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质疑想象的翅膀 抵达诗歌鉴赏的彼岸
刘亚
《湘夫人》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賞》,属于自主赏析篇目,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的时候,我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自主翻译诗歌,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在自主翻译环节,学生对“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提出疑问:网怎么挂在树上呢?我没有急于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把问题反抛给他们:是啊,你是怎么想的呢?在我的搁置、等待、启发与期盼下,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
生1:湘君看到鸟儿在水草里成双成对,想到湘夫人没有来,因此更加伤心。
师反问:那鱼网如何理解呢?能把这两句割裂开吗?
生2:鱼网是说渔夫和渔妇的生活,从而想到自己和湘夫人不能在一起。
师点评:这样理解落得太实了。诗歌不能落得太实,缺少了想象,诗歌的韵味就失去了。
生3:他看到鱼网是不是想着希望筑房屋或者想要得到湘夫人。(生笑)
师引导:这样的画面和这首诗的美妙意境相符合吗?大家看第三段,湘君为湘夫人修筑的房屋可不是鱼网做成的,是各种香草啊。
生4:鱼网比喻自己。联系屈原创作这首诗时是在流放期间,他想表达的是自己就像鱼网一样被高高地张挂起来,没有被重用。(掌声)
师引导:你真细心,学会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决诗歌的疑问,这也正是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方法。这首诗本身写的是湘君思念湘夫人,你们能从诗歌的字句出发理解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感情吗?
生5:这里水草中的鸟和树上的鱼网其实是倒影。湘君在水边等待湘夫人,他看到水中的倒影就想到了自己的影子湘夫人怎么还没有来,因此感到更加孤寂失落。(学生惊叹)
师点评:这个想象得到同学们的赞美!你确实想象得很美妙,真是一幅静谧寥落的画面。不管湘君当时是不是这么想的,屈原是不是这么想的,你对情感的总结是很准确的!
生6:鸟儿和鱼网都是孤独的,这样更衬托出湘君的孤独伤感之情。
师启发:鸟和鱼网都是湘君看到的,由眼前所见引起心中所感,这叫什么手法?
生齐:起兴。
师引导:可是眼前所见都是反常现象。鸟儿本来在哪里?
生齐:在天空飞翔。
师问:鱼网呢?
生齐:在水中捕鱼。
师再问:湘君和湘夫人呢?
生齐:湘君在水边等待湘夫人,可是湘夫人迟迟没有到来。
师启发:他们都发生了错位,都是求之不得的。所以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比喻。
师结:比兴手法是《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里常用的手法,民歌里也经常使用比兴,比如《东方红》。注意,它们都是民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童年,童年的思维也许最简单,但它们却是最纯真、最炽烈的,比起成年的成熟和圆润,童年的简单幼稚反而是最宝贵的。这就是属于它们的独特的美!
师启发:同学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发现哪些诗句最有疑问?
生7:第三段有关修筑房屋的诗句。感觉这个湘君好没意思,不就是修建房屋吗?为什么要写来写去?
师引导:好,最有疑问的地方恰恰是最有意思、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师启发:湘君盖房子用的材料是什么?
生齐:香草、紫贝、美玉。
师引导:它们与湘夫人有何联系?
生8:都很美丽,象征着湘夫人高洁美丽的形象。
师引导:即便如此,为什么要反复描绘房屋的华美艳丽呢?
生9:说明湘君此时心里很快乐,他幻想自己和湘夫人相会时住在这里的美好情景,内心愈发急切想见到湘夫人,也说明他的深情。
师启发:这叫什么手法?
生齐:铺陈,也就是赋。
师启发:联系下文来看,此处的赋还有什么作用?
生10:诗的结尾说到湘君没有等到湘夫人,这里为后面的失落心情做铺垫。
师:这么热烈的盼望结果却没有等到,所以湘君把湘夫人送给他的礼物都给扔了。
生笑:像小孩子一样。
生11:又摘了一朵花准备继续等湘夫人。
生笑:很可爱。
师结:这不正是这首诗的简单、纯粹、炽热之处吗?这不正是这个时代以及时代下的人们的简单、纯粹、炽热之处吗?这几句描写初看真是太幼稚了,不就跟小孩儿过家家一样吗?细细品味,却如此真挚动情。
生12:但最后两句怎么理解?湘君等不到湘夫人,为什么还“逍遥”和“容与”呢?
师启发:“聊”是什么意思?
生12:姑且。
师引导:在这里有什么情感?
生12:自我安慰吧。安慰自己算了吧,放手吧,就这样逍遥地逛一逛吧。
师反问:但是在此之前,湘君却说“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他要送给湘夫人美丽的花朵。前后岂不是矛盾了?
生13:他是安慰自己,美好的时光难得,那就再继续等待吧。
生12:他继续坚定地追求美好的爱情。
师结:我想起木心的话,从前的日子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一份认真和执着,这是一种质朴和纯真,这是讲求快捷和干脆的当代人从遥远的屈原和《湘夫人》中体会到的珍贵的情感。
[作者通联: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