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从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深度、阅读主体、阅读评价等方面突破整本书阅读传统教学的困境。探索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并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69-03

    【本文著录格式】刘楚珊.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以《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22):69-7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与教育关系更加密切。疫情之下,在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倡导下,全国各城市各学校都进行了线上教学的积极尝试,线上教学被推到了初等教育舞台的中央。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和育人方式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灵活调整教育教学方式,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以十八个学习任务群来组织课程,任务群的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任务群之首,贯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必修上、下册专门设置了两个单元,总共安排18课时,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和一部学术著作《乡土中国》的阅读,占必修8学分中1学分。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鑒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信息技术背景下《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

    (一)现状、学情调查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阅读方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0年4月20日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广大读者花在数字阅读上的时间呈逐年增长趋势。近半国民习惯于手机阅读,数字化阅读方式已经贯穿全年龄层,最偏爱“云阅读”的群体莫过于90后和00后。出生于新世纪的高中生正是这偏爱“云阅读”的一代。

    笔者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展之前,利用“问卷星”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拥有阅读终端(手机、电脑、Pad、电子阅读器),所有学生都使用过手机进行过线上阅读,大部分学生选择读书软件进行线上阅读,有过半的学生表示“通过互联网参与过阅读讨论”。这次调查充分说明我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物质基础已经具备。

    笔者所在学校属于二类学校,学生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阅读范围小,阅读量少,并且从没接触过学术类著作。进入高中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逐渐对理论性的读物产生兴趣,阅读范围扩大,并且有与其他读者交流探讨的欲望。

    (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困难与突破

    其一,保障阅读时间和实现过程性指导。相对于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文字量更大,内容更丰富,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很难在课标安排的9个课时内完成。所以实际的阅读学习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来支撑,但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难以保障,阅读进度难以检查落实,教师也难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指导。利用各种读书软件、电子阅读器进行线上阅读,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力地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其二,保持阅读兴趣。高一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且相关知识积累有限。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乡土中国》这样的社会学著作,对书中一些学术性概念难以理解,加之当代很多学生对乡土社会生活没有直接经验,随着阅读的深入难免会觉得枯燥,造成阅读半途而废。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影视、读书软件等多种媒介资源,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阅读的新鲜感。

    其三,体现学生主体性。整本书阅读实际上更多的是发生在课外,遇到疑难问题,学生难以随时随地与同读者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线上阅读方便交流互动,扩展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空间,凸显学生阅读主体性。

    其四,保障阅读深度。除了阅读、理解、分析文本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深入理解作品,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搜集相关资料,促进深度阅读。

    其五,量化阅读评价。阅读评价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难操作的环节。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经验建构的情况、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量化起来非常困难。借助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平时阅读生成的数据,方便做出客观、有效的评价。

    三、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语文《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电影等多种媒介资源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流浪地球》和《秋菊打官司》电影片段,引发学生思考:“中国人为什么要带着地球去流浪?”“秋菊最后为什么对村长被警车带走感到茫然和失落?”再引导学生在《乡土本色》和《无讼》两章里寻找答案,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并且教师提示学生,通过这两章节的阅读学习,能够了解我们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乡土社会中礼治与现代社会法治的冲突,旨在让学生明白学术著作虽然读起来抽象,但实际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术著作,其实就是为了探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学术著作的文本价值,有利于他们在往后的阅读中克服畏难情绪,能由读一本书扩展到读一类书,保证阅读的持续性。

    (二)借助信息技术,保障整本书阅读时间

    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除纸质阅读外,鼓励学生利用各种读书软件、电子阅读器进行线上阅读。“云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方便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例如,利用“网易蜗牛读书”APP上“共读”功能发起《乡土中国》的共读任务,邀请班里的同学加入,每天定时发送阅读提醒,共享阅读进度。通过这样的阅读方式促使参与的同学每天坚持抽出一点时间读书,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除了“共读”,还可以利用“喜马拉雅”“蜻蜓”等音频软件听《乡土中国》的原文朗读和书评,让“听书”作为“读书”的补充和强化。借助信息技术,让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相结合,“读书”和“听书”互相补充,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阅读时间。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针对难点疑点录制成微课,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课外时间观看视频进行学习。借助信息技术解决阅读教学课时不足问题。

    (三)借助信息技术,凸显学生阅读主体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多交流。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和。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建立“微信读书群”的方式,鼓励学生共享“阅读笔记”“阅读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同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寻求思想共鸣或者碰撞,以此获得阅读成就感,积累学术著作阅读经验,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空间,凸显学生阅读主体性。

    整本书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共读者”的身份介入阅读活动。借助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转变成阅读活动的参与者而非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有利于营造师生共读的良好氛围,凸显学生阅读主体性。

    (四)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过程性指导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虽然是以课外发生为主,但是这个过程少不了教师的指导和持续的关注督促。笔者在《乡土中国》阅读开始前,和学生一起制定好阅读规划:每两天完成一章节阅读,阅读任务完成之后通过微信小管家程序打卡。根据学生打卡情况,教师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督促阅读懈怠的学生,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确保整本书阅读真实发生。

    (五)借助信息技术,保障整本书阅读深度

    整本书阅读不能局限于“读完一整本书”。在学生完成《乡土中国》初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梳理各章节内容,寻找章节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思维导图,把书中完整的知识体系直观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书中观点,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乡土中国》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70年过去,中国社会的基层依旧是乡土性的,我们仍深受“乡土本色”影响。所以要深刻理解本书,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本书的观点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养成自觉思考、探究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做到学以致用。为此,笔者在阅读的最后阶段,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从“1.正在消失的方言;2.春运——全球最大的人口遷徙;3.‘自己人都是些什么人”三个课题里面任选一个,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把活动过程做成PPT或者小视频加以展示,并形成小论文。

    (六)借助信息技术,量化阅读评价

    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必然要对学生的阅读学习做出评价。对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不能仅靠考试检测,除了成果性的评价,还应当包含过程性评价,如:阅读习惯,阅读交流的参与度,阅读过程中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能力等方面。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我们对过程性评价内容进行量化,尽量使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根据整个学期的阅读实践,笔者制作了一个阅读评价表,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学习探究做出综合性评价。

    四、关于信息技术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的小结和反思

    本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在传统纸质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读书软件和相关音视频资源,通过组建读书打卡群互相促进阅读等方式,基本解决了课时不足和学生阅读学术类著作兴趣不浓的问题,确保了整本书阅读真实发生,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积累学术类著作阅读经验,落实语言建构核心素养。通过引导、组织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等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参与空间,丰富了参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阅读主体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在联系生活学以致用的深度阅读阶段,引导学生实地调查访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补充和比较阅读,跨媒介呈现阅读成果。

    不足及反思:(1)个别学生在线上阅读过程中存在不够自律的情况,阅读过程中容易受干扰,从而导致阅读中断。这提醒我们既要看到电子阅读便捷的一面,也要警惕它的负面影响。(2)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关于《乡土中国》的阅读评论和解读信息芜菁并存,对于缺少相关阅读经验的学生来说,如何辨析筛选信息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不小的挑战。(3)从这次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交流和评论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这启发我们要关注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阅读成果展示的形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如以《差序格局》《家族》《礼治秩序》等章节的观点创作成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评价也可以更多元化,如利用学校公众号,通过发起投票或者点赞等方式,让更多主体参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的趋势。不管教育技术如何发展,教育手段如何变化,教育的本质是永远不变的,就是人的发展。广大教育一线工作者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技术为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J].语文建设,2018(13).

    [3]温儒敏.守正创新用好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J].人民教育,2020(17).

    附 ?注

    广大教育技术中心课题(课题名称:互联网时代的语文人文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立项号:19JX06224。课题类别:B专项课题。)

    作者简介:刘楚珊,女,1979年生,广东潮州人,本科,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