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误区与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正逐步被接受,被推广,其现实意义和作用正日益凸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存在一些误区,需要引起注意。本文围绕“圆点”“原点”“远点”三个角度,从学生、文本、发展三个方面给出具体对策、意见和建议,对任务驱动教学以具体指导。
【关键词】任务驱动;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16-0105-02
【本文著录格式】陈广胜.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误区与对策[J].课外语文,2021,20(16):105-106.
随着新课程、新课改步伐的加快和推进,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始在课堂生根、发芽,得到老师们的普遍认可。任务驱动法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之上的一种教学样式。它是由老师将知识分解到一个或某个任务中去,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理解,讨论、交流等明确所涉及的知识、能力,在同伴或老师的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传授,完成相应学习任务、目标。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暴露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需引起重视,加快解决。
一、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新课程、新课改的追求高度契合,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感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可以更有效、更高效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养成,可以避免以往教师单一、程序、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的变革要求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以接受为中心”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中心”转变。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解决“学”与“教”的现实问题。从学生的维度来看,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具体的一个个任务出发、入手,带动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入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完成了一个个学习任务,就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进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自信心。从教师的维度来看,任务驱动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推行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样态中,学生处于积极、互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和发展舞台,课堂很民主、很活跃、很个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误区
1.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掌握情况、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之间差异,提出的目标单一化,开展的任务一刀切,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2.开展任务驱动时,没有注意到任务的大小、多少、轻重,要么过大、过多、过重,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要么过小、过少、过轻,课堂容量小,思维训练不到位。没有顾及任务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各任务都是割裂的、分散的、平行的,没有层次,不能递进。
3.设计任务时,脱离文本或背离文本,导致任务游离在文本之外,任务与文本没有关联,为满足任务驱动教学而去设计任务,牵强附会,生拉硬套。脱离师生的共同生活和现实世界,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的主观想象、闭门造车的结果。
出现上述这些误区,根本原因还是教育教学的理念问题。把任务当作“任务”去完成,把任务当作孤立的、静止的、外在的事物,把学习当作任务驱使学生完成,从而异化了“驱动”变成了“驱使”,教师还是实际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者,学生还是被动驱使者。另外,还有老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是为了满足上公开课、评选的要求,形式大于内容,任务变成了学习的负担,任务变成了教学的噱头,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三、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具体对策
1.设计任务时要立足学生这个“圆点”,因生施策。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要牢牢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核心观念,让学生走到课堂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任务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进来,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学生的能力不同等;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渐进地完成各个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会快乐,收获知识,锻炼能力。
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天》设计“描绘我们的秋天”这一任务时,笔者就充分考虑班级里学生刚进高一学段,写作、口头表达水平有很大不同,考虑到任务的设置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设计了“我说秋天”“借用郁达夫之笔绘秋天”“我的故乡的四季”等任务,第一个任务相对较容易,口头表达,在课上即可完成,很多同学作了交流发言,非常踊跃。第二个任务是过渡性任务,也在课上完成,借鉴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天》写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模仿、参考,尝试着去写作、去描绘。这两个任务完成后就发布第三个任务,这也是最难的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的故乡的四季,目标、要求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前面两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完成这个任务也是可行的。学生在这样渐进的任务中,积极参与,找到了乐趣,自然兴趣也提高,效率也提升了,能力也培养了。
2. 设计任务时要围绕文本这个“原点”,因文施策。文本是所有任务设计的基础,是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任務设计要围绕着文本内容来进行,从教材、教授知识实际需要考量;要围绕文本教学目标进行、为教学目标服务。任何脱离了文本、脱离教学目标的任务都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进而根据文本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来开展任务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围绕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师说》的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设计任务可谓煞费苦心,如“谈谈你对教师家教的认识”“说说高中学习的重要性”“怎么看医生、主持人等职业也称为老师”“如果你穿越到过去,你最想对韩愈说什么”等等,设计的任务多、杂,无趣、无味,看似和文本有关,实则都游离在文本之外,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深度解读文本,还会误导学生,不重视文本学习。这样的任务不要也罢!要知道,本篇课文重点谈的是从师的原因、重要性,择师的态度、标准等,这是我们设计任务的“原点”,不能背离。教师掌握任务设计的主动权,不能一味贪多、求新、追异,而忽视文本这个“纲”和“源头”,否则,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就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3.设计任务时要着眼发展这个“远点”,因才施策。习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要搞清楚培养什么样的人,在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中,更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大的方面说就是要立德树人,小的方面要培养学科素养、学科思维等,这是我们任务设计的远点。只有我们老师搞清楚了,看得远了,我们才能设计更好的任务,指明更优的路径,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到达理想的彼岸。在出发和到达的路途上,掌握知识的奥妙,培养学科素养,找到人生价值。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的恢宏词作,上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对历史、时代的追问,下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对追问的回答,一问一答其实是每个时代每个年轻人应有的心声和呼唤,责任和担当。围绕这样的“远点”,笔者设计以下几个任务群:任务一是分析理解毛主席诗词中的情境交融藝术,任务二是鉴赏评价毛主席诗词中的练字艺术,任务三是感受体会毛主席诗词中的革命情怀和历史责任。这样的任务设计从文本、学生出发,逐层递进,着力指向的是通过学习该诗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这是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事,需要落实好、践行好。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法这一理念应景而生,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也正逐步被推广,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观念思想,对文本、任务理解、操作方式等不同,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带来了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围绕“圆点”“原点”“远点”这三个点,做好学生、文本、发展这三篇大文章,我们就一定能够让任务变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动力,让任务变成教师手上神奇魔法棒,在任务中学习,在任务中成长,创建有生命、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范全越.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2012(2).
作者简介:陈广胜,1980年生,安徽安庆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副书记,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