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识-方法-实践”相统一的军校课程实战化重构研究
王海东 曹建平 高富东 时立攀 纪纲
[摘 要]实战化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战化,课程的实战化重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应在把握实战化内涵的基础上从“认识”“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统筹推进。本研究依托生长军官任职培训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实战化重构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军校课程实战化重构在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上需要关注的一系列关键问题。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统一到原有课程体系不适应实战化教学要求的瓶颈问题上;其次,在方法手段上要聚焦到课程实战化重构应重点关注的关键环节和抓手上;最后,在实践推进上要落实到课程顶层设计、课程保障条件和课程教学组织一体化实施上。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经过系统化的重构,基本形成了教学内容紧贴实战要求、教学条件紧贴实装训练、教学模式紧贴实战训练的新型课程内容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和训练效益,这说明了军校课程实战化重构在“认识-方法-实践”三个层面进行统筹推进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实战化;任职教育;课程重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6-0048-03
针对新毕业学员到部队“水土不服”的问题,为强化战斗力标准,军委机关提出军事院校教学训练要贴近部队、聚焦实战;习主席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为贯彻教学训练实战化的新要求,相关军事院校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工作,对原有的不适应实战化要求的课程进行多样化重构[1]。军校课程实战化重构的探索与实践是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研究集中在分析实战化教学内涵与外延[2],总结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措施[3],针对课程体系[4]、教学内容[5]或教学保障条件[6]的单个方面展开论述,而对课程的实战化重构从理念设计到实践展开的系统化研究还不够充分。
课程的实战化重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做好在认识、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的工作,切实使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全面符合实战化的目标要求。本文以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7]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出发点,从找准问题、扭住抓手、扎实推进三个维度对应岗位任职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战化重构的认识、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并以课程实战化重构各层面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具体论证,为其他课程实战化重构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借鉴。
一、实战化重构在认识上要瞄准短板问题
课程的实战化重构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开展重构工作前要系统梳理总结教学过程中不适应新时代军事训练“三个聚焦”要求的一系列短板问题。问题梳理要从课程本身出发,深入部队、教学一线,采用座谈交流、现场观摩、集体研讨等手段,切实将问题理清理顺,为课程重构立好目标靶子。
在课程重构前要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好实战化的内涵,明确界定“实战化是什么”“实战化不是什么”。课程团队在着手开展重构前多次召开碰头会,深入进行“头脑风暴”,在认识上达成一致,认为:实战化重构首先要进行体系化重构,既要换汤又要换药,以实战化教学转型为契机将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改革;其次,实战化重构要避免形式化、表面化,不能将实战化教学简单理解为军事演练操练,不能光看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实战化的本质要求。
为保证课程实战化重构的有效性,在开展重构之前,课程团队开展了充分的调研工作。利用部队代职、随舰试航等时机,与在校及毕业学员组织了多次座谈会,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分析,将问题进行系统化梳理,并总结如下。
(一)课程体系分散,教学内容与任职岗位实战要求不相适应
实战化要求训练科目贴近部队。在原有课程体系下,专业基础课程、装备理论课程与装备维护课程是分开设置的,在课程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学员普遍反映专业基础、装备理论与装备维护课程衔接时间跨度长,知识点碎片化、不系统;使用维护、故障排查等贴近部队实战的训练科目较少,甲板作业放飞、回收指挥及应急保障流程等贴近部队的训练科目较少融入课堂,与任职岗位实战化训练内容还有较大差距。
(二)教学条件欠缺,保障需求与任职岗位实装训练不相适应
实战化要求教学训练条件贴近部队。本课程属于新建课程,缺少与部队实装一致的训练模拟器材,仅能利用参观见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开展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类训练科目,学员很难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与任职岗位在实装条件下进行岗位技能训练还有明显差距。
(三)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施训与任职岗位实战训练不相适应
实战化要求训练方法贴近部队。实践条件不能保障教学需求,教员授课往往以“满堂灌”为主,难以开展“现场实装教学”“甲板作业流程操演”等贴近部队实战的训练模式,特别是对任职岗位指挥能力形成有重要牵引作用的全系统、全流程甲板作业起降保障综合训练。
以上就是课程团队总结的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实战化方面存在的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中既有与其他任职培训专业课程的共性问题,也有作为新开专业新开课程存在的个性问题。进一步分析,课程团队认为教学条件的欠缺是阻碍本课程实战化重构的最关键问题,直接制约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是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实战化重构在方法上要扭住关键抓手
课程的实战化重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瞄准短板问题后,应抓住重点、有所侧重地开展工作,扭住课程实战化重构的关键抓手,杜绝“胡子眉毛一把抓”。综合分析后,课程团队认为,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着重增加技能性和指挥类比例,压缩装备理论模块中的工程基础内容;在教学内容上,重点在破解实战目标导向不强和结构性失衡问题;在教学条件上,着重如何将软硬件条件进行有效衔接,增强实战化训练效益;在訓练模式上,重点在如何对接部队的实战训练,缩短院校训练效果和部队岗位需求的距离。具体来说,将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的实战化重构的关键抓手总结如下。
(一)抓住关键,重组综合性课程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装备理论、装备保障和装备运用”三个模块,体系重组时主要抓住三个“突出”:一是装备理论模块突出深入融合。以够用为原则,着力现代机械设计、液压传动、电气控制和通信技术等多学科基础理论与舰载机起飞装置的深度融合,构建舰载机起飞装备理论体系,为装备保障提供技术支撑。二是装备保障模块突出岗位技能。以操作使用、通电检查、部件拆装、参数调整、故障排查等实战化训练内容为重点,强化任职岗位装备保障能力培养。三是装备运用模块突出放飞指挥。以舰载机滑跃起飞“直接准备、起飞准备、起飞待命、起飞和复位”五阶段甲板作业放飞指挥流程为主线,结合舱室战位舰载机起飞装置装备保障流程,提高任职岗位甲板作业放飞指挥能力。
(二)突出重点,优化实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实战化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要以“部队需求牵引→实战任务驱动→岗位能力形成”为导向,做到教学目标对接实战,教学内容紧贴实战,教学施训体现实战。教学内容实战化创新设计,一要深入剖析任职岗位知识和能力构成,围绕舰载机起飞保障与指挥训练任务,打破重组前课程相互间的壁垒和重复,确定核心知识要点和技能重点,对课程内容模块实施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实现层次上的深化、体系上的完备。二要与部队联合设计和审定教学内容,把任职岗位训练内容及部队最新军事训练成果引入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部队、贴近装备、贴近岗位。三要瞄准国内外舰载机起飞保障技术最新前沿,保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适应性,为任职岗位装备理论改装打牢基础。
(三)软硬结合,打造一体化保障条件
教学条件是培养学员形成岗位任职能力、提升教员任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4]。完善配套教学条件,一是要创建互补式软件平台。编写配套教材、题库及操作工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材、电子交互手册、MOOC在线课程等信息资源。二是要打造综合型实践平台。以研发虚拟/实装训练模拟器为重点,既能满足单战位单机操作维护训练,又可实现多战位全系统全流程舰载机起飞作业综合训练。三是建立一线实习基地。依托部队建立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员岗位技能培养,使实践教学课堂延伸到部队。
(四)聚焦实战,构建递进式训练模式
为使教学训练向实战聚焦,训练内容向部队靠拢,应建立与部队实战训练相衔接的递进式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理实一体”为重点,讲原理使学员掌握装备理论知识。通过模拟部队实装环境进行原理演示,借助多媒体资源,强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以“任务驱动”为重点,练技能使学员形成装备保障能力。依托实装训练模拟器,使学员完成部队实战训练科目,练操作使用、练维护保养、练故障排查,形成岗位技能。第三阶段以“综合训练”为重点,练指挥使学员形成放飞指挥能力。依托虚拟/实装训练模拟器,拟定背景任务,使学员按战位进行舰载机放飞指挥流程综合训练,练协同配合、练组织指挥、练特情处置。
三、 实战化重构在实践上要系统扎实推进
千好万好,落到实处才是真好,从理念设计到实践展开最终要落脚在“实”字上。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要将岗位任职能力量化为具体指标,并分解为可执行的体现实战化的课程标准。其次,在教学保障上,在软硬件的教学资源上要达到能够支撑实战化教学开展的要求,尤其是能够实现贴近部队的全系统、全流程、全要素条件下的实战化训练。最后在教学组织实施上,要能够根据装备理论、装备保障和综合训练等不同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将实战化教学贯彻到日常教学施训当中。为此,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在实战化重构过程中系统推进了以下教学改革实践。
(一)着眼任职岗位能力,科学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组依据海军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在分析解读任职岗位主要职责、训练内容及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课程标准,重点围绕舰载机起飞装置基本知识掌握水平、装备操作使用能力、装备保养和故障排查能力、装备保障组织实施能力、甲板作业放飞指挥能力和起飞特情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提出细化量化的具体指标,真正把基于岗位任职需求能力指标具体细化到教学内容、条件、标准和考核中,按照实战要求检验衡量教学效果。
(二)适应实战教学需要,充分完善教学资源
课程组编写了课程教材、理论及实操题库,并配套开发完成了多媒体教材、MOOC在线课程及电子交互手册等信息资源。1.瞄准岗位需求,编写主教材。根据教学需求,编写《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主教材。教材的编写体现如下原则:一是按照够用、管用原则设置主要内容,完善知识体系;二是紧跟部队装备升级改造最新状态,使教材内容保持与装备技术同步,保证知识时效;三是紧跟美航母蒸汽弹射、电磁弹射等最新理论,进行知识扩展。2.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配套资源。为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在教学配套资源上,通过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构建了涵盖多媒体、电子交互手册、MOOC课程在内的信息化教学平台。3.及时同步更新,完善配套题卡库。随着舰载机起飞装置技术发展及教学内容的更新,原有试题库已经不再适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题组注重更新完善配套试题卡库内容,共完成多套理论题库、实操工卡及考核标准。
(三)基于技能生成规律,构建综合化实践平台
任职岗位能力生成,是在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训练逐步形成的[5]。本课程实践条件的构建,既要满足课程标准规定的专项技能训练,同时又要实现全系统全流程全要素条件下的起飞作业综合训练。一是研发了“喷气偏流板装置、飞机止动装置和起飞集控设备”三部实装训练模拟器,能够开展舰载机起飞装置的原理演示、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故障设置与排查等训练科目,满足了专业技能训练需要。二是开发虚实结合多战位分布式“航空母舰甲板作业仿真训练系统”,该系统依据部队实际保障流程和战位设置,配有大型虚拟场景和硬件控制台柜,操作界面、信號逻辑与实装一致,既可通过虚拟仪表满足单战位虚拟操作训练,也可通过操控台进行多人协同训练,满足了舰载机起飞作业多战位协同综合演练需要。
(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实战化训练改革
课题组重点围绕“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和综合训练”三阶段递进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以打造典型课例的方式精心研究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施训方式,探索与部队实战训练相衔接的教学方法,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1.首阶段“理实一体式”教学实践。本课程“装备原理”模块具有“机电液网”一体化的典型特点,传输信号相互交联、逻辑关系复杂,理论知识较为抽象。“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可有效克服传统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知识晦涩难解的弊端,通过模拟部队训练环境和多媒体信息资源等教学手段,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中阶段“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本课程“装备保障”模块以舰载机起飞装置的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为主,以“装备操作使用、典型部件拆装、性能参数调整、典型故障排查”等岗位任务的形式,使学员形成装备保障岗位技能,岗位实践性强。3.末阶段“综合训练式”教学实践。本课程“装备运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舰载机放飞组织与实施,知识要点涉及指挥机构、战位人员、指挥手势、放飞程序、特情处置等。本阶段教学按照模拟训练、实操训练和综合训练三个环节实施,强化了学员甲板作业放飞指挥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四、结语
课程的实战化重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认识、方法、实践三个层面工作的统一,在认识论上要统一思想,聚焦阻碍课程实战化转型的“瓶颈”问题和“短板”问题;在方法论上要牵住“牛鼻子”,着力解决困扰课程实战化化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在实践论上要系统筹划一体推进,保障课程在体系内容、保障条件和教学模式改革上整体走向“实战化”。按照上述课程重构模式,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经过前期探索和实践展开,探索了与部队实战训练相衔接的“三阶段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创建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指挥深入融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实现了舰载机起飞装置与运用课程有效重构,较好地保证了任职岗位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了课程的实战化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海燕,王杰,刘军山.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实验课程实战化教学体系重构与优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0):191-194.
[2] 曲长文,周强,李健伟.军队院校推进实战化教学探析[J].继续教育,2018(8):29-31.
[3] 王鹏,宋华文,李忠光,等.我军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装备学院学报,2016(6):16-20.
[4] 马衡.论“教、学、练、战”一体化下的《公安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以新疆警察學院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5):204-205.
[5] 梅进杰,蔡益朝,程伟,等.通信装备课程实战化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9(6):462-465.
[6] 陈祥斌,李超,池泓辰,等.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环境构建[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7(11):19-24.
[7] 王海东,高富东,曹海龙.舰面航空保障装备课程实战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1):195-198.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