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究

    宋占花

    【内容摘要】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较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注重问题的实效性与艺术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需要和课堂所讲述的内容息息相通,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缜密思考、认真分析、精准判断,进而获取最终的正确答案。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艺术性? 教学策略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是否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是否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提问所要面临的一个关键点。因此,教师在结合授课内容的同时,应当着重考虑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主观需求,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语文成绩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内动力。

    一、逐层递进设问,满足学生需求

    升入高中以后,学生的学习差距逐渐拉大,对语文知识的掌控能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点,有的学生语文基础扎实,知识运用能力强,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对相关知识点往往存在模糊认知,以至于在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时较为吃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在设置问题时,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快速接受本堂课所讲述的语文知识点,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报告文学《包身工》为例,由于这篇课文的体裁,学生很少接触,一方面对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不甚了解,另一方面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课文的主线。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挖掘出课文的主旨思想。为了兼顾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感受,教师可以设置两个难度等级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着眼于表象化,即在课文当中可以直接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着眼于深层化,即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思维发散探寻出问题的答案。比如设置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说一说包身工在工厂内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做工时会受到哪些惩罚?”学生通过阅读全文,问题的答案能够快速浮出水面,即:“包身工在工厂内受到自然环境的三大威胁,音响、尘埃与湿气。受到的惩罚主要来自工厂的雇主,惩罚方式有殴打、吊起、关黑房间、罚工钱、饮食条件恶劣等。”

    当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应当加大问题的难度,提出第二个问题:“课文当中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案例,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案例材料的,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在课文当中无法找到标准答案,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总结,首先提炼出课文所列举的三个真实场景,然后围绕这些场景予以说明。学生:“第一个场景对包身工的来源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个场景具体介绍了包身工所处的社会背景。第三个场景介绍了出入厂凭证的来历。这种穿插真实场景的处理方式,使文章内容更加鲜活,同时深刻揭示了社会本质,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进而深化了文章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通过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能够带动和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为学好语文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借助视频画面,提出趣味问题

    为了增强课堂提问效果,使问题本身带有趣味性元素,进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堂所要讲述的语文知识点,事先制作成视频教学课件,然后随着课件的播放进度,提出一些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快速吸收和消化语文知识点。

    以朱自清创作的散文《荷塘月色》为例,在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将第四、第五自然段描写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此时,画面当中出现荷花的叶子、白花、月光、灌木、杨柳等景物,这些景物栩栩如生,动感十足,学生在欣赏这些美景的同时,脑海当中也能够浮现出朱自清笔下惟妙惟肖的美妙画卷。这时,教师可以结合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趣味性问题,教师:“请同学们在课文当中找到比喻句和拟人句,然后再围绕荷叶自行造一个拟人句,比较一下哪一位同学能够让荷叶动起来、活起来。”这一问题提出后,教师应当给学生预留出阅读课文与思考的时间,然后,选择学生代表作答。学生:“第四与第五自然段出现的比喻句是: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荷叶的拟人句是:湖面上葱绿的荷叶,托出朵朵芙蓉,如同少女粉红的面颊。”还有的学生造的拟人句是:荷叶圆圆的,荷叶绿绿的,是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是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通过这种方法,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能够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与创造思维,进而为学好语文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疑问为主线,提出课堂問题

    与小学、初中学生相比,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意识日渐纯熟,在分析、判断、概括问题时,能够根据现象看到本质,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对问题进行缜密思考。因此,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的支配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一个擅于发现问题、擅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提炼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以及学习重点,并根据学生的疑问,以提出引导式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揭开谜底。

    以鲁迅先生创作的散文《拿来主义》为例,这篇课文创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推行卖国主义政策,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全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是鲁迅先生经典之作。由于这篇散文属于半文半白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极易影响阅读进度以及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反复进行阅读,然后找到自己的疑问点,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冲破瓶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对送来主义、拿来主义的概念比较模糊,甚至有的学生将二者的概念混淆在一起,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当及时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可以围绕这个具体的概念提出一个课堂讨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有哪些不同,存在哪些区别?”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慢慢产生思路,同时,在结合课文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快速讨论出最终的正确答案。学生:“送来从字面意思理解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在课文当中,外国侵略者送来的东西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标有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他们送来的东西不是白送,而是一种文化侵略或者摧残国民意志与精神的不好的东西。而拿来则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有思考的选择西方国家的文化或者生产的各种物品。拿来主义的精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通过学生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可以看出,这种引导性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明确。

    四、构建合作氛围,灵活提出问题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尽的,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学生个体来解决学习环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但学习效率低,而且错误率也将大幅攀升。但是,如果借助于合作小组的群体力量,不仅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同时,准确率也显著提升。为此,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当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尽量加大问题的难度,以激发合作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王羲之创作的《兰亭集序》为例,由于《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在短时间理解全文释义。因此,教师可以将文中出现的一些通假字以及生僻字的释义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出来,然后将学生划分为4个合作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学生为小组负责人,主要负责监督学生的阅读与讨论过程。接下来,教师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给合作小组布置一个主题任务:“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岂不痛哉与‘悲夫的文字,那么这里的痛悲仅仅是因为个人生与死吗?”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首先应当了解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

    合作小组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小组互动讨论的方法,对该问题的解决思路也逐渐变得清晰。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当中分别选择一名学生代表回答这一问题。学生:“王羲之生活的年代是东晋时期,當时,东晋国势逐渐衰落,统治阶级腐败,欺压百姓,相互残杀的现象屡见不鲜,士大夫不求进取,认为生即死,死即生,他们追求清静无为、自由不羁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创作内容也显得格外消沉,但是,王羲之是当时浊流世道中的一股清流,表面上看来,他所表达情感带有颓废、悲观、消极之意,实际上是想通过文字来唤起国人的觉醒,即由个人生死之痛之悲转而关注身边社会的一种高尚情怀。”从学生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小组成员对这一问题经过了缜密思考,可见,这种合作讨论的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在历次考试与高考当中始终占据着主导位置,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应当灵活运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构建一个集趣味、启智、互动于一身的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快速养成。

    【参考文献】

    [1] 廖坤.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与实施[J]. 人文之友,2020(19):386.

    [2] 林荔青.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问方法探究[J]. 考试周刊,2020(70):23-24.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