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材中“阅读速度”和“快速阅读”的认识与实践
阅读速度是评价一个人阅读素养的重要指标。人们对阅读速度的真正关注是从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那一句“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开始的。温儒敏先生的讲话包含了多重意思,其中一个重要指向就是通过高考卷面字数的增加来考查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以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为例,2016年字数为7309字,2017年8042字,2018年增加到9015字,2019年经增加到9416字,离温先生所预测的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已经不远。2019年6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第二单元和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正式把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确定为单元教学目标。因此无论是高考还是常态教学,提高阅读速度都成了语文教学绕不开的话题。而大多数教师对阅读速度训练在认识上的迷茫和方法上的缺失,也基本上使训练目标处于无解的状态。
一、语文教材对阅读速度的基本要求
我国自古就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案例,《后汉书·张衡传》中说张衡具有“一览便知”的阅读本领,《梁书》记载简文帝 “读书十行俱下”,《后村集》录存宋代刘克庄读书“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例子不少,但都是个例。我国现代语文心理学家艾伟、当代阅读研究专家吕缜毅、王学贤、王继坤先生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程汉杰、赵春林研究团队等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进行过精确测量和专业训练,在训练方法和学生阅读效率提升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将学生阅读速度指标正式纳入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始于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版)》规定,阅读教学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年版)》规定,“默读注重效率,阅读具有一定的速度(一般现代文的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600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增加了第三学段“速度”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自此小学不少于300字/分,初中不少于500字/分的速度便成了阅读速度的底线,沿用至今。令人不解的是,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任务是“学习提高速度的方法”,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但并未作速度要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虽然有要求,但这样的要求与课标所要求的训练速度既不相吻合,阅读指标也嫌过低。
据北京吴欣歆团队2007至2018测算与访谈,第三学段学生的自然阅读速度平均为350字/分,第四学段学生自然阅读速度平均450字/分左右。①本人近五年的在一些地区的测试结果与吴老师的有一些不同。由于阅读时间的增多和电子阅读的大量普及,国内有些地区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速度平均达到500字/分,有的地区初一学生平均速度可达700-800字/分。这样看来,课标与教材所要求的阅读速度,属于学生在该学段正常的阅读速度,即使不做这样的要求,也能轻松达到或超越,更谈不上快速阅读。因此,用教材所要求的速度指标去训练学生并不具有挑战性,也难以实现快速阅读的目标。
二、开展快速阅读教学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现代化,他在《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一文中把快速阅读概括为读得快、抓得准、记得牢。那么读得多快才算“读得快”,与“读得快”相关的两个方面又有怎样的关系呢?阅读速度=文章字数÷阅读时间(分钟),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与理解率密切相关。快速阅读是相对于一般阅读而言的,理解率也被称为记忆理解率,它主要包括对所读文章的记忆和理解,其中含有信息抓得准、记得牢、理解正确的意涵,当理解率达到70%或70%以上时,阅读速度的计算才有意义。一般说来,比传统的一般阅读速度快三倍或三倍以上的速读就叫快速阅读。如果从初中语文教材400字/分来看,阅读速度达到或超过1200字/分才算快速阅读,才称得上“读得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语文教材将快速阅读纳入语文教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我们“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无限的读物对人生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知识信息对人们阅读低效的挑战;三是数量大、增长快的知识信息对我们现有阅读方法的挑战”②。无论当下或未来,阅读都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人的发展指数与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关,是人们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必备素质之一。快速阅读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它有助于人们获、快获、多获信息。据研究者测知,对中等难度的文章或书籍用500字/分以上的速度阅读,可使视力和思维都同时积极活动,在大脑中留存的信息可达90%;若以每分钟200字的速度阅读,在大脑中留存的信息却只有10%左右。学生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本领,其智力水平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潜能得到挖掘,学习力明显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得快才能读得多,会读书才能读得好。
仅从快速阅读的视角来看,初中课外阅读总量为不少于240万字假如经过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1200字/分,那么阅读240万字只需要2000分钟,核算为33小时。如果初一年级按300天计算,读完240万字每天只需阅读7分钟。如果学生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20分钟,每日阅读量可达24000字,每年仍以300天計算,一年的阅读量可达720万字,三年可以阅读2160万字,学生可以轻松完成甚至超过课标规定阅读数量的十倍或更多,学生的阅读量接近于读了30本《三国演义》的字数。如果每天阅读15分钟,那就增加了一倍的阅读量。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这个数字都是令人振奋的。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勿需再纠结于语文课时的多少,勿需为学生读写水平难以提高而烦恼。多年的阅读实验研究成果证明,解决了阅读问题,几乎可以解决语文教学的绝大多数难题。
三、语文教材“快速阅读”训练设计存在的问题
快速阅读被纳入语文教材,但如何落实呢,我们看看教材的要求:人教版2019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四篇课文均要求“用较快的时间默读课文,记下所用的时间”,不同的是每课又体现快速阅读训练的不同侧重点。集中注意力、不回读、连词成句、借助关键词和带着问题读被视为快速阅读的重要元素。“阅读检测”的要求是一样的。从上面的训练要求中我们看到,教材编者希望在训练时学生要有时间意识、方法意识,既要读得快又要有所获并愿意和同伴分享。
再看2016人教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是: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看下面三篇课文。
从编者的角度说,略读、浏览都可视为快速阅读,这里略有出入,略读、浏览比快速阅读要求和操作上相对简单一些,学生阅读时阅读速度是每分钟400字,要求过低了。从五年级、七年级的快速阅读要求看,编者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要求似乎是有保留的,一是对阅读速度要求过低,对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态势缺乏信心,试想小学五年级就进行了快速阅读训练,七年级再从400字/分起步,未免失了挑战性,至少也应从课标规定的500字/分起步才比较符合学生实际;二是在训练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快速阅读提升的是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过程应该指向对学生阅读速度的检测,而不应该指向学生阅读所用的时间;三是提速的训练缺乏持续性。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是训练快速阅读,而本单元只有《皇帝的新装》一篇课文承担此任务,训练篇目过少。假如把这一任务放在第一单元,七年级上下两册拿出20篇课文进行快速阅读持续强化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就会大不一样;四是在快速阅读理解率的检测上,小学五年级设计了两问一交流,即“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应该问速度是多少),了解了哪些内容”,这个“哪些内容”太过宽泛。从阅读效率来讲,这样测评是不够严谨的。《皇帝的新装》要求速读并进行简要复述,检测方法是正确的。如果用原文复述,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譬如“拓展积累之五”提出“有条件的班级,可以尝试将这篇童话改编成为课本剧并表演”,就是非常好的训练思路,当然最好是去掉“有条件的班级”。
四、提高阅读速度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正确认识阅读速度与阅读效率的关系
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是:阅读效率E(Reading?摇Effidiency)=阅读速度R(Reading?摇Rate)×理解率C(Comprehension)。理解率是阅读评价极为重要的指标,检测理解率采用百分制,试题包括80分的选择题(一般8道题每题10分)和20分的简答题(两道题每道1-2问,每题10分),最后得分为理解率。当理解率在70-80%之间,表示阅读速度适中;当理解率低于70%,表示读得太快,需要降低阅读速度;当理解率经常处于90%,说明读得太慢,需要继续提高阅读速度。课文编者要求学生“读后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固然是检测方式之一,但如果在读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套速读检测题,在学生速读后进行跟进检测,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理解率,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率来调控阅读速度,并使阅读速度和理解率达到一定的平衡,这样的训练就较趋于科学了。
2.快速阅读训练需要专业化的操作
快速阅读是一种专业技能,需要专业化的训练。快速阅读训练注重“四化”,一是规律化。它包括阅读教学规律,阅读学习规律和阅读能力与技巧,这些规律与技巧解决了教有定法、思有定势、学有常规的问题。比如国际通行的快速阅读固定程序阅读法包括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和新思想与读后启示七个方面。全国高效阅读专家程汉杰先生把记叙文的阅读程序确定为:题目、作者、出处、六要素、主要情节、文章中心和写作特点。不同的文章体式有不同的阅读程序,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这些程序去筛选整合文章的信息,这种目标化阅读思维一旦形成,学生就掌握了速读文章的工具。二是军事化。课堂训练科学坐姿、眼脑训练、呼吸调整、注意力集中、计时阅读、限时检测、成绩反馈等均需进入“临战”状态,默读技巧,意群视觉、眼脑直映、闪示训练等手法都需要刻意的训练。在强化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如果每学期训练20课时,学生的阅读速度就可以达到每分钟800-1000字/分,有的学生可能达到2000字/分。如果集中连续训练80-90篇文章,初中一年级学生在保证阅读理解率的前提下,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字左右,学生语文的精气神都会得到显著改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拿出一些课时来开设校本课程,最好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专门训练,效果会超乎想象。三是量化。量化是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手段,阅读过程实行数字化管理。通过计时阅读训练速度,通过适时检测测量理解率,通过即时的数据反馈,激发学生的自我竞争的积极性,通过进步曲线图更好地控制训练状态。四是程序化。程序化是高效率的必备要件。从阅读准备到发出阅读指令,读、答、判、算、展、悟等各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在这种高度专注而紧张的训练中得到极大提升。
三、快速阅读检测的手段要多样化
小学教材中快速阅读检测采用的方式是回答“了解了哪些内容”,初中教材《皇帝的新装》要求“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除上面谈的试题检测外,复述是检测学生速读质量的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设计了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训练单元,这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初中教材也不乏复述训练,尤其是创造性复述的教学安排。课标第四学段(四)口语交际第5条指出:“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重点。”这是口语交际的要求,更应该作为快速阅读训练的检测手段。这些要求都可以通过复述这种综合性的语文训练得以落实。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会学生思维导图、五指复述图,通过借助“六维创新复述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来展示其训练成果。
四、快速阅读要与品析感悟紧密结合
在学生的语文活动中,快速阅读是最大的兴奋点。对学生来说,要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快速阅读与品析感悟的结合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读有记忆,读有感悟,读有品析,读有表达与表现,才会增强快速阅读的训练效能。本人从事高效阅读研究与实践多年,在训练中注重“四感”訓练,即感知精彩、感动心灵、感念阅读、感光生活,这“四感”让学生把阅读活动的链条延长,把思维的程度加深,把语文学习的边界拓宽了。快速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住了这个阅读训练的牛鼻子,语文教学质量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①吴欣歆等.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阅读速度和实践规划[J].语文学习,2019(8)
②程汉杰、张杰主编.高效阅读(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通联: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