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学前教育改革的原点
苏婧
前不久,受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之邀,为《相信每个人的力量——构建基于儿童、重视关系的幼儿园课程与文化》一书作序。看到三义里一幼在遵循教育规律、探寻教育本质的实践与研究的道路上继续迈出令人欣喜的坚实步伐,欣喜之余也颇有感触。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了“深水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新旧观念在理念、实践层面的交锋,而新旧观念的碰撞从深层次看则反映出不同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思维习惯,乃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解决分歧的捷径之一就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将人们的认识统一到回歸教育本质、教育本源的层面上来。加之,随着国外的各种思潮、观念以及课程模式纷至沓来,教育实践愈发复杂。我们更需要冷静客观地审视自身实践,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反思如何在国际视野下,引进、融合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使其植根于本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兼收并蓄,最终还是统一到回归教育本质、教育本源的层面上来。
什么是学前教育之本?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以儿童发展为本”“基于儿童”等诸如此类的说法。似是老生常谈,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记得在前几年的一次交流活动中,部分园长在发言中提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有时老师们真像是设定了程序的机器人,认真遵守着各项规则要求,朝七晚五,身心疲惫!”“为了开放展示而突击创设环境,为了评比检查而加班加点制作教具,这样的做法是不是离我们‘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初心越来越远?”“有时,我常常问自己:‘我们这样辛苦工作真是为了孩子吗?”这些痛彻心扉的思考和振聋发聩的发问,引起了现场很多幼教同仁的共鸣和深刻反思: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有所偏离中国学前教育改革道路的基本方向——以儿童发展为本?正如三义里一幼团队在课程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的那样,要真正落实“以儿童发展为本”必须首先要做到“重视关系”。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以及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本质的实现得益于积极关系的建立。在幼儿园中发生的相互关系包括保教管理者与保教人员、保教人员彼此、保教人员与幼儿、幼儿彼此、幼儿园与家长及社区之间的“共生”关系。儿童的成长需要尊重、理解、支持,需要安全、和谐的“共生”关系;保教工作者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也来自外界的尊重、理解、支持,也需要安全、和谐的“共生”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也提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也提示我们,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改革一定也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因此,如何构建一个有利于幼儿、教职工等个体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何形成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积极关系,对儿童的和谐、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园所文化的打造中,在园本教研的开展中,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在园本课程的构建中……起点是人,终点还是人,人才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原点;人的问题的解决,是幸福实现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回归教育本源,不忘初心,筑基思变,保证儿童和教师的生存、发展权,创设平等、尊重、理解、包容、支持的关系和氛围,努力构建有利于师幼共同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改变从心开始,改变从你我开始,改变从基于儿童、重视关系开始……我们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