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必须分类实施适当兼顾

    陈寿江

    所以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十多年来,我亲密接触的刚考入大学中文或其他专业的多数学生,除了能感受写作于升学考试的意义外,没有别的感觉;除了会写校内期中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应试文外,别的大多不会;除了熟悉作文要抓阅卷人眼球,几乎无知;除了老师布置作文要求写而不得不写,大多不会自觉主动写。还有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老师接触了解的情况,我的感觉、思考和推断是:已有相当长时期和在相当范围内,中学写作教学只有单一类型的写作,即为追求狭隘现实功利的投机的模式化的纯应试写作。窃以为,中学写作教学不应该只有单一的应试写作,还应该也必须有其他类型的写作,因为“学校写作教学如果只注重其中一类而忽视另一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将是畸形的。”①更何况其他类型的写作除了自身的意义外,还可支持、补充应试写作。因此,讨论中学写作教学必须分类实施至少有三点意义:一是没有脱离单一应试取向的中学写作教学实际,既接地气,有益于学生应对中、高考,又有纠偏之效,能把学生逐步引向写作学习的正轨;二是能改变部分语文教师和绝大多数中学生的认知现状,发现写作于考试之外的意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三是能落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家长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期待。

    一、“中学写作教学必须分类实施适当兼顾”提出的缘起

    曾有语文教育专家评价语文课的绩效——耗时最多的是阅读,最不见效果的是写作,有的还严重质疑中小学语文课有无真正意义的写作教学,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仍是尚未破解的难题。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诱发第八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因素之一,第八轮语文课改迄今已逾20年,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仍然不少,有些时候更是乱象丛生。如前两三年围绕课文《背影》教学的争论,或为开宗立派而不断找事挑事;或为维护曾有的辉煌而喋喋不休,今天回看,没有多少推进语文教育研究的实质意义。至于某些急于命名扬名揽客而挂靠语文的数以百计的店铺如“生活语文”“人间语文”之类,徒增笑耳。还有今年暑期公布的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及在某些语文QQ群、微信朋友圈引发的严重偏离写作基本常识的讨论,更令人忧虑、揪心!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评价信息的公开,对现实的中学写作教学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篇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先生需“连续读了三四遍才能勉强猜猜文意”的作文,竟判满分,还毫无顾忌地公布,让人实在不敢想象以陈建新为组长的浙江高考语文评卷组要把中学生作文引向何处?岂不令人揪心!不少人以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为其辩护,说轻一点是曲解,说严重点则是对写作常识的无知。岂不让人忧虑!由此,我自然联想到今天仍然坚守并弘扬的五四新文化传统和现代语文教育传统,尤其是以毛泽东主席发表的《反对党八股》为标志而开创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鲜活泼文风。直面写作教育现状,不少新问题实则老问題,老问题仍是新问题!毛泽东主席指控的党八股八大罪状,《生活在树上》可坐实不少。如“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不负责任,到处害人”等,我这样说,并无上纲上线、追责考生之意。所要追问的是怎样的气候酿出如此之文?如此之文竟获满分?如此之文竟有名家站台?如此之文竟有不少人不顾常识为之辩护?……倘若我们不断追问并直面写作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都能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写作教育又一次到了正视现实、回望传统、放眼域外、建立共识、探寻路径的时候了!不然,我们永远不能解决早已跨世纪的“最不见效果”的写作难题!

    自关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和学习一点教学论知识后,经常思考和探究的主要问题是:高师中文专业的写作课应从哪里教起?应教给学生什么?实际能教给学生什么?写作课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印象?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简单地从教材出发,更不能想当然,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课程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开展学情调查。因为了解和掌握学情是实施有效教学不可或缺的起点和关键环节。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所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②有了这样的认识,欲咨询学生的不少问题不断涌入脑际,如中小学语文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好印象、坏印象,还是没印象?学生的写作经历经验、实际写作能力、兴趣爱好等……围绕这些意欲探究的问题,就有了不设置审题障碍也无写前指导的写作第一课的作文选作题,如《语文课印象》《我的作文经历》《我的写作习惯》等;还有与学生集体面谈或私聊预设的话题。

    在批阅中文系学生初次提交的作文时发现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越来越多,最普遍最典型的症状是:开头或题记,或格言警句,或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辞格。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如是开头就叫“凤头”,能抓眼球,容易拿分。然这样的“凤头”,或千篇一律,或与下文、题旨几无关联。中间部分则使用万能素材凑够字数。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例,最普遍的表现就是立论自说自话,很少顾及读者可能的质疑或反驳;论据大多简单堆砌事实,很少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和组合使之成为真正的论据。结尾则空喊口号或简单呼应开头。我把这样的作文取名为“凤头作文”,与温儒敏先生描述的“文艺腔”意思相近——“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③可以这样说,学生进校初提交的作文就是中学应试写作的简单移植或翻版,也即王荣生教授指斥的“俗招”。尽管这样的俗招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语文教育界的多位有识之士发现并指出,某些省市还采取措施遏制,但收效甚微。这样的作文,除了校内考试和升学考试有用外,离开学校,走出考场,几乎无用。当我发现并意识到徒具凤头或“文艺腔”作文的弊端及危害之后,连续数年的写作第一课便摒弃过往写作课的教法,改为学情专题调查与诊断,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向小学语文名师管建刚先生学习,有意放弃写前指导,不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自由自主写作,以直观和掌握学生的写作实况;二是和学生有针对性地随意聊,以了解和掌握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动机、兴趣和爱好。在此基础上,才考虑写作教学内容、制定写作教学计划。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文相似,徒具凤头或文艺腔的千人一腔千文一面的作文可谓年年有余、比比皆是。尤为严重的是,这种纯应试之文竟被不少学生判为优秀作文。有相当部分学生不仅习焉不察,且已习非为是。

    曾经,我怀疑过我的发现仅是个别局部偶然现象,所担心的后果也许是杞人忧天。为此,我通过QQ咨询淮阴师范学院的写作教师徐向顺先生,说中文专业学生写作课提交的作文至少有半数是中看不中用的凤头作文。又咨询四川成都某中学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说凤头作文在阅卷场仍受青睐。凡作文,必凤头。从文体角度看,就是缺乏文体感的表现。“一个高中生,能够较为娴熟地运用某一种文体的写作,这应该是普遍性的要求。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不能选择一种文体与他人交流,势必是不合格的。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12年的基础教育培养出的是大量缺乏文体感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败。” ④曾负责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审题、评卷的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潘新和先生如是说。于此可见,“凤头”作文并非个别偶然现象。

    我如上所述多年所见所闻所历至少说明,在较长时间和不小范围内,中学写作教学只有单一的为应试的短视而投机的纯功利的模式化伪写作,只是满足一时之需的一种手段,一当目的达到,学生就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写作。这说明多数学生对写作谈不上动机、兴趣和爱好。作文草稿初稿即定稿,评阅过程中不能与教师产生互动,大多写完了事,说明多数学生严重缺乏写作过程意识。作文就是写作考试文,考试文就是文章,似是而非的理解和表述的应试作文六字诀等,足见多数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写作常识尤其是写作成品意识。

    中学作文教学积弊日久,危害匪浅。国家教育部门有一段时期曾规定高中阶段的教育任务,一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二是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以此对标对表,中学写作課似未尽职履责。不少高中毕业生除了能写中看不中用的应试文,大多缺乏现代社会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写作能力,能说是有文化的合格劳动者?媒体不时披露的不少研究生、博士生语言表达不过关,能说中学语文课输送的是合格人才?1983年,叶圣陶先生说当时大学开设写作课是为普通教育补课,当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经过普通教育阶段达到充分应用的程度,大学写作课总得取消。⑤大学写作课今天还普遍开设且势头不减,能说中学写作教学合格吗?

    二、投机的“凤头”应试文盛行日久的原因分析

    无过程的模式化“凤头”应试文长时间大范围盛行不衰,尽管语文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早已历陈弊端,仍屡禁不绝,原因大致有。

    一是根深蒂固的阅读本位观长期统治语文教育界。尽管在语文教学理论层面有公认的以读带(促)写、读写结合、读写并重之说,但在语文教学实施层面,写作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并未获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正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的简单线性思维、阅读高于重于写作的认知背景和行为习惯,当潘新和先生高扬写作高于阅读的写作本位大旗“不识时务”地挑战传统语文教育观念、习惯时,语文教育界的新旧习惯势力担心潘新和的“阴谋”得逞而失势甚至失业,本能地群起而攻之。加之有语文教育界某权威学者的权威言说为后援,对潘新和的围攻更是来势汹汹。关于高中写作教学,有话语权的某权威学者如是说:“高中的作文教学很难教,因为写作只能教会学生最基本的东西,没有办法教他们写好。不要相信什么写作学,写作没有那么多道理的。多读书,适当练习写作,学会模仿不同体式的文章,这样写作才能基本过关。语文作文的重头戏是阅读,依然要扩大阅读面。”这一观点至少透露两个信息:一是在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明中探讨的大方向已成共识的今天,竟置写作教学于不顾,扬言高中作文教学可以例外,无需写作学;二是只要读得多而广就能写,阅读本位观念仍然主导语文教学。由此不难想见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读写观之难!

    二是趋易避难的教学选择。从读、写教学的难易程度看,教阅读易,因为阅读教学资源容易获取,如教材提示、教参帮助,还有触手可及的网络资源;加之阅读课容易上,稍有教学阅历的老师都知道,自读、齐读、默读、朗读、略读、精读,还有连滚带爬的读等等,只要熟悉,一堂阅读课是极易过去的。教写作难,无论教材还是教参的写作内容大多可有可无、似有若无,相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很难短时间大面积见效。加之相当部分语文教师自身的写作能力不过关,又缺乏写作专业教学素养(不仅自身能写,还必须能讲能教),真要教好写作确实很难。正因如此,趋易避难不仅成为个体的本能反应,甚至还是集体无意识的选择。但高考语文试卷必考作文,且占总分40%,总不能弃之不顾。最省事最见效的办法是按高考作文的模式突击训练反复操练,如背范文以供套作,背万能素材以备套用,背名言警句、熟练掌握几个修辞格以使作文出彩;根据高考作文快速阅卷判分的心理授予学生应对的诀窍,如标题不能缺、开头抓眼球、正文不能少于多少段、字数要凑足、文面要整洁等。如是教法,使本来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写作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且快速见效,无论是对最怕作文的学生,还是痛感难教的老师,可谓皆大欢喜。

    三是现行的高考作文评价体系很难让真教善教写作的老师和能写善写的学生获得应有的回报。众所周知,高考作文阅卷必须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完成,据郑桂华老师透露,江苏卷作文2005年阅卷每篇平均用时37秒。⑥又据曾参加18次高考作文阅卷的刘光辉老师撰文回忆,1991年阅卷时,遇到一个考生可能是用劣质圆珠笔写的作文,笔画不显,一个个文字只有凹槽,他用了30多分钟勉强辨认出来后才判分⑦。此等美事,若是现在,真不敢奢望。虽然现在为保证作文阅卷质量采取背靠背的一评、二评,若一、二评的给分相差5分,还有三评;特殊情况有复查终评。但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温儒敏先生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的信息是40分上下的二等卷占75-80%,作文获基本分的占大多数,“趋中率”畸高,已基本丧失了考试的选拔功能⑧。至于原因,凡有高考作文阅卷经历者都心知肚明。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长何永康将一篇综合判定37分的作文打捞出来,反复读了3遍,终评54分。⑨试问:是否所有的作文阅卷人都像何永康一样反复读三遍作文才判分?被一评、二评埋没的优秀作文都有碰上如该学生一样被打捞的好运?回答显然是不可能的。写作教学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真教善教的老师,能写善写考场发挥也正常的学生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能把写作真当回事的有,但不多。可以这样说,短视的投机的模式化的“凤头”作文之所以盛行不衰,主要原因就是现行的作文评价制度!只要高考作文评卷仍维持现状,如阅卷人无资格认证,阅卷时间不保障,阅卷待遇不提高,命题、阅卷信息不适时公开以接受社会监督,以应试为单一取向、以骗作文基本分为唯一目的追求速效的投机性伪写作还会继续存在。其实,这已不是一时间的考试公平问题,而是关系社会风尚、写作育人的大问题。叶老说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⑩岂能因一阵子的考试而影响社会风向、误导学生一辈子?高考语文的顶层设计者还能继续无视吗?

    四是频繁的联考、刷题将中学写作教学局限于单一狭隘的应试写作类型,注定了中学写作教学是不可能有写作过程训练的,学生写作过程意识的缺失是必然的。真实的写作,除了少数格式固定、篇幅短小的实用文能直接仿写套作可一挥而就几乎不见过程外,大多要经历或长或短、或简单或复杂的写作过程。前文提及考入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初次作文,尽管不要求当堂提交,构思行文时间充裕,但多数学生作文的初稿草稿即定稿;作文发还后,大多数学生只看结果分数而无视批语,甚至连勾划出的错别字都懒得纠正。一个重要原因如温儒敏先生所言,“语文课是高一学点知识,高二忙联考,高三基本不学,全部刷题。”{11}作文常置于整套语文试卷中被一刷而过。不难想见,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根本就不可能有起草、修改、誊正、复看、提交等环节,至于取材,或就近使用试题的现成材料,或调用考前备用的万能素材;立意更不可能有陈言正语精意的比较取舍过程,构思则是反复操练过的中看不中用甚至面目可憎的“凤头猪肚豹尾”模式。学生进入高中后频繁的低水平刷题,置于整套语文试卷中的作文仅有短暂的审题、构思和凑足字数的快速行文,获取的是不给理由的干巴巴冷冰冰的分数,这样一种完全模拟考场写作的训练模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过程意识的缺失。写作文本的质量、功用是需要写作过程保证的。现在全社会普遍反映的当下大学生写作能力低下,或与中学频繁的模拟临场应考的写作训练而淡化写作过程意识有关。

    三、中学写作教学分类实施适当兼顾势在必行

    尽管盛行日久的模式化的“凤头”应试文弊端丛生,要根除积弊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听之任之、被动适应而无所作为。

    放眼域外,母语教育的写作训练大多是分类实施的,如规范性写作、塑造性写作和创造性写作训练;如日常生活情况的写作、自我限制的写作和需要深刻思考的写作。{12}具体到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則将写作训练分为广泛的写作、按要求写作和非正式写作三类。{13}

    考察国外母语写作教学当不难发现:第一,国外语文教学也有应试写作训练。如按要求的写作就是典型的应试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在时间、空间和材料受限的情况下,必须按照规定的主题或内容写作。第二,国外母语写作教学并不仅为应试,如需要深刻思考的写作,作者写作之初总感觉到要说什么,但并不准确知道文章将写成什么样子,观点将怎样发展,作者是通过写作探索和发展写作内容和形式。因为这类写作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灵感、培养学生创造和探索的习惯,根本不可能在时空、资料和工具受限的考场完成写作任务,显然不能纳入考试范畴。非正式的写作又叫自由写作或为自己的写作,主要指日常写作练习,如表达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志、感想文、生活文、学习笔记、课内外阅读反应等,是一种比较随意和率性的写作。写作过程环节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完全由作者掌控,写作的结果可以是独立成篇、意思完整的文章,也可以是意思相对完整的一段话。这类写作训练的直接目的更不是为了考试。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不同读者的写作,又叫广泛的写作。指的是通过创设情境或提供机会,要求学生针对特别的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群等为达成特定的写作目的进行的写作训练,如写传达信息文、劝说文、交际文等。第三,国外母语写作教学反对单一狭隘的写作训练。美国学者黑尔斯顿认为,写作训练至少有日常生活情况的写作、自我限制的写作和需要深刻思考的写作,“学校写作教学如果只注重其中一类而忽视另一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将是畸形的。”{14}这话特别值得我们反思过去和审视现状。社会各界不时反映当下不少大学生、研究生连简单的应用文写作都不过关,如刚入职的大学生使用文学语体写作实用文,或径直将中小学语文课记诵的好词好句嵌入实用文,其实就是以应试为单一取向、考什么教什么,忽视基本文体感的培养和写作教学分类实施的结果。我国的应用文写作就是黑尔斯顿所指的日常情况的写作,只要求准确和条理清楚即可。第四,国外母语写作教学是十分重视写作基本功和写作过程的,如规范性写作训练,按照语法、写作技能与技巧,以及文体的有关要求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扎实的写作训练,就是侧重写作的基本功。而从写作过程的能力维度看,有写前准备能力,写中的构思、组织和表达能力,写后的修改和评价能力。对写作过程的强调,不仅写入教材和课程文件,甚至连小学教室墙壁、中学课堂白板上方都张贴或悬挂着“构思——写作——修改——校对/编辑——出版/递交”之类的醒目标语。{15}尽管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但在教学实施环节,尤其是到了高中,因为频繁的联考和刷题,写作过程往往被淡化和忽略了,至多有写作过程中的构思、组织和表达,是掐头去尾不完整的。已属常识范畴的前写作、写作和后写作于不少语文教师是相当陌生的。

    回望本土,我国写作教学的分类实施并不逊于外国。如几乎尽人皆知的“不动笔墨不读书”,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等,说的就是非正式写作。20世纪上半叶,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煕提出的语文教学三原则之一的“日札优于作文”,已将写作教学分为日札和作文两类。日札乃日记札记的简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语文课外写作形式,与西方国家后来提出的非正式的为自己的自由写作极其相似。日札写作的意义、内容、体式、方法等,梁启超、胡适、鲁迅、叶圣陶、夏丏尊、郁达夫、朱光潜等大家均有论述。

    审视我国中学写作教学现状,既不顺应世界写作教学潮流,又无视本土优秀写作教育传统,写作教学囿于封闭时空几乎为应考而教而写而练,其目的、任务、环节、方式等多是单一的。岂不悲哉、能不痛乎?

    尽管不同类型的写作训练目的、任务、过程不完全相同,指导要求、评改方法、评价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但绝非互不相干甚至有我无他,而是互补共生、相得益彰。我们很难想象:写作教学只重视规范性写作而忽视为自己的非正式自由写作,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教学仅有或放任非正式的写作而缺席为不同读者的写作,能树立学生负责任表达的写作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必备的现代社会言语交际能力,进而把学生塑造为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写作教学仅有语文课堂内纯应试写作训练一道主食,而缺少课外日札写作“副食”的补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写作教学若不通过为不同读者的写作让学生感受认识写作的作用、意义,能催生学生持续学习写作的动力。必须承认,以反对应试教育为借口而无视学生、家长的现实需求,放弃必要的应试写作训练,肯定是不得人心的。但跟着考试的指挥棒亦步亦趋,完全为应试而教而写而练,甚至仅简单传授应试写作技巧乃至俗招滥招,无视其他类型写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对应试写作的支持、补充作用,绝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没有经过规范性写作训练的考场作文肯定是有瑕疵的,总是被动应付考前的应试写作训练且仅靠应试技巧或俗招滥招走进考场的考生,除了胡编乱造、草率成文,根本不可能沉着应对、快速反应、如有神助。因此,必要的应试写作训练可以有,若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是满足学生短期的现实需求,也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中学写作教学如何分类实施适当兼顾,限于学力、见识和经验,我实不敢多言妄言,只能请益长期执教中学语文的朋友——如实地考察美国语文教育、长期研究境外母语教育的深圳南山中学的王爱娣老师;以能写垂范学生、会讲善教的湖北宜都一中的杨邦俊老师;坚持本真写作教学、曾获著名语文课程专家王荣生点赞的浙江绍兴外国语学校的董水龙老师;坚信“学习通过写作”,把写作训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且已见成效的被著名写作教育家潘新和引为知音的贵州都匀一中的黄朝猛老师;自走上语文讲台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做语文学习笔记,其学生语文高考取得不俗成绩的成都艺体中学的赵成平老师等,因为我们深爱语文而不时交往结下的友情,一定能弥补我的缺憾。我之抛砖,定能引玉!

    写作教学研究冷清,除了阅读教学本位观和能否言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了白说,即使能言者也不愿言。2010年,温儒敏曾就高考作文阅卷判分“趋中率”畸高有损考试公平,以《关于“高考作文”的有关问题和改进建议》一文先是进言决策层,两年后又借媒体发声,然近十年高考作文阅卷判分“趋中率”依旧,实在令人失望心凉。若仅看命题,今年高考作文让我们看到测评写作真素质的曙光,如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规定写史论性质的发言稿,新高考卷Ⅱ是选择一个地名为电视台节目《中华地名》写一篇主持词,必然报废考前备用的万能素材;全国高考语文卷Ⅲ以“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为主题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因明确了主题、作者、读者、体裁和具体表达方式,所测试的就是前文所述的为不同读者写作的能力,乃拟真情境中的写作能力,必然使抓人眼球的“凤头”派不上用场。类似命题,可谓革除积弊、弃旧图新、回归写作本真。然欣喜之余,仍有隐忧。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一如往年匆匆完成选拨任务后,会有后续的诊断、反馈工作吗?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正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我们语文人也应该有写作教育梦!我梦想有一天,高考作文阅卷人是通过资格认证的,确保阅卷质量的时间是足够的,“好有好报,差有差评”的阅卷判分结果是必定的,考生和家长若不服阅卷判分是可以申请复查或社会专业机构裁决的,关系千万考生利益的作文考试公平是指日可待的!我深信,只要有更多的基层语文人发声,尤其是语文教育界位尊言重者有更多像温儒敏一样的老顽童敢说出皇帝未穿新装并尽力而为,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参考文献

    ①{12}{1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24.

    ②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佘星南、宋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7.

    ③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④ 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47.

    ⑤⑩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3[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3、52.

    ⑥王荣生、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

    ⑦刘光辉.我所知道的高考阅卷内幕[J].文史博览,2020(5)

    ⑧温儒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方式应当改进[J].语文建设,2012(7—8)

    ⑨俞发亮:中国学生作文怎么啦[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1.

    {11}溫儒敏:让纸质阅读蔚然成风[N].南方周末,2017年11月16日(1).

    {13}{15}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0、138.

    [作者通联: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