产犊后8~10周出现。因此,在产犊后8周内母牛的食欲较差,能量和葡萄糖不能满足泌乳需要,如果母牛泌乳量过高,必将加重这种不平衡,造成血糖过低从而引发酮病。这也是高产奶牛酮病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干奶期供應能量水平过高,母牛产前过度肥胖,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同样会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引起能量负平衡(NEB),糖的来源不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需要,就必然要动员体脂来弥补糖元亏欠,在此过程就会使血液中的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酸等蓄积,从而引发酮病。此外,饲料供应过少,品质低劣,饲料单一,日粮不平衡或精料不足等也可引起酮病的发生。

    (2)继发病因。任何引起食欲降低或者消化吸收障碍的疾病都可以引起酮病。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如真胃变位、前胃迟缓、瘤胃臌气和创伤性网胃炎等,其他如生产瘫痪、产褥热、子宫炎、乳房炎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均可引起食欲降低,从而引起酮病的发生[16]。饲料中钴、碘、磷等矿物质的缺乏和各种应激因素及其他内分泌紊乱也可引发酮病。

    3.1.2? 临床症状? 根据有无临床症状表现可以分为临床型酮病和亚临床型酮病。据报道,血酮高于200 mg/L时就可出现临床症状,血酮含量在100~200 mg/L则为亚临床酮病[17]。临床型酮病主要表现为食欲降低,奶产量减少,体况消瘦,血酮、乳酮及尿酮含量异常升高,严重时连呼出的气体都含有丙酮气味,少部分牛还会出现神经症状,血糖下降等。亚临床酮病临床症状不明显,只是血、乳以及尿液酮体水平较高,血糖相对较低[17]。酮病奶牛普遍消瘦,产奶量急剧下降,病程可持续1~2月,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将酮病分为消化型、神经型和瘫痪型3种类型,其中消化型较为多见。

    3.1.3? 治疗? 补充糖物质,减少酮体生成,加速酮体氧化[17]是治疗原则。

    (1)调整日粮。根据病因调整日粮,增加优质干草、块根等含可溶性糖较多的日粮和饲草。

    (2)葡萄糖疗法。静脉注射25%或50%葡萄糖注射液500~1 000 mL,配合VC、VA、VB1、VB12,可迅速解除病症,但需反复使用;在使用高渗糖的同时应补充各种电解质,这样可防止高渗糖进入血液经肾排出时引起的失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18]。另外,补充生糖物质,如适量补充甘油、丙酸钠、生糖氨基酸等,可提高疗效;也可口服白糖、红糖等以提高瘤胃内丙酸的浓度。

    (3)激素疗法。对于体质较好的病牛,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200~600单位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促进三羧酸循环,刺激糖异生,抑制泌乳,增加糖异生,减少糖消耗,改善体内糖平衡。其缺点是增加体脂分解,在理论上有使酮体含量增多的作用。也可以使用氢化可的松200~500 mg静脉注射,或使用地塞米松5~20 mg静脉注射[19]。

    (4)高锰酸钾疗法。据报道,采用高锰酸钾内服法对酮病阳性牛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其中以0.1%浓度效果最好,有效率达85.5%,而且费用低[20]。

    (5)解除酸中毒、补钙。静脉注射500~1 000 mL 5%碳酸氢钠可解除酸中毒,有利于疾病好转。静注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溶液150~350 mL,有利于缓解慢性酮病的神经症状,有效预防营养不良。

    (6)中药疗法。应用四君子汤与六味地黄汤合剂及四君子汤加味(黄芪、肉桂、山药、大枣)收效明显[21]。用当归、川芎、砂仁、赤勺、熟地、陈皮、厚朴、神曲、麦芽、莱菔子、益母草、广木香各60 g,磨碎,用开水冲后灌服,每天或隔天 1 次,连服3~5次。另外,龙胆酊、焦三仙、干酵母、适量的硫酸镁等健胃药,能够增加采食量从而增加生糖物质[22]。

    3.2? 奶牛脂肪肝疾病

    牛的脂肪肝疾病是因为母牛怀孕期间过度肥胖,常于分娩前或分娩后发生的厌食、抑郁、虚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死亡率很高。

    3.2.1? 病因? 脂肪肝主要在代谢和生理发生剧烈变化的围产期发生,因为这个时期营养摄入不足,激素变化、疾病、传染病、炎症的发病率较高。脂肪肝的病因主要包括营养、遗传和管理因素。

    (1)营养因素。营养因素包括增加脂肪组织脂解的因子或改变肝脏代谢的特殊性营养素、激素或毒素。脂肪肝的主要生理因素是肥胖。肥胖奶牛在围产期等代谢或免疫应激环境中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比正常体况奶牛更明显。肥胖奶牛在这种情况下采食量下降较大,因而出现更严重的能量负平衡[23]。日粮的突变和高精料日粮会增加瘤胃酸中毒和细菌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这两种疾病都是脂肪肝形成的病因。产后日粮蛋白质含量高会引起奶牛更严重的能量负平衡和血氨浓度升高,进而增加脂肪肝的发生率。瘤胃内的细菌通常能为奶牛供应充足的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和抗氧化剂,但在饲料改变、被煮熟或在对这些物质要求较高的围产期会出现不足,也会引发脂肪肝[23]。如果饲喂含有较高浓度丁酸的低质饲料,会导致 β-羟基丁酸(BHBA)生成增加和采食量降低,从而增加脂肪肝的发病率。

    (2)遗传因素。脂肪肝的发病率和牛的品种有关。娟姗牛发病率最高,达 60%~66%,其中有87%的患牛患中度和重度脂肪肝;中国黑白花牛次之,发病率为45%~50%,其中有40%的患牛患中度和重度脂肪肝;更赛牛的发病率为33%;役用黄牛的发病率仅为6.6%[24]。

    (3)管理因素。与奶牛营养和健康状况相关的管理因素同样影响脂肪肝的发病率。劣质饲料,如高浓度丁酸盐的青贮饲料可提高BHBA的产生以及减少摄食,从而提高脂肪肝的发生率。突然改变日粮或饲喂高浓度的精料,可造成瘤胃酸中毒。这些情况常出现在围产期,并且属于脂肪肝的病因学。因此,患严重脂肪肝的奶牛常常推荐灌喂健康奶牛瘤胃液来防止瘤胃酸中毒的发生[25]。

    脂肪肝的另外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围产期奶牛运动空间不足或缺乏运动,卫生条件差,环境温度高、湿度大以及空气流动差。所有这些因素可引起儿茶酚胺释放,从而导致脂肪组织释放游离脂肪酸(NEFA),导致摄食减少以及奶牛围产期感染传染病风险增加。

    高龄奶牛患脂肪肝的比例较大。可能是因为这些奶牛产犊时脂肪组织过量蓄积,产乳量高,产犊间隔过长,免疫应答衰弱或抗氧化剂水平降低。以上每个因素都可引起脂肪肝[26]。

    (4)继发其他疾病。皱胃变位、运动障碍、乳房炎、乳热、子宫炎和胎盘滞留等引起摄食减少,营养需求增加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脂肪组织脂解作用升高,从而造成肝脏脂肪浸润。摄食减少和脂肪组织脂解作用增加,从而引发脂肪肝[27]。

    3.2.2? 临床症状? 病牛显得异常肥胖,脊背展平,毛色光亮。产后几天内食欲下降,逐渐停食。虚弱、躺卧、血液和乳中酮体增加,严重酮尿。还经常出现真胃扭转、前胃弛缓、胎衣滞留、难产等。部分牛出现神经症状,如举头、头颈部肌肉震颤,最后昏迷,心动过速。病牛致死率较高,幸免于死的牛表现休情期延长,不孕或少孕现象较常见,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乳房炎、子宫炎、沙门氏菌病等[28]。

    3.2.3? 治疗

    (1)轻度和中等程度脂肪肝的治疗。脂肪肝的治疗要根据脂肪的浸润程度和其病因来确定[29]。①葡萄糖注射疗法。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500 mL,1次/d,连注4 d为一个疗程;也可腹腔内注射20%葡萄糖溶液1 000 mL。在应用葡萄糖的同时肌内注射倍他米松20 mg;随饲料口服丙二醇或甘油250 mL,2次/d,连服2 d;随后将口服丙二醇或甘油改为110 mL/d,再服3 d,效果较好[30]。②代谢调节剂。Nafikov等[31]研究证实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和肌肉注射糖皮质激素都能有效地预防脂肪肝。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增加肝脏内的葡萄糖异生,进而增加血糖浓度。日粮中添加丙二醇可以显著提高血液胰岛素浓度,部分抑制脂质分解,从而抑制体脂动员,降低血液NEFA浓度。奶牛产前10 d补充1 L 丙二醇/(头·d)可降低血浆NEFA和酮体浓度,随补充量地增加(0.12~1.00 L/d),丙二醇的抗脂解效果呈线性提高[32]。瘤胃保护性胆碱能够预防并缓解奶牛脂肪肝[33]。近期研究表明日粮内掺入莫能菌素等葡萄糖前体物是预防脂肪肝最有效的途徑。莫能菌素缓释胶囊能显著降低围产期奶牛血浆BHBA和NEFA浓度[34]。莫能菌素主要是通过降低丁酸和醋酸的互变而改变瘤胃发酵,进而增加挥发性脂肪酸丁酸的生成而提高奶牛的葡萄糖供应[35]。③其他疗法。可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胰岛素,同时配合应用高糖和2%~5%碳酸氢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虽然一次注射适当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约48 h糖异生过程即被兴奋,但其缺点是要消耗机体其他组织来促进糖异生,同时也伴有产奶量下降。此外,水合氯醛能增加瘤胃中淀粉的分解,促进葡萄糖的生成和吸收。因此,可考虑投喂水合氯醛,开始口服30 g,随后减为7 g,2次/d,连服数日即可[36]。

    (2)严重脂肪肝的治疗。严重型脂肪肝分为肝脑病型和非肝脑病型两种。非肝脑病型脂肪肝常常以采食量下降和尿酮升高为主要特征。肝脑病型常表现意识抑制,运动失调、嗜睡和昏迷。患此类脂肪肝的奶牛即使进行精细治疗也是致命的。非肝脑病严重型脂肪肝一般不致命,但是奶牛也不会完全恢复健康和繁殖性能,即使最终进入妊娠,也经常在下一个泌乳早期再次发生脂肪肝而被淘汰。因此大多数兽医推荐,严重型脂肪肝奶牛应该被立即淘汰[37]。

    Hippen等[38]证明连续静脉输入胰高血糖素14 d后成功地治愈了非肝脑病型严重脂肪肝;缺点是连续进行静脉输液在牛场中并不实用,并且胰高血糖素不允许在泌乳牛中使用。

    3.3? 奶牛酮病和奶牛脂肪肝的关系

    Drackley等[39]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酮病患牛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脂肪蓄积,肝脂肪蓄积则可引起或加重酮病,二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当处于能量负平衡时,肝脏是血中酮体的主要供应源。在干奶期的最后3周,奶牛的DMI下降,机体动员体脂,动用的脂肪酸以NEFA的形式进入血液;因肝脏对NEFA的吸收与血液NEFA的浓度成正比,因此肝脏中NEFA的浓度升高,NEFA 在肝脏中合成TG的速度加快,当TG的合成速度大于从肝脏中的转运速度时,就会造成脂肪在肝脏内的积累形成脂肪肝,导致酮病的发生。

    脂肪动员是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的必然结果,能量负平衡是起因,脂肪动员是效应,酮体生成增加(酮病)和肝脂蓄积增多(脂肪肝)是结果[40]。

    4? 围产期能量代谢病的防治

    对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等能量代谢病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采取分阶段饲养

    有资料报道[41],奶牛能量代谢障碍病的发病率及发病程度与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因此,在养牛生产中要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将牛分群管理,舍饲奶牛每天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增进食欲;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生理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合理搭配日粮,科学饲养,防止营养失调,以减少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病的发生。尤其在干奶期的饲养中,精料喂量对产后泌乳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故对日粮科学配方,合理搭配,显得尤为重要。日粮干物质应占体重2.0%~2.5%,粗蛋白质占干物质的8%~10%,钙0.6%,磷0.3%,精粗饲料比为25∶75,粗纤维含量不少于19%。产前10 d开始,饲料中加喂丙酸钠,110 g/d,连续饲喂4~5周,不仅可减少酮病的发病率,而且有提高产奶量的效果。

    4.2? 临产和产后奶牛的健康检查

    建立奶牛群的酮体(乳中β-羟丁酸)、葡萄糖、谷草转氨酶及游离脂肪酸等血液相关指标监测制度,以便早发现,早采取措施,提高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42]。目前国外已开发出了适合临床使用的“Ketolac BHB”(Hoechst)试纸条,用以监测诊断奶牛酮病。它主要是通过检测乳、尿中的β-羟丁酸来监测奶牛酮病,操作简便易行。

    4.3? 增加糖元或生糖前体物

    鉴于糖及生糖前体物不足是酮病发生的关键性原因,因此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元异生。目前,国外临床主要应用莫能菌素(瘤胃素),通过改变瘤胃微生物发酵基质来改变瘤胃中代谢产物的浓度,即增加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的比例,从而增加了肝脏糖异生作用的前体物;同时,莫能菌素能够降低血液中NEFA和酮体的浓度,最终缓解能量负平衡。国外已经开发出了莫能菌素缓释胶囊,这种缓释胶囊的药效优于传统粉剂,通常是在产前66、38、23,13、5 d分别投服1次胶囊,能够达到预防酮病的目的[43]。

    4.4? 补充代谢调节剂

    胆碱和蛋氨酸均参与磷脂的形成,缺乏可诱导脂肪肝的发生,蛋氨酸还是合成泌脂蛋白B(apo B)、泌脂蛋白E(apo E)所必需的物质。对反刍动物,蛋氨酸可被大量用于胆碱的合成。胆碱缺乏时,用于合成胆碱的蛋氨酸量增加,合成肉碱和脂蛋白的蛋氨酸量减少,从而导致脂肪肝。有研究报道[44],产后7~28 d,在奶牛饲粮中添加瘤胃保护型L-蛋氨酸对肝脏apo B的表达量和肝脂含量无明显影响,但同时添加L-赖氨酸后,显著增加apo B的合成量,降低肝脂含量。添加氨基酸还可降低酮血症的发生。烟酸具有抗脂解作用,日粮中添加烟酸可以降低血浆NEFA和酮体浓度,预防或降低脂肪肝发生率。

    5? 小结

    围产期是奶牛生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饲养管理极为重要。保持奶牛适度的体况,提高奶牛产后的采食量,提供适口性好、营养平衡和消化率高的日粮以满足奶牛对营养的需求,促进瘤胃功能恢复,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预防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以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雷金龙,吴树清,王玲玲,等.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8(5):44-46.

    [2] 丛立新,宋百军,王? 哲.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9-60.

    [3] BERTICS S J,GRUMMER R R,VALINO C C,et al. Effect of prepartum dry matter intake on liver triglyceride concentration and early lactation[J].J Dairy Sci,1992,75(7):1914-1922.

    [4] 張克春,谭? 勋.围产期奶牛葡萄糖、脂肪和钙代谢的研究动态[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7(2):92-94.

    [5] 孙? 斌,赵? 凯,王? 洪,等.奶牛酮病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9,11(3):48-51.

    [6] 何剑斌,田文儒,胡青山,等.应用血中生化指标监测围产期奶牛脂肪肝[J].黑龙江畜牧兽医,1997(6):1-2.

    [7] 杨青英.西宁市某奶牛场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2,32(2):22-23.

    [8] 牛淑玲,张? 才,夏? 成,等.产前营养水平对奶牛产后干物质摄入量、产乳量及血浆神经肽(NPY)影响的研究[J].中国奶牛,2007(2):8-10.

    [9] BLOCK S S,BUTLER W R,EHRHARDT R A,et al. Decreasedconcentration of plasma leptin in periparturient dairy cows is caused by negative energy balance[J].J Endocrinol,2001,171:339-348.

    [10] RIGOUT S,HURTAUD C,LEMOSQUET S,et al. Lactational effect of propionic acid and duodenal glucose in cows[J].J Dairy Sci,2003,86:243-253.

    [11] BAVA L,RAPETTI L,CROVETTO G M.Effects of a nonforage diet on milk production,energy,and nitrogen metabolism in dairy goats throughout lactation[J].J Dairy Sci,2001,84:2450-2459.

    [12] 王吉峰,王加啟.奶牛营养代谢对乳脂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03,30(2):6-10.

    [13] ANDREWS A H,LAVEN R,MAISEY I.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an outbreak of fat cow syndrome in a large dairy herd[J].Vet Rec,1991,129:216-219.

    [14] MASHEK D G,BEEDE D K.Peripartum responses of dairy cows fed energy -dense diets for 3 or 6 weeks prepartum[J].J Dairy Sci,2001,84:115-125.

    [15] 刘国文,王? 哲.围产期奶牛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8):78-79.

    [16] SARTORELL E,PAHRINIERI S,COMAZZI S.Nonspecific immunity and ketone bodies.Ⅱ:In vitro studies on adherence and superoxide anion production in ovine neutrophils[J].Vet Med A Physiol Pathol Cline Med,2000,47:1-8.

    [17] SAKHA M,AMERIT M,SHRIFI H,et al.Bovine subclinical ketosis in dairy herds in Iran[J].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2007,31:673-679.

    [18] 董灿娟,吴跃明.奶牛酮病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奶牛,2007(3):37-39.

    [19] 何生虎.动物营养代谢病[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0] 向湘春,张新长.奶酮阳性牛的调查与试验治疗[J].畜牧与兽医,1999(4):34-35.

    [21] 姚占丰.中西兽医结合防治奶牛酮病[J].中国畜禽种业,2014(10):96-97.

    [22] 王? 军,张秀凤,程会昌.奶牛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预防措施[J].农技服务,2008,25(7):77-79.

    [23] BOBE G,YOUNG J W,BEITZ D C. Invited review: Pathology,etiology, prevention,and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 in dairy cows[J].J Dairy Sci,2004,87:3105-3124.

    [24] 张? 斌.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1(1):50-52.

    [25] STOBER M, SCHOLZ H.Treatment of dairy cow for lipomobilization syndrome[J].Mh Vet Med,1991(46):563-566.

    [26] 田? 萍,郝贵增.奶牛脂肪肝病因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8):2294-2296.

    [27] HERDT T H.Ruminant adaptation to negative energy balance.Influences on the etiology of ketosis and fatty liver[J].Vet Clin North Am Food Anim Pract,2000(16):215-230.

    [28] 黄克和.奶牛酮病和脂肪肝综合症研究进展[J].中国乳业,2008(6):62-66.

    [29] BOBE G,AMETAJ B N,YOUNG J W,et al. Potential treatment of fatty liver with 14-da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glucagons[J].Dairy Sci,2003,86(10):3138-3147.

    [30] 刘国信,张天云.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防治方法[J].畜牧市场,2008(6):23.

    [31] NAFIKOV R A,AMETAJ B N,BOBE G,et al. Prevention of fatty liver in transition dairy cows by subcutaneous injections of glucagon[J].J Dairy Sci,2006,89(5):1533-1545.

    [32] NIELSEN N I,INGVARTSEN K L. Propylene glycol for dairy cows.A review of the metabolism of propylene glycol and its effects on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feed intake,milk production and risk of ketosis[J].Anim Feed Sci Technol,2004,115(3-4):191-213.

    [33] COOKE R F,SILVA N,CARAVIELLO D Z,et al. Supplemental choline for prevention and alleviation of fatty liver in dairy cattle[J].J Dairy Sci,2007,90(5):2413-2418.

    [34] DUFFIELD T F,LE BLANC S,BAGG R,et al. Effect of a monensin controlled release capsule on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transition dairy cows[J].J Dairy Sci,2003,86(4):1171-1176.

    [35] MARKANTONATOS X,AHARONI Y,RICHARDSON L F,et al. Effects of monensin on volatile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periparturient dairy cows using compartmental analysis[J].Anim Feed Sci. Technol,2009,153(1-2):11-27.

    [36] 曹振山.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防治[J].今日畜牧兽医,2011(7):16.

    [37] 夏? 科,徐作明,郗伟斌,等.奶牛脂肪肝研究进展[J].中国乳业,2008(8):76-78.

    [38] HIPPEN A R,SHE P,YOUNG J W,et al .Alleviation of fatty liver in dairy cows with 14-day intravenous infusions of glucagons[J].J Dairy Sci,1999,82(6):1139-1152.

    [39] DRACKLEY J K,RICHARD M J,BEITZ D C,et al. Metabolic changes in dairy cows with ketonemia in response to feed restriction and dietary 1,3-butanediol[J].J Dairy Sci,1992,75(6):1622-1634.

    [40] 苏华维,曹志军,李胜利.围产期奶牛的能量负平衡及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J].中国畜牧杂志,2011(20):39-44.

    [41] 周建平,张俊育,田文儒,等.脂肪肝影响围产期奶牛繁殖力的机理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8,29(2):115-119.

    [42] 李俊杰,申国新,汪恩强,等.围产期奶牛几种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监测[J].中国奶牛,2014(21):27-31.

    [43] DUFFIELD T F,LESLIE K E,SANDALS D,et al. Effectof a mon-ensin-controlled release capsule on cow health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J].Dairy Sci,1999,82(11):2377-2384.

    [44] 陳代文.奶牛脂肪肝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2002,29(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