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山水画风格探析
郭泽晓 徐文生
摘 要:傅抱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之一,他将当代山水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山水画给观者一种雄厚恣肆、洒脱飘逸的审美感受,傅抱石绘画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他所推崇的革新精神和新时代精神。文章从笔墨、造型、构图三个方面研究傅抱石山水画,从而了解其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及其创新精神。
关键词:傅抱石;山水画;风格;创新精神
傅抱石(1904-1965年),字庆远,号抱石斋主人,原名长生、瑞麟,江西新余人。傅抱石人生经历坎坷,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动荡不安的一个时期。他年少家贫,生于伞匠家庭,曾做过瓷器,当过装裱学徒,深研书法、篆刻和绘画。而后在徐悲鸿的资助下到日本留学,后回国发展。在日期间,傅抱石对石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拉开了近现代石涛研究的序幕。同时他也被石涛的艺术主张所深深影响,在中国画革新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对当代中国画发展也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一、傅抱石山水畫风格特征
傅抱石是非常崇尚革新的,他是中国绘画史上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之一,其人物、山水、花鸟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山水方面最有建树。傅抱石在艺术观念上最崇敬石涛,从其名字改为“抱石”就可以看出。石涛是明末清初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大家之一,其最推崇的艺术理念就是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提倡深入自然,变古法为我法。傅抱石继承了石涛的艺术主张,他提倡艺术家应该创造性地在古人已形成的体系上传承创新,其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之后,扬弃了传统程式化因素,并选择性地吸收了外来艺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其山水画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同时在技法上又灵活变通、博采众长,创立了新的表现技法,将中国画的笔墨表现发挥到了极致,构成了山水画新的面貌。此举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为当代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构成,笔墨可分为笔和墨两部分来理解,笔法有提按顿挫的变化,墨法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笔墨在不同画家笔下变化万千,构成历代画家不同的绘画面貌。同时笔墨表现也是一个画家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傅抱石早期曾深研传统,向古人学习传统技法和理念。后受石涛影响很大,尤其推崇其“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革新理念,主张师造化,在自然中观察客观物象,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抱石很受时代精神的鼓舞,其笔墨融入了水彩画和日本绘画的优秀理念和技法以结合新的时代精神。
傅抱石代表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图1)以时代精神为指引表现了新山河的气象,画中流淌着激昂高亢的新时代气息,一反传统文人山水的孤寂清净之境。这幅画中傅抱石运用了灵活多变的抱石皴,多以散锋、破锋的用笔横涂直抹、挥洒自如,墨色在笔迹下由浓到淡,由湿至干,其笔墨运用酣畅淋漓并无定法可言,而无法则为至法。傅抱石作画一般与酒是分不开的,艺术家借酒力解放个性,使个人达到没有束缚的最自由原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独创的抱石皴把勾皴点染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运笔时笔尖、腹、根并用,在其笔墨中似乎能感受到徐渭、石涛的革新精神。这种笔法将毛笔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打破了传统章法的局限性,成功形成了一套新的笔墨结构体系。
造型是笔墨总和的表现,在刻画对象的基础上将神似作为最终目的是中国画造型的核心。近代齐白石先生就提出过“不似之似”论,指出绘画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处理物象时,从具象到意象,将物象提炼概括,转变为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以此增加绘画的可读性。傅抱石在日本留学回国后曾深入川蜀地区写生,这也是其一个从师古人到师造化的转变过程。这个阶段他深深感受到程式化的传统章法无法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感的山水,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他打开思路走向融贯中西的关键时期。傅抱石曾对师法自然做出过这样的论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有助于理解传统,从而正确地继承传统,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够创造性地发展传统。”
《山水图轴》(图2)是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的写生作品。画中山体形象的刻画多以由浓到淡、由湿到干的笔墨皴擦,间以浓墨散锋勾勒山石结构。这种造型有浑然天成之趣,给观者既厚重又不失灵动的感受。同时整体山势犹如旋律一般在画面跳动,使观者犹如身临一场交响盛宴。中国历朝历代画家所创造的皴法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是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观察傅抱石山水画作,其笔法变化万千,所构成的山势形体也无法可循,在造型上打破了传统格局,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章法。傅抱石在金刚坡时期的作品已趋向成熟,其画面描绘的茫茫烟雨和苍翠山峦正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是他在大自然之中与山川所发出的共鸣。
构图自魏晋以来经过历代画家不断发展整合,已经成为一套独立完善的系统。构图在谢赫六法中被称为“经营位置”,强调了布局的重要性,其中又含有聚散、浓淡、大小、颜色、开合、留白等,中国画构图将这一系列矛盾辩证地统一在一起。中国画构图章法与西方科学严谨的构图章法有本质的差异,中国画有更强的主观创造性。传统山水画布局流传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得到了大批画家的推崇,傅抱石在山水构图方面的创新其实是在继承传统中发展,观摩傅抱石画作不难发现传统章法的痕迹。傅抱石非常欣赏石涛纵横霹雳、自由舒展的构图,在川蜀写生时川蜀大气磅礴、云水相接的风光更加激发了他的创造性。
傅抱石的创作大多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其代表作《井冈山》(图3)虽然采用了传统的截取式构图形式,却与传统大不相同,打破了传统的山石树木的布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极有个性的构图。整幅画面被山体排满,却不显得拥塞,山体远近浓淡安排相得益彰,画面中山形被布置成方形,却并不给人僵硬呆滞之感,山体颜色从右至左有节奏地变淡变弱,层层递减,反而给人一种神秘、空灵之感。画中,远方山脉层叠,用墨变化丰富,将观者的视线逐渐引出,画面的气息也因此变得立体厚重起来。近景为茂密的松林,得益于抱石皴的处理方式,近景大片浓墨构成的松林厚重却不显得压抑。松林高低错落,傅抱石用他特有的水墨形式描绘出极富生命力的大自然。傅抱石山水画最有特色之处是其浑然一体的布局,这改变了传统山水画中的琐碎问题,使得画面如大自然一般浑然天成。欣赏其作品,给观者第一感受的并不是具象的物体,而是排山倒海、激情昂扬的气势。近观则可细细品味其笔墨的精妙。
二、傅抱石的创新精神
傅抱石先生一方面深研传统,一方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吸收外来艺术的有利因素,完美地将传承和发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但傅抱石山水画中的气韵不同于古人,两者在本质上是有差异的。由于古代文人所接受的文化以儒家、道家为主,其笔墨精神和意识形态很难突破当时中庸的思想。古人以往都借助笔墨表达失意悲愤等个人情感,而傅抱石则抒发了积极昂扬、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今日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中国画来说则是有了更广阔的进步空间。
傅抱石创新精神为我们当今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都提供了很多启发。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追求新意摒弃传统,最终很容易走上虚无主义的道路。而如果过于依赖传统,就会沉浸于古人的形式中难以表现个人情感,从而使得艺术远离生活,僵硬死板。这正是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可贵之处,师法传统而又不为其所困,在师造化中自成一家。正因其独到的革新精神,傅抱石才在创作中形成了更高的艺术格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需要我们继续发扬光大,而不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自古就以强大的融合力吸收外来优秀艺术,不断丰富自己,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形成独立完善的系统。当今中国日新月异,而我们也应该与时代同呼吸,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画,借鉴优秀外来艺术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阳.借古以开今:论傅抱石绘画构图中的美学内涵[J].美与时代(中),2020(7):59-60.
[2]于洋.潇潇暮雨金刚坡:傅抱石的散锋笔法与“线”传统的关系[J].中国书画,2019(10):73-79,137.
[3]杨婉.傅抱石山水画中的空间表现[J].艺术品鉴,2019(18):45-46.
[4]余永红.也论傅抱石山水画的写意精神[J].文化艺术研究,2016(3):143-152.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