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研究
韩东君 布和
摘要: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形成了多个工业城市,但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大多数工业城市遗留下来的工业园区成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以工业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业废弃地的形成总结出改造设计的意义,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提出改造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工业废弃地的更新利用在未来的相关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探寻工业废弃地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功能转型策略。
关键词:工业废弃地;改造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4-0090-02
1工业废弃地概述
所谓工业废弃地指的是受到工业活动的影响,导致丧失原有土地功能而废弃或闲置的土地。这种工业废弃地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众多工业废弃地被搁置,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例如农业用地被占用,并且受到工业活动的影响,破坏了土地酸碱失衡与生态结构,难以恢复原有功能。对于城市而言,工业废弃地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制约了城市发展。但同时工业废弃地也存在再利用的潜力,如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独特的工业文化背景等。
2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意义
若能将工业废弃地成功改造,在既有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产生新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使其适应生存,改造后园区也可以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避免了拆迁费用;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原本就紧缺的土地资源,相较于重建产业用地,节约了建造成本,其优势远大于重新规划新的产业用地。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之前工业用地的印记,唤醒了当地人民的记忆,更具纪念意义与人文关怀。
3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实例分析
德国的鲁尔区,现在已是绝佳的旅游目的地,但鲁尔工业区原本是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化工业见长的重工业区,这些重工业区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污染。二战后煤矿和钢铁厂纷纷倒闭,鲁尔工业区逐渐荒废。1989年,鲁尔工业区的复兴计划正式启动,旨在通过景观再设计手段让它重现生机(见图1)。
改造后,鲁尔工业区成为一个全新的科学公园,不仅保留了炼钢厂、煤渣山等生产旧址,还留出了大片绿地和湖泊,大大增加了旅游观赏性。工业区内还建立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美食街、各类游乐设施和娱乐中心等。
3.1环境修复改造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这段时间中,鲁尔区的环境因为遭到了严重破坏,不适宜人类居住,所以鲜有人问津此地,但通过治理环境,净化空气,复垦绿地,造地复田,创办绿色新兴产业,改变了人们对于鲁尔区的看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流入鲁尔区。
3.2产业结构的转型
鲁尔工业区相对应的改造手段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开始转向发展文化、科技、创新、教育、娱乐等功能,并且取得了成功。鲁尔区内的废弃工厂被重新启用,作为学习教育培训的基地,越来越多的功能也被开发和再利用,一改当年不堪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既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又改善了周边环境,为当地注入了生机,甚至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开创了全新的景观设计思潮,为之后的工业废弃地改造方案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3.3文化概念的融入
鲁尔工业区成功的转型也有其最重要的成功理念,即转变看法和观念。和国内的工业废弃地的命运不同,鲁尔区虽然自二战之后逐渐荒废,但是却并没有急于拆除,相反的是将它们保留下来,在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提出之前不去碰它,待时机成熟,承认了这座废弃工业区的存在价值与历史意义,再把它当作一种纪念性的建筑群落来对待。经过长时间的等待,这座工业区也有了历史的积淀,成为了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3.4改造后的启示
鲁尔区带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对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改造不可操之过急,应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推演得出合适地更新改造方案,不应盲目地对待工业废弃地,只是一味拆倒重建,这样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应冷静的看待问题,找准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难题;二是对于新兴事物要有一颗包容和接纳的心,引进新兴的产业模式和理念可以给工业废弃地注入活力,相当于一股年轻的力量在激励着垂暮老者向着时代发展方向前进。
4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设计思路
4.1环境修复改造
首先要进行的是生态的修复即环境角度的改造。由于资源城市的工业废弃地对于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所以只有修复环境才能使周边变为适于人类居住生存的落脚点,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基本需求一样,生存是最为基本的需求,想要对工业废弃地进行改造与更新就要与人建立联系,如果整个场地是不利于人类涉足的场所,那就不存在对于场地的更新与改造。一定要将治理和美化两手抓,治理在于营造一个人类宜居的环境,美化在于整个工业废弃地的重新规划设计和功能转型,使其实现再利用的可能。要在保留原有工业废弃地风貌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实现工业废弃地的美化,保留原有风貌不光是节约资本拒绝浪费,要保留历史文物,便于回顾历史增强区域归属感。
4.2产业结构的转型
产业结构的转型也就是从经济角度进行改造。过去的产业结构模式是围绕第二产业衍生出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但是经过资源枯竭,第二产业衰退,必然会向第一、第三产业转型,以第三产业为主,引进新兴企业。因为远离市中心对于物价和房租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优势,适用于企业学校培训,也适用于新兴企业的起步发展,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企业萌芽有着良好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产业模式带动周边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废弃地的其他产业,不可同一地区风格功能过于重合,应当娱乐、商业、旅游、学习多功能协调发展。例如,在学习方面,可以建设博物馆,既然来到这样的工业遗迹当中,场地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和纪念碑,所以在这里新建矿业博物馆具有现实意义;在旅游方面,可以协同周边旅游景观共同发展,形成一组旅游产业链,激发商业活动和娱乐活动;在娱乐活动方面,可以以户外训练素质拓展项目为主,但要区别于城市娱乐方式,形成独特的活动形式。
4.3文化概念的融入
新潮的文化有利于吸引年轻人,以北京798艺术园区为例,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并且据调查显示,798艺术区的来访者大多是中高收入者,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对于经济复苏有着重要帮助。此外根据调查798艺术区来访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1.4%,其中硕士以上学历者占近18%,也远高于社会平均值,这更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激励。虽然798艺术区的模式难以复制,但也不是全无可能,作为一个工业废弃地而言有着无限的不确定性,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而有特殊意义的工业废弃地从时代角度上来讲,不光是陈旧的一片土地,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地。在特殊的工业废弃地上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人们在这里也留下了特殊的回忆,可以在原址上建成博物馆,来展示过去时代下这片土地上的繁荣与辉煌,唤醒人们记忆的同时也可以纪念曾经人们的辛苦劳动和人文精神。
5結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将是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的问题,在改造与更新的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环境、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再利用对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未来工业废弃地的发展必然会向着一个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方向进行,其中大概率会保留工业废弃地原有的风貌,以工业景观为主体呈现。而面向人群大多是年轻人群,相比较中年与老年人群而言,年轻人群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未来。受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下城市千城一面,缺乏地域特色和城市个性,而工业废弃地的改造要相对自由得多,不管是文化交流也好还是商业活动也罢,一个城市的工业废弃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举行的一切活动同样也可以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一个城市特有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