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比较研究——以青岩古镇和镇山村为例
陈志军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减少农村人口的失业率、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發展几乎面临同样的问题,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景区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基于此,政府要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改善景区的硬件设施,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以青岩古镇和镇山村为例,浅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如何通过创新手段来改善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大力提升乡村旅游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此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休闲旅游度假为宗旨,以乡村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乡村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特色建筑和民族文化等资源,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为主要项目的特色游憩体验活动,是在传统农村观光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研学度假、诗意栖居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远离城市的喧嚣,在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观下,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彻底得到身心的放松。乡村振兴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为30.9亿次,总收入为1.81万亿元。由于疫情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放缓了脚步,但总体稳中有进,截止2020第三季度,乡村旅游的总人数和总收入均已恢复往年同期的90%以上,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达到去年同期水平。
二、青岩古镇和镇山村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青岩古镇简介及发展现状
青岩古镇,贵州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南郊,距离市区29Km,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贵阳市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镇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群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里曾是抗战时期浙江大学的西迁办学点和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代办信局”的发源地,还是电影《寻枪》的拍摄地。
青岩古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底蕴,也是国内唯一“四教合一”的多民族聚居旅游景区。2016年被住建部列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2月25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镇山村简介及发展现状
镇山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是典型的布依族民族村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今有400多年历史。现居村民大多以李和班两姓居多。全村共5个自然组140多户,主要以布依族为主。远观村寨像个古堡,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寨,多为三合院木构建筑民居,城门、院坝、路面以及巷道台阶等全部用大块规整的石头堆砌而成,而屋顶是用不规则的石板代替了青瓦,很好的体现了布依族文化的独特性。
2019年1月,镇山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11月20日,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相比之前,镇山村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发展仍然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可进入性差以及村寨面积小是阻碍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村内物价高也是游客的普遍感受,镇山村虽然很好的保留了布依族文化的精髓,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不够,目前还停留在表面,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村寨对游客的承载力有限,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在镇山村也得到了凸显,缺少能够引起游客消费欲望的亲身体验的旅游产品,这就对村寨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三)对比启示
从青岩古镇和镇山村发展情况的对比来看,镇山村的发展要缓慢的多,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在知名度以及商业化程度方面和青岩古镇相比有着一定的差距,出现了商业化程度的两个极端情况。
青岩古镇过度的商业化已经让古色古香的古镇失去了文化纯粹性,已经很难感受到昔日的历史气息,来这里的游客也很难再感受到异乡文化的差异,随处可见出售全国各地雷同的劣质甚至是假冒的旅游纪念品,嘈杂声、吆喝声弥漫在古镇上空,让幽静古朴的古镇淹没在追本逐利的世界里,也让古镇的历史文化韵味渐渐消失在现代文明的鞭策中。
总之,两个古镇发展情况比较而言,适度的商业化在增加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也能促进景区的发展,能让传统文化和工艺更好的传承下去,这将有助于乡村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文化内涵、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等都体现在了青岩古镇和镇山村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问题均是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键因素。
(一)基础设施有待优化
景区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青岩古镇,进寨道路狭窄,遇上周末及节假日,会出现道路长时间的堵塞,再加上路面交通标识数量较少,容易出现交通事故,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不便。
相比之下,镇山村的旅游基础设施要更差一些,道路狭窄且不平坦,没有专门的停车场,游客稍微增多,就很容易出现严重占道停车的现象,便利店也很少,就餐和购物环境简陋,由于地理偏远,游客就只能在景区内购物,而景区的高物价很容易造成游客心理上的不满,景区内的公共卫生间数量极少且间距较远。
(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现阶段,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存在旅游服务理念以及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问题。一方面,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意间会损坏乡村旅游的本质特色。如在青岩古镇,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景区经营者在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旁边建起了现代化的商业建筑群,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镇的历史韵味,这种与城市文化趋同的现象是对乡村文化的一种破坏,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镇山村的景区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乡村风貌,但由于村镇居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让原本幽静的村落里堆满了垃圾,对旅游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景区从业人员因文化水平不高,对村寨的历史背景以及文物价值缺乏了解,导致部分古建筑拆毁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但是,在青岩古镇,为了一味的追求商业化带来的巨大利益,部分旅游开发者与经营者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如今的景区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
总体来看,两个景区都是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盲目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这样对乡村旅游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在不久的将来,作为乡村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的原生态乡村文化一旦被同化,势必会降低乡村旅游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要以增加村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为最终目标,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原则下,青岩古镇和镇山村要立足以特色的旅游资源为后盾,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地特色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加大对景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培养高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
(一)旅游产品创新方面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和名族特色,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使其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以游客为主要导向,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游客的消费需求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这样就更能适应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例如,青岩古镇在游客的饮食需求方面,可以依据当地的饮食特点,筹办美食节,适当迎合游客的口味,在绿色、健康理念的基础上,让游客更好的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
(二)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近几年,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高等院校虽然也培养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乡村生活条件的恶劣,不少毕业生不愿意选择乡村旅游行业。再加上景区缺乏相应的优惠政策,之前从事乡村旅游的专业人员也不能长久的在一个地方工作,人才流失严重是目前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为了让乡村旅游进一步得到又快又好的而发展,青岩古镇和镇山村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提升员工福利待遇,让更多的优秀专业人才投身到乡村旅游行业中来,从整体上提升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新时代旅乡村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号角,发展乡村旅游,要具备强烈的环保意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必须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青岩古镇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时,要因地制宜,依托古镇独特的历史韵味进行适度开发,毋庸置疑,生态环境是古镇可持续发展的资本。镇山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为有效遏制这种在发展乡村旅游导致环境恶化的问题,在镇山村和青岩古镇要进行环保和执法的宣传,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禁止一切不合法的旅游开发。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紧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政策,以青岩古镇和镇山村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出发点,依托“互联网 +”和大数据平台,加大对景区的多渠道宣传,对乡村旅游文化进行深度多层次的开发。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要使乡村旅游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只有通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顺应自然规律,适度开发,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这样长久的发展,那么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乡村旅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得以实现。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