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每年投入20余亿 支持“双高计划”

    “双高计划”目的是支持基础条件良好的高职院校和专业优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最终打造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职业教育“样板房”。此次“双高计划”建设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每年将投入20余亿,五年后,将进行考核,实现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资金将重点投入在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研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内涵的提升。

    ——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即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这是继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后,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制度设计。

    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方面经验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五方面经验,即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基于国家发展阶段、必须支撑国家发展目标、必须服务国家产业战略、必须支撑科学技术进步、必须对接社会市场需求。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科深度融合、必须与科学技术进步同行、必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必须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必须与终身教育发展并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指出。

    高职高水平专业的三重内涵

    高水平专业的第一重内涵是师生的精神状态和对教育教学、学习的投入度;第二重内涵是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第三重内涵是高水平专业应是一个成长型、学习型的组织。

    高水平专业的三重内涵,预示着其建设将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在评估、遴选拟立项的高水平专业时,受评估工作的性质、操作习惯等影响,必然会着重关注易观察的客观指标。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则应重点关注师生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指数、组织的健康度和成长指数。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赵蒙成。

    职业教育要实现“五个更”目标

    中国将推动职业教育实现“五个更”的目标:一是更优质,形成按照类型教育特点办学的制度和标准体系,为学生多元成才搭建更多成长平台;二是更全体系,建立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学历教育到职业培训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更高质量,能够有效促进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更有活力,进一步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五是更开放,继续深化与各国教育的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9年12月5日“赢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于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致辞中表示。

    “抖”出知识普惠新红利

    就呈现形式看,跟图文形式比,短视频的内容呈现更为直观、鲜活,理解门槛也更低;跟长视频比,短视频又更加轻量化,不会造成知识过载。“一分钟读懂……”的体式,能避免传统知识传播的“言必大架构”窠臼,减轻认知负荷;生活场景化的特点,寓教于乐的表达,也比刻板的专业论证有趣。

    就知识生产主体看,大众传媒时代,知识供应和输出者多限于手握麦克风的精英;社交媒体时代,随着生产门槛下移,知识产出量剧增,但内容生产仍呈现中心化特点。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短视频活跃用户已达到8.21亿。庞大的用户基数,为科普内容广泛覆盖提供了支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亟待

    加强“职业性”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意味着让职业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提出“积极引导、鼓励行业、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参与专业学位教育”,仅仅鼓励和引导是不够的。对于本行业和职业系统的人才需求,行业最有发言权,理应扮演主导角色。但以行业组织为主导,并不意味着弱化高校的责任,而是在新的合作基础上培养出更适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洪捷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有跳出教育本位和高校本位的思维模式,加强与行业系统的密切合作。

    点亮城市“夜”经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指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夜间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8小时以外,就是工作后晚上休闲的时间。南北方在消费习惯上是有差异的,对于年轻人来说,晚上的社交活动也是一个基本需要。在这方面,收入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说刚结婚、有房贷或背负抚养孩子的压力,可能夜间消费会少。”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分析,夜间经济与消费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人们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警惕高教“流动性陷阱”

    人才流动本是正常现象,但目前高等院校在生源竞争和优秀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却异常激烈。这两个问题并非是哪个高校或地区能独立应对解决的,而是一個全局性、结构性的问题,因此需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上从宏观层面做系统谋划,积极主动地化解其中的消极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源与人才良性竞争的流动机制。第一,不应鼓励并拒绝炒作各种名目的“大学排行榜”;第二,加强宏观政策的引导与调控;第三,适度进行布局结构调整。

    ——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志坤认为,通过总体战略设计及宏观政策引导,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机制将成为推动内涵发展的澎湃动力。

    (责编? 李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