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护理措施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改善效果
李金霞
【摘要】目的 探讨强化护理措施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效果。方法 抽选90例胃癌手术患者,平均将其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强化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态变化。结果 组间患者干预前营养状态差异性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营养状态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癌术后患者实施强化护理措施可有助于其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强化护理;胃癌术后;营养状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5..01
胃癌在临床中属常见性、多发性恶性肿瘤,切除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患者在术后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严重影响其预后,为此,应对胃癌手术患者实施相应护理干预[1],进而保证其整体治疗效果。本院抽选90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寻找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护理方式,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在人民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实施胃癌手术患者90例,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组(单号)、参照组(双号)。研究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64±1.05)岁,参照组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02±0.4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性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将常规护理干预应用于参照组患者中,即: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变化,告知其饮食注意事项,保证其病房安静性与舒适性,按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等。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实施强化护理措施,主要表现为:①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治方法,详细了解患者内心所需,根据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促进其护理依从性;②饮食护理: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通过宣讲使患者认识到饮食管理对机体康复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手术完成5天后,告知患者可适当进行饮用温水,每小时进水量(温水)控制在80 mL左右,若饮水无不良反应,可适当使用蛋汤、米汤、藕粉等全流质食品,避免使用豆类食物,防止出现肠胃胀气,手术10天后,可完全进食普食,进而满足身体营养需求,食物应以易消化、高营养食物为主,告知患者多用新鲜瓜果蔬菜,促进排便,在不影响患者病情情况下,尽量满足其饮食需求;③并发症护理:强化巡视,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对其血糖进行定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保证其口腔清洁性,每天雾化1~2次,防止其咽喉干燥,促进其痰液排出。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营养状态改善情况,其中包括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组间患者营养状态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差异呈P<0.05,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总蛋白干预前为56.83±3.85(g/L)、干预后67.16±4.57(g/L),白蛋白干预前为30.15±3.52,干预后40.75±4.65(g/L),参照组总蛋白干预前为56.79±3.91(g/L)、干预后60.64±3.51(g/L),白蛋白干预前为30.18±3.23,干预后34.04±3.52(g/L)。干预前组间患者营养情况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总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临床胃癌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当前临床中,治療该疾病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2],但患者在手术围期需禁止饮食饮水,使其术后营养不良现象频繁出现,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因此,为提升机体营养状态,应对其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3],保证机体营养充足,促进预后。
强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满足患者机体营养所需,对其实施心理疏导,降低其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与护理依从性;饮食护理可有效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调动患者自主参与到饮食管理中,促进康复;并发症护理的实施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更加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综上所述:强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胃癌术后患者机体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丁思艳.临床护理路径对胃癌手术患者营养状态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8):97-99.
[2] 李敦穹,李敦旭.饮食联合心理护理对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远期营养状态的影响[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9,11(3):303-308.
[3] 诸建华,张晓琴,姜 超.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5,47(1):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