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的课例分析
苏新全 蒋海清 许亚波
摘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加快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中小学体育“三化”课程改革。为加快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发展以及更好地传承海派体育文化,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团队围绕“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上海市乃至国内其他地区的体育教学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海派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三化”课程改革;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3-0059-03
上海市教委自2012年起开始实施高中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后,2015年又提出“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作为上海特有的一种课程改革,它承载着上海的体育工作者对于海派体育文化的接力与传承。2019年,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团队在导师俞定智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步建立了小学“三乐”(乐玩巧学、乐趣巧练、乐思巧动)、初中“三多” (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高中“三自”(自主选择、自觉锻炼、自我评价)的教学实践点(表1),以此探索新时代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的教学形式,对更好地传承海派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助力“强校工程”为突破口,列举了由基地导师指导的三节公开课,围绕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改革,结合海派体育文化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和务实的理论内涵,解析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的实践与发展方向。公开课以小学“掷垒球”、初中“掷实心球”和高中“足球——掷界外球”为内容主题,对照三个学段的教学实践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过程,突出了体育“三化”教学流程,为一线体育教师实施“三化”教学、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依据。
一、小学体育课课例:掷垒球
基于小学生肌力弱、关节牢固性差,注意力较难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弱,情绪不稳定、无集体观念等身心和社会适应特点,以提高小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养成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高峰团队提出“乐玩巧学”“乐趣巧练”“乐思巧动”的小学体育“三乐”教学实践点。
(一)主要教学过程
本课热身环节采用音伴与教师示范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热身活动,使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感召下,一起体验“方向操”的动感魅力。
主教材第一环节学生运用自制沙包,分组进行已学过的投掷类游戏,并通过游戏回忆“持轻物掷远”及“小沙包掷远”的动作要点。第二环节通过投掷时声音响度刺激学生在“有器械辅助的快速挥臂”的练习中体验快速挥臂。结合活动和教师的即时评价、问题导向,帮助学生建立“想要投掷得远,挥臂速度就要快”的概念。第三环节通过“敏捷灯”的使用,再度吸引学生兴趣。最后通过“不同远度的投掷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转体和快速挥臂相结合,强化投掷垒球的动作姿态。
本课综合活动设计了一个以奔跑为主,并结合投掷垒球动作的创意游戏“Mini垒球赛”,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体能也得到同步发展。游戏中所体现出的规则意识、团队合作、诚信教育,对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课结束部分以“感谢伙伴”为主题的放松活动,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同时表达对合作伙伴在学练过程中给予帮助和鼓励的感谢。师生在优美、愉悦的氛围中,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放松。
(二)课例评析
1.乐玩巧学,在情境中体验
本節课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多种学练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多种角色体验与代入感,并以此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将教学内容与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乐玩巧学,沉浸体验、愉悦身心、发展体能。
2.乐思巧动.在练习中思考
在课中教师巧设多种学具,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先通过口诀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再结合学生自制“小沙包”器材的使用,让学生有目标地进行投准,随着目标距离和范围的改变(由近到远)、难度的递增(由易到难),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困难,在乐思巧动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3.乐趣巧练,在活动中合作
在体能练习环节,通过一种敏捷灯的多种运用方式,激发学生乐趣,引导学生进行结伴式练习,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练,增进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交往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学练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快乐,体现乐趣巧练的过程。乐玩巧学,激发学生学练兴趣。
二、初中体育课课例:掷实心球
基于初中生肌力逐渐增强、肺活量增大,心理活动丰富、创新意识强,情绪两极分化、独立意识强等身心和社会适应特点,以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促进体能发展和自主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的,高峰团队提出“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的初中体育“三多”教学实践点。
(一)主要教学过程
本课热身环节学生伴随着Tabata间歇音乐进行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热身活动,在富有节奏性的音乐和教师口令的指挥下活动身体各主要肌肉群和关节。
主教材第一环节教师运用跪姿掷轻质实心球,让学生初步体验立腰挺髋、鞭打甩臂、勺式握球等技术动作,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投石车”的力学原理,并尝试将此力学原理衍生至掷实心球过程中腰部、上肢、手部的技术要点。第二环节通过背投实心球的动作,进一步学习预蹲、蹬腿、挺髋等技术动作体验下肢蹬伸、立腰挺髋、快速甩臂的技术特点。最后通过现场回放部分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蹬伸、挺髋、甩臂相结合,强化双手正面投掷实心球的动作姿态。
本课综合活动设计了一个结合投掷、灵敏、奔跑、合作为主的游戏“血战钢锯岭”,使学生在学练投掷技能的同时综合发展身体素质。游戏中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技术的综合运用与同伴合作,攻破对手的防守线。
本课结束部分采用跳“兔子舞”作为放松活动,要求学生在边跳边放松下肢的同时协助队友放松肩部和上肢肌肉,感谢伙伴在学练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放松身心。
(二)课例评析
1.多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微视频、PPT、iPad现场拍摄,投屏等多媒体的运用,对技术动作学习进行现场对照,及时反馈,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富有生命力。教师以“投石车”的力学特点为突破口,更有助于突出课的重难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无法理解或想象的动作要领,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各个动作环节。
2.多样的选择,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教师运用跪姿、后抛、前抛等不同等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发现投掷类运动的共性和差异性;运用多样的现场教具,设置多种的练习内容;依据学生不同层次分组对抗,体验团队比赛,促进学生掌握蹬伸、挺髋、甩臂的动作要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需求。激发学生对掷实心球练习的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融洽、身心愉悦、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学会了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探索的能力,以及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质。
3.多元的评价,激励学生学练投入
教师关注并设置了多种评价方法,每組设置组长带领小组探究练习,同时设置一个技术委员,实时提醒技术要领,并给予相应的协助和鼓励,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运用短绳对掷实心球练习中的高度和远度进行即时评价;利用iPad现场视频反馈,实现自我评价等方式,真正做到将评价落实到每一名学生身上,使他们增添自信,为后续的练习提高积极性,更体现了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三、高中体育课课例:足球——掷界外球
基于高中生肌肉增长速度快、人体发育成熟、智力迅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集体荣誉和社会责任感强等身心和社会适应特点,以培养高中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高中生身心健康为目的,高峰团队提出“自主选择”“自觉锻炼”“自我评价”的高中体育“三自”教学实践点。
(一)主要教学过程
本课热身环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带球慢跑、运球变向、行进间拉伸等热身活动和球性练习,教师布置活动场地、指导学生纠正错误技术动作。
主教材第一环节学生两人一组复习掷界外球技术以及不同距离下接半高球、接反弹球、接球回传、接球转身等个人运控球技术,教师巡视并及时指正在掷界外球时的易犯错误(犯规),让学生养成快速、合理且不犯规的掷界外球技术。第二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应对三种(同向、侧向、对向)不同方向的防守队员时抛球队员和接球队员如何选择适当的界外球战术配合摆脱防守且形成进攻态势。最后分组演示并反复练习,通过现场回放学生练习视频协助队友解决技战术运用时遇到的问题(抛球、停球、传跑时机),强化界外球技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技能。
本课教学比赛环节设计了一个5人制对抗赛,要求所有定位球和界外球皆由手抛球开球。体能部分为连续接手抛球半转身或转身射门练习,使学生在学练界外球技能的同时发展灵敏、协调、爆发力等身体素质。比赛结束后,教师播放课堂实时录像回放,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界外球战术中掷远、无球跑位与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本课结束部分采用静力性拉伸作为放松活动,要求学生在边放松肌肉的同时边回答教师提问,回顾本节课练习内容与学习重难点。师生在欣赏视频中球星精彩技术的愉悦氛围中放松身心。
(二)课例评析
1.自主选择,针对性提高专项技能
在学生能够选择不同运动专项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不同的专项运动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课前运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视频、动图、战术分析等预习任务,了解和学习相关技战术的知识要点、体能基础、技术重点和战术难点;课中运用iPad拍摄现场练习技术小视频、俯视摄像头录制战术演练小视频;分小组讨论不同防守状态下边线球战术打法。教师在制定明确战术目标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和选择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专项技能。
2.自觉锻炼,科学性培养健康行为
教师运用智能运动手环结合运动健康APP,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持续观测学生心率状态和运动情况;结合运动数据了解学生每日锻炼行为,辅助监督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健康知识,培育学生的健康信息素养。在运动可穿戴设备和微信平台的辅助下,培养学生科学健身、健康饮食、规律起居的良好生活习惯,科学性地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运动健康行为。
3.自我评价,全面性评估学练过程
在课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编制的运动技能评价表白我评估本次课的学习成果;在课后制定和实施个人锻炼计划时可以参考运动心率对照表、身体质量对照表和高中生一般体能对照表做到科学的锻炼;在单元或课程学习后可以依据教师和同学填写的体育品德评价表了解自己在同学或老师眼中的体育品德情况;还可以通过比赛数据统计表了解自身在足球比赛中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多维度和多角度的各类评价表和数据,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身情况,以期在下一模块有更好的表现。
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的学员们通过对体育“三化”教学改革的深入解析,采用多媒体、多角度、多情境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理清了中小学体育“三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思路与实践方向。展现出上海体育教师“博时同行”“博采众长”“博大善爱”“博发异彩”“博越冠绝”“博崇实干”的海派体育精神。秉承开放、多元、包容、创新、领先和务实的海派体育文化核心特征,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特点,为海派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