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化编辑能力再提升
摘 要:编辑能力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实要求,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科技工业的巨大发展有效地对外传播,是图书编辑的职业责任,也是出版工作在新时代应当履行的社会使命。国际化编辑需要在广泛学习行业动态下,结合国际出版实际工作需求,积极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和技巧,尤其应该着重培养和提升意识形态把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能力、专业知识更新与数据库建设能力、内容平台搭建与传播渠道拓展能力。
关键词:编辑能力 国际化 走出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许多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近乎全民“居家隔离”的背后,全国许多出版单位在紧急出版疫情防控出版物、增加网上优质出版内容以及开展公益捐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心理疏导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过程中,出版单位经历了对自身融合出版能力的检测和考验。
自2000年以来,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逐步成熟完善,各种扶持政策相继出台,有力推动了我国优秀图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大大扭转了图书版权贸易的逆差局面,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和版权输出比已经从2003年的15:1降到了2018年的1.48:1。同时,国内出版单位也通过设立国外分支机构、成立国际合作部门,或者设置版权工作专人专岗,加大对版权输出工作的重视力度,以期取得更好的国际出版业绩。国际书展作为让世界各地同行定期会面的国际化平台,也成为版权贸易人员充分交流、实现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伦敦书展、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俄罗斯书展等相继取消,图书出版国际合作受到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并拓展国际出版合作路径和规模,是出版单位和版权编辑需要思考、研究的课题,其中,从业者国际化编辑能力的再提升更是迫切的课题。
编辑能力国际化是新时代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现实要求,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科技工业的巨大发展有效地对外传播,是图书编辑的职业责任,也是出版工作在新时代应当履行的社会使命。国际化编辑能力的基本构成是深厚的专业素养、敏捷的外语思维能力、娴熟的新媒介运用能力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化编辑需要继续加强基本的国际化编辑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意识形态把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能力
意识形态把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能力,是提升国际化编辑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化编辑亟须提升的首要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归中央宣传部,加强了党对新闻出版活动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新闻出版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出版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好出版工作,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出版中,各国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类图书中不乏有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图书反映的政治立场、观念和倾向,国际化编辑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某些国际势力在各种场合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在涉及国际形勢分析和军事战略战术等类图书引进时,一定要高度警惕。
出版是文化的载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有所作为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出版业的使命担当。在强化图书走出去过程中,坚持各国平等对话,平等的文化交流环境有利于保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性和全球代表性。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中国在有效控制本国疫情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外支援力度,助力全球战“疫”。其间,中国出版界通过向海外输出版权和译成多语种图书,更有出版单位向国际社会免费提供中国抗疫、防疫原创科普图书的国际版权,彰显了全人类共同攻坚克难的责任与担当。
二、专业知识更新与数据库建设能力
在长期的出版实践中,各出版单位累积了大量的专题文献资源,例如庞大优质的作者资源和专题内容资源图书,如何将这些资源应用于互联网,以个性化的知识服务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和资料,最大化地提高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效率和效益,是出版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图书数字化资源在图书走出去过程中能够扩大内容的传播范围,加速内容的传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条件下,纸质图书的邮递和审阅受到很大限制,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则会突破物理条件的限制,保持国际合作出版的顺畅和高效。
图书的数字化还有利于把最新的知识内容及时补充进来,更新图书数据库资源,优化图书品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科技学术专著的国际出版合作,图书专业知识的更新优化显得更为重要。数字化图书,其版税结算及交易方式也趋于电子化,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图书授权费的支付等后续工作也会更为便捷。提高国际化编辑专业知识更新与数据库建设能力有益于做好传播内容资源储备工作,进而实现优质内容传播的最大化。
数据库从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到知识服务模式探索是要依托具体出版社整体力量完成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专业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数字技术人才以及技术管理人才参与,但是,国际化编辑更需要具有这种能力意识,在构建图书数据库过程中,提出有利于国外出版机构采纳的格式建议,努力做到国际合作出版环节的无缝对接。
三、内容平台搭建与传播渠道拓展能力
图书是文化的载体,优质图书内容为世界各国读者所推崇,加强本版图书内容策划、优化是国际合作出版的前提和根本。图书出版要有独特的专业方向,专注于某一专业领域的深耕细作,同时,还要关注同行业图书出版情况,避免同质化内容出版。图书走出去过程中,可以加强同一领域内容平台的搭建和共享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增强版权输出和国际出版的实力,拓宽优质内容的国际传播路径。
在内容平台搭建和传播渠道拓展方面,五洲传播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业界借鉴。五洲社整合国内外文版中国主题图书资源,搭建了that's books阿文、西文和英文数字阅读服务平台,传播渠道针对性强,传播效果明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借助自己的社科学术出版优势,成立了社科社走出去联盟,国内学术出版单位的相关图书都可以依托人大社成熟的海外传播渠道实现版权输出和国际出版。具体到科技出版单位,国防工业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走出去的数量和质量位于前列,有责任担负起科技专著和科学普及类图书走出去内容平台搭建工作,依托作者在国际学术机构交流合作中的优势,积极拓展海外传播渠道,提升中国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国际化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本出版单位图书内容进行归类分析,同时关注兄弟出版单位的走出去情况,加强与业界的沟通交流,积极推动以图书内容为本的平台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拓宽走出去传播渠道,扩大走出去出版规模。要善于利用作者在国际交流中的广泛联系,建立与海外作者的直接联系,适时围绕前沿学术内容,组织国内外作者间的研讨活动,以实际的科技学术研讨带动图书国际出版的合作。
以上三点国际化编辑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的。除在工作中需用心体会、善于总结外,还需要借助各类学习机会掌握能力提升的理论技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外出版界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研讨培训。例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出版研究院线上开展“疫情与出版”系列特别讲座,就“疫情对出版的影响”“出版的社会贡献”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组委会成立“BIBF交流学院”,以“后疫情时代的出版如何突围”为题,多方位开展了交流研讨;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举办学术出版卓越计划培训,就“中国与国际学术出版全景与发展趋势”等进行了10期相关培训。这些活动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好评。国际化编辑需要在广泛学习行业动态下,结合国际出版实际工作需求,积极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和技巧,尤其应该着重培养和提升意识形态把握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能力、专业知识更新与数据库建设能力、内容平台搭建与传播渠道拓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明伟.出版工作要履行好意识形态安全职责[J].今传媒,2020(6):29-32.
[2]李芳,洪文雄.大型专题文献类图书数据库建设的困境与政策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8):91-94.
[3]朴莹.抗击疫情下的图书出版[J].新阅读,2020(3):35-37.
[4]郑艳杰.新时代图书编辑能力国际化路径探析[J].出版参考,2018(11):46-48.
[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第71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专题班课题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因素与中国智慧——以中国文化和图书出版交流为例[J].中国出版,2019(15):5-11.
(作者单位系国防工业出版社)