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四步走
摘 要:中国绘画的发展重要的是把握文脉的传承。探究中国写意人物画要把握传承的关键性节点及有突破性的画家,这对于研究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中国写意人物画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四位重要的画家,既顾恺之、吴道子、梁楷、任伯年。把握住这四步也即把握住了中国写意人物画发展的文脉。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人物画
“写”字,《说文解字注》云:“《小雅》曰:‘我心写兮。《传》云:‘输写其心也。”《增韵·志韵》:“意,心所向也。”[1]现今以墨入画作字都称为写,写字经常通作“泻”,既抒发胸臆。“意”可以说从心音,以形释意。因此,“写”可理解为抒写、发泄,进而引申为“抒发”“表达”,“意”为主体心意,“写意”即是抒发胸中之意。
写意画通常又称为“简笔画”或“粗笔画”。然而,“粗笔画”打破了常规的细笔画描法。写意人物画以简练的笔墨概括形象,造型、立意、骨法、墨法等,最终都归于用笔。清代恽寿平认为“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意思是说,写意要不经意而为之,写意画用笔墨表现画者的境界。
中国写意人物画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且都开创了新的笔法程式,如高古游丝描、莼菜条描、减笔描、钉头鼠尾描等,直至大写意泼墨画法,魏晋顾恺之重神似,唐吴道子以气韵胜,宋梁楷开启泼墨大写意先河,清任伯年承传统、融西方,开创了一个新的绘画语境。
从魏晋到隋唐时期,人物画主要以着色为主,画风工细,用线如“春蚕吐丝”般的匀细绵长。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就是这一时期作品风格特点的代表。张彦远认为:“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趋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2]张怀瓘对顾恺之的人物画评价很高:张僧繇画出人物皮肉,陆探微画出人之骨,而顾恺之则能得人物之神。顾恺之的绘画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神。顾恺之深明传神之旨,画贵取其神而遗其貌,故取神约形,自身也倡导传神写照。
第二,线条紧密游动。“游丝描”有两个特点,一为线条匀细绵长,如春蚕吐丝;二为有动感,即生动。“游”也即线条有游动感,有生命力的活的线条,虽紧细,但线形生动。
第三,造型个性化。人物风格有魏晋时期风尚的“秀骨清像”,但造型更为夸张。从作品《女史箴图》可以看出,顾氏对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个人诠释。“既然艺术的形状并不是完全被用来确证它们代表的事物的客观性,那么造型反映个别人对这些事物的独特理解和创造性的认识也就是合理的。”[3]
第四,浪漫主义精神。《洛神赋图》其作思想的海阔天空,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第五,“调格逸易”。可以将格调理解为“逸”格,而“易”则是简易,即通常所说的“笔简形具”。
在盛唐以前,画家们用笔作线描,大多是沿袭顾恺之以来的“紧细绵长”,如“春蚕吐丝”的铁线描或高古游丝描。这种线的特点是均匀,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吴道子之前的画家多采用这种风格的线条作画。至唐代,吴道子创造了富有变化的兰叶描法,也称莼菜条描,线条特点有宽窄变化,有用笔的转折,这不同于以往没有明显变化的铁线描法。兰叶描法拓展了毛笔的功能,同时技术难度也增加了。
从吴道子起,写意人物画开始萌發。张彦远在《论画》中谈到:“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盼际,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生焉。”[4]张彦远提过画有“疏密两体”,吴道子笔法简练“笔不周”但“意周”,风格为“疏体”,顾恺之、陆探微类型的风格为“密体”。吴道子幼时家贫,年为孩童之际便已“穷丹青之妙”。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5]吴道子的线条变化首先是笔法的粗细宽窄变化。郭若虚说吴道子用笔,势态圆举,服饰飘转,谓“吴带当风”,曹家样则衣衫叠压紧贴其肉,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谓“曹衣出水”。吴是飞动的兰叶描,曹是密劲的铁线描。以往的画追求工细完整,而吴氏则用笔雄劲,转折明晰,笔法讲究粗细变化,注重笔的转折,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线形的丰富变化。
另外是墨色的浓淡变化,由墨色渲染体现色彩的变化,由墨见色。在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中,在线描的粗细变化之外更重要的方面是墨色的浓淡变化,整体注重前浓后淡,人物的皮肤、肌肉与衣纹、飘带都有不同的墨色变化,而单独一根线条也有浓淡的微妙变化,整幅画面墨色简淡。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认为,吴道子用笔雄劲,而敷彩淡雅。这幅作品更注重在描法基础上的染法,用不同手法的染,丰富了人物形象、肌肉骨骼、须发、衣纹等,更使得人物入木三分。
宋代在工笔人物发展走向高峰的同时,写意人物画出现了石恪、梁楷为代表的“简笔画”及“大写意”画风。梁楷师贾师古,又超越其师,贾师古以学吴道子著称。梁楷把吴道子的笔法向前推进了一步,更加洗练简括,不为形拘。如果说从吴道子起写意人物开始萌发,那么真正意义的粗笔写意画则是从梁楷开始的。
梁楷首先是在思想上摆脱了前人束缚,这是自由的创造,凭借题材解放想象力,凸显个性面貌,不论是泼墨还是简笔作品都开前人先河。梁楷不愿受礼法及权威制约,又厌恶宫廷画院规矩的羁绊,他平日生活恣意随性,不拘法度,放浪形骸,当时人称他为“梁疯子”。
《泼墨仙人图》是其以墨为主写意人物画的首创,以往人物画多以白描线为主或加以设色勾染而成。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开启了侧锋用笔、以墨为主的大写意先河。画面衣袍横笔侧锋寥寥数笔,勾写出酣醉宽袍大袖的仙人形貌,画面看似随性潇洒,但笔形宽窄、墨色浓淡干湿与细节经营讲究,人物五官紧凑,细笔写出,人物右肩开始自上而下墨色由浓到淡自然写出,人物的腰带处,重笔湿墨,见笔锋踪迹,仙人衣带飘动,跃然纸上。
《太白行吟图》以极其简练的粗笔线条挥洒而就,但诗人自然不羁,悠然游吟,自得的神情刻画得自然传神,画面背景留白,笔墨无多,而寓意深远。
梁楷虽然画释道仙人等题材,但却选取了放逸不羁、不拘小节的反叛类型的仙人与开宗立派的佛祖等为主题,梁楷借用六祖等题材实际上是表现自身对权贵及传统的叛离及蔑视,其绘画语言也充分体现了对传统的背离与解构。梁楷虽画宗教题材,但其题材不是为宗教服务的,而是用来表达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通过笔墨来抒发自我,表达自我性情与情绪。
吴道子拓展了毛笔的笔性,充分发挥了笔墨的法度,使画面自然飞动。梁楷突破了笔墨的界限,把有法变为无法。禅宗主顿悟,日常生活中煮饭、打扫、伐竹都能开悟。《六祖伐竹图》是梁楷中年以后的作品,在《六祖伐竹图》中,他把自己化为画中疯癫的六祖形象,在悠闲劳作,笔墨极为粗率,但笔笔见形,起笔粗,收笔细,缓急轻重,无法而法,金错刀笔法作墨竹,背景山石大笔扫出。梁楷又借用《六祖撕经图》撕掉传统的旧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视界。
梁楷不拘于形,不拘于法,不拘于笔,不拘于墨,也许是得益于他对禅学的顿悟,在绘画上可谓已经“得意忘形”了。《布袋和尚图》散笔破锋与简笔线描相结合,在阔笔抒写中注重裤子和布袋处的针脚线细节。
中国元代更多画家寄情于山水,重笔墨,而明清时期多以摹古为能。明代陈洪绶之后在写意人物画方面有突破的画家当属任伯年了。
任伯年是清末一位特殊的人物画家,他的绘画作品既有传统的风格,又有西方的绘画因素,在人物画方面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
任伯年人物画有写意性的,又有为某某作肖像的倾向写实性的绘画。任伯年是有开创性的一位画家,在表现各种不同服饰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技法,在变化中又有明显的任氏风格。任伯年的作品有以下特征:
第一,注重现实人物的写真性。任伯年人物画的人物形象具有个性,多类似《酸寒尉像》式的写生式画作。画作一般是他生活中接触的人物,如《葛仲华像》,是1873年所画的一幅写真人物像。1877年《何以诚肖像》,是为其友何以诚五十一岁时所作肖像。还有1885年所作的《赵德昌夫妇像》,夫妇二人形象特征极具特点,采用工笔形式写照。
第二,人物形象夸张变形。除写生式画法外,任伯年另有人物形象夸张、语言鲜明一类的画法。任氏早年师法任熏、任熊、陈老莲画迹,后受八大山人、华喦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有类似《钟馗像》等一批人物画作,造型夸张变形,用笔率性自由。
第三,绘画题材的突破。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佛道、仕女题材,任伯年人物画的题材更趋向世俗与生活化,虽亦画隐者高士,但更多了身边友人与市井人物等寻常生活中的形象。
第四,丹青、墨色结合。吴道子、梁楷作品多以墨为主,而任氏则丹青、墨色结合。色彩不同于传统的“随类赋彩”,具有突破性变化,其作品吸收了西式色彩观念,又多有“撞粉”等创新之法,其没骨画题材,人物、花鸟俱有,色墨交融,技法别样。
进入成熟时期的任伯年,年龄约四十至五十岁左右,人物画又有了新的变化。此时,任氏绘画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笔墨法则,与他早年那些强调“钉头鼠尾”的画作已完全不同,线条疏朗,具有金石味,其人物造型更为主动自由,笔法更为写意,但不同于晚期习气率意之作。任氏想做尘世的隐者,但画风仍未逃离俗尘的羁绊。
纵观四位画家,他们的文脉是有传承的,艺术的演变并非前进,而是变化发展,但艺术语言却是创新的突破的。中国写意人物画要向前发展,就需要研究把握传统的节点及创造新程式语言。目前,对于传统无论在理法还是在技法上研究得都还不够深入,多处于文字言说表层,或缺深入繁理而浅出者,或缺深谙艺理而践行者,应深挖传统艺理及绘画之长。师法古人不在于模拟表面技法,而在于师其规律,师其根本,深悟其真,中国画方能创新拓展,而传承不是食其残羹,真正的传承是创新,这样中国画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慎,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1439.
[2][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3,24.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腾守尧,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03.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47.
作者简介:
王兴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