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体育专业考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唐荣芳 邓贞荣
中圖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66-02
摘要 体育高考生有别于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大多没有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很多是“半路出家”短期速成,因而运动水平也很一般。很多人具备的实力和体育高考综合要求比较接近。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成为了决定成败的关键。体育教师在对体育高考生的教学、训练过程中,往往对其体能要求和技术性要求较为明显,但是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却有所忽视,结果导致学生在训练中盲目追求技术指标而心理适应能力较差。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健康、强大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体育教学中关键环节,此外,体育高考生进行心理训练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高考 心理素质 教学研究
目前,体育高考中考生所面临的干扰因素正在不断增加,除了体能和技术上的竞争外,心理素质的竞争更成为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的真实水平将难以正常发挥,而利用心理建设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扰,已经成为当前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希望学生升学成功,老师也不例外。所以,面对这样的焦虑,家长、教师、校方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引起重视,积极解决和缓解体育专业考生的考试焦虑。
一、体育高考生心理现状分析
通过历年教学实践,对体育高考生的心理活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少考生由于心理紧张,极易出现动作僵硬、不协调、临场发挥失常甚至摔倒、肢体抽筋等现象。表面看来,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学生紧张所致,其实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到,这些都是学生心理素质差、心理训练不到位造成的后果。有些学生成绩不过关的原因并不是水平差,而是心理素质不稳定,导致发挥失常,难以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由此可见,要想在体育高考中获得理想的成绩,对于体育高考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
二、造成体育高考生心理紧张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训练的影响。在体育运动的心理训练中,又被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训练概念。狭义的心理训练主要指针对高考专门进行的心理强化训练,而广义的心理训练,则是指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其心理适应性不断增强进而适应竞技要求以及强化心理素质的要求。无论从哪一方面而言,心理训练都能够对高考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并以情绪、目的、现象、心理强化为四个切入点,在相互作用的机制下,对体育高考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二)考试环境影响。体育高考规则明确、监督严格,无论何种科目,都需要考生全力以赴,不能有半点闪失,否则将会失去高考机会,考生心理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在考试中,要求标准会比平时严格,其对抗程度也明显高于平时训练,而学生对考试环境(如场地、裁判、气候、周边环境等)不熟悉,都会对考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三)教学习惯影响。在考试中,任何状况都必须考生独自面对、解决。由于心理训练在专业、高端训练中运用较广泛,在平时的基层体育教育中往往被忽视,所以学生的心理构建几乎等于空白,有的体育教师甚至对心理训练一知半解,这些都是造成体育高考生心理训练缺失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体育高考过关的一条捷径。
三、体育高考生心理素质训练实施策略
(一)明确训练动机完成心理构建。
首先,心理问题需要提高心理咨询才能改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心理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通过教师的辅导,抓住学生的心理弱点,使学生随时解决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弱点。缓解学生考试焦虑的情绪,合理利用各种心理上的手段,恢复自信。
在体育高考生心理训练之初,教师应当激励学生具有明确的比赛动机,以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比赛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保持对心理训练和专业训练的高度信心。由于运动训练强度较大,所以针对项目的不同,在心理训练上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同时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构架和注意力强化训练。对于考生而言,应考经验不足是其主要特点,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及周边各种干扰因素,容易造成高考生注意力分散,心理自控力减弱,从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考生的“注意力”强度,减少竞争对手的心理干扰。一旦在比赛中出现异常情况,要迅速转移对一场情况的关注,而转向下一轮技术思维中来。不被错误环节困扰,同时还能够找到症结所在避免下一环节发生同样失误。
(二)自我心理暗示与强化模拟训练。在体育教学心理训练中,自我暗示具有良好的引导效果,通过某些口诀可以达到稳定心智、提升信心的作用。例如引导学生默念“冷静、自信”“我会成功”等短语,并引导学生进行训练回顾,强化其对战术技巧的理解,促进考生自信心的形成。从而达到考试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当出现考前焦虑时,任何人都会因心悸造成呼吸困难等情况,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的情况,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考试失常。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现象,如紧张的情绪,这样的表现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产生情绪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活动。很多学生在考试前紧张的状况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缓解,要求学生注意深呼吸,这样可以深度调整紧张局势。呼吸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重新调整测试状态,发挥出最好的情绪。也可以让学生大声说话,大声说话可以解决心中的不快和焦虑等情绪,所以在时间的限制条件下,要鼓励学生大声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或调整呼吸的方式,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自信的环境。也可以采取精神转移方式,激发考生的兴奋点。例如引导考生进行腹式呼吸,利用深沉缓慢的呼吸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或者引导考生之间进行交流,转移注意力,提高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模拟训练,对考试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模拟练习,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适应能力。在环境模拟中,可以营造相似的考试环境,强化学生的适应性和临场发挥能力。在模拟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意志培养,在确定了清晰的目标后,要激励学生为达到目标不断进取。意志训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制力、执行力、果断性、自觉性、拼搏力。教师要逐渐增加训练难度,使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其意志力和必胜信念也会不断增加,整体运动水平得以提高。利用模拟考试形式,能够促使考生最快适应考试环境,体现心理训练的教学成果。
(三)培养必胜信心强化放松训练。自信始终是考试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日常训练中,教师应当帮主学生构建更为强大的自信机制,从而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保证学生考试中的正常发挥。而放松训练,则是心理训练中“一张一弛”有效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放松,使训练的紧张状态得以缓解。在训练中放下心理包袱,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训练结果,只有放下心理包袱后,考生才能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使自身水平超长发挥。在每次模拟测试后教师应当辅助考生进行心态复原,找到考试中失利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不断提升考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高考生的心理训练,是通过心理素质的强化而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体育高考生只有具备了强大的心理承力,能够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保持战斗力,以良好的心态和状态实现高考中的超常发挥。体育教师在高考生的心理训练中,应当保持耐心、热情和信心,只有教师与考生之间的默契配合,才能不断强化考生心理训练,保证高考中实战水平的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