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探讨
杨青 郇振
【摘要】目的 研究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病例样本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脑梗死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样本量保持一致,n=38,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研究比较组间护理相关指标。结果 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2..02
脑梗死属脑部血血液循环障碍疾病,患者起病急,致残率较高。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经有效抢救与及时治疗干预可脱离生命危险,多伴有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1]。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以脑梗死患者病情为基础,通过针对性康复训练措施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1年时间内收治共计76例该疾病患者资料的研究分析,重点探讨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研究样本数量共计76例,全部患者均符合脑梗死伴肢体偏瘫临床诊断标准,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划分为2组,组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等(n=38),研究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8~79岁,平均(65.69±5.6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57~75岁,平均(65.54±5.85)岁,基线资料组间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常规基础护理,护理人员遵医嘱开展各项护理操作,主要措施包括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等。
研究组患者护理方案为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主要措施包括定时翻身与被动运动、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1)定时翻身与被动运动:脑梗死偏瘫患者受病情影响,肢体肌肉组织松弛,静脉回流异常,极易产生水肿。为此护理人员需间隔1h为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体位以健侧卧位为主。翻身期间需控制力度,避免对瘫痪上肢过度用力牵拉,肩关节内旋50°、屈50°、外展50°,使其维持在功能位。患者发病后次日,护理人员对其实施被动运动护理。按摩头部特定穴位,利用拇指对患者上肢揉捏5次,手指采用弹指法按摩肌腱部位,充分活动患者各个关节及肌肉组织,结合患者耐受程度调节按摩时间及力度,总按摩时间不超30 min,初期每日1次即可,如患者恢复状态良好可每日按摩3次。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翻身及被动运动护理方法,引导其参与患者护理中,使患者获得充足的家庭关怀,提高恢复效果。(2)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待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稳定后,护理人员需开展患肢训练及主动运动。患肢训练需采取分阶段训练模式,通过坐位、卧位、站立位等不同体位的调制改善患肢功能。主动运动自患者入院后3 d起进行,指导患者对瘫痪肢体进行假想运动,并实施助力运动。初期训练可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运动,如患者肌力评级为Ⅱ级,可引导其进行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如身体左右移动、自主翻身、健侧手握患侧手等。如患者肌力达到Ⅲ级,可进行下床运动,逐步延长床下站立时间,配合手握健身球等运动方式。(3)坐位训练:坐位训练需在患者肢体肌力达到Ⅱ级且掌握肢体活动正确方法后进行,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抬高床头,协助患者将体位调整为坐位,并引导患者坐轮椅。初期训练时间可设定为5 min,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可将训练时间逐步延长。(4)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患者肌力达到Ⅲ级可进行站立训练,护理人员搀扶患者床下站立,并逐渐减少自身为患者提供的支撑力度,鼓励患者利用拐杖等辅助物自行站立,并逐步过渡至徒手完成站立。步行训练属偏瘫肢体康复训练的最终环节,训练初期护理人员需利用自身内侧腿拖动患者患侧下肢行走,重心偏向健侧,以此来有效预防跌倒。
1.3 评价标准
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为确保数据分析计算结果准确,采用SPSS 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为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x±s),检验方法为t,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2 結 果
评估组间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脑梗死属中老年人临床常见疾病,致病原因为脑组织血流障碍,患者临床症状为肢体麻目、失语、吞咽困难、颅内压升高等。脑梗死患者经及时抢救及治疗可脱离生命危险,大部分患者伴有偏瘫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为此需采取针对性康复训练,恢复偏瘫肢体生理功能[2]。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改良Barthel评分、Fugl-Meyer评分、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该护理方案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常规基础护理侧重于疾病治疗效果,缺乏针对性康复训练相关内容,患者偏瘫恢复效果不佳。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案,其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主要措施包括翻身与被动运动、患肢训练与主动运动、坐位训练、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等,其中涵盖了身体护理及运动训练护理,通过各项护理操作可将神经冲动传导进入患者感受器内部,提高大脑皮层组织的可塑性,使偏瘫肢体功能逐步恢复,也可有效预防关节挛缩与肌肉萎缩[3]。为确保康复训练效果,护理人员需结合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设定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循序渐进的完成康复计划,并加强训练监护,如患者产生异常需及时停止运动。
由此可知,脑梗死患者护理中采用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红刚.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静态平衡联合本体感觉强化康复锻炼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20,26(13):15-17.
[2] 刘先松.针灸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作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2):136-137.
[3] 吕 梦,王海洲,邵珠平.康复训练活动分析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康复学报,2020,30(02):145-14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